作者文章归档:潘采夫

.

书评八


拈花作剑,嫣然一哭

书评人:李伟长

 

(此文甚好,谢谢作者。)

 

  前些日,一个编辑小丫头义正言辞地劝告我说,“尽管你的书评看上去还行,但所评的书嘛,实在参差不齐,烂书不少,还明显有人情稿,这非常不对,自损形象,书评人要珍惜笔头啊。”然后,小丫头郑重地说了几个书评界大佬的名字,一定要我学习并景仰,其中就有潘采夫这个名字。话说没多久,《二时代》就来了,作者就是潘采夫。
  
  对写书评的人来说,潘采夫让人羡慕,至少我就很艳羡。身为知名媒体《新京报》的名笔,首先文章不愁没地方发,只要写得出就能发得出。如今报纸普遍减缩书评版面,能不愁发,幸福。其二,时评...

Read more

书评一


  

  (几位达人给《贰时代》写了书评,很感谢,宽厚的批评,热辣辣的表扬,都领了。存下来,别丢了。谢谢肖老师、砍柴、欧阳、浩月、四一、曹寇、陈辉兄。)

 

     
     批评的情怀

文/韩浩月

   犀利、有趣的文字阅读起来总是会带来愉悦感,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其实不是小说家,而是杂文家。被封为青年人精神导师的鲁迅,以黑色幽默见长的王小波,后期曾对文化人猛烈开炮的王朔等等,都令人惊讶于他们在批评时所凝聚起来的洞察力和表达智慧。当代...

Read more

书评三


 

沒法一本正经的“二”眼观潮
十年砍柴
     作为一个码字者,我常常自问:我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当然,若以大历史的眼光,那得等到我们这代人骨头成灰,才可能有个公允的评价。而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从纯感觉来说常有困惑。它不是衰世,因为满眼姹紫嫣红,满耳莺歌鹊唱,财富的金色照耀着大大小小人员的面孔。但若说它是盛世,却常常能听到危言,看到险象。
   读完潘采夫的新著《二时代》,我找到了答案。这就是一个非盛非衰、亦真亦假、半梦半醒的“二时代”。我们在传统典籍中读到的浩然正气、大雅大颂、一本正经都依稀难觅,即使是...

Read more

书评五


 

贰时代的不二评论

宋石男

   潘采夫就那样懒洋洋地抱着一棵山寨版翡翠白菜,躺在自己新书《贰时代: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的封二上:那微微蹙起的眉头,指向天空的囚发,华丽而忧郁的眼神,还有唏嘘的胡须渣子,透出一股旧社会的报人范儿。
   按照我的理解,旧社会的报人范儿,大概有这么几个元素:第一是专业。旧社会也有混饭吃的写手,但不可能达到报人级别。专业意味着积淀,意味着观察力与判断力。就文化评论而言,专业意味着对文化界的洞察,不止熟知浮在面上的八卦,更能深谙其内在结构和运转逻辑。潘采夫的文化评论,往往能比看热闹的家伙多走一小步,就...

Read more

书评六


 

 

次时代的静止景观

曹寇

   虽然在本书序言中黄集伟针对“二”进行了较为准确的释义,但“二”的序词义还是值得一提的。如果说“一”是满盈、优良和极致的意思,“二”则为次。“二”是“一”的对比物、参照物和衍生物,相形见绌自是应有之意。囿于汉语的微妙,“二”之后没有“三”及更多,世界就是一和二的此消彼长、混战与媾和,正所谓“没有最二只有更二”。也可以说,“二时代”就是“次时代”。一个时代之所以“次”,是因为这个时代人物的“二”;一个时代之所以“二”,是这个时代人物比较“次”。二与次可谓互为因果,辩证统一。
   根据上述逻辑...

Read more

书评七


 

这个人就是潘采夫
  

文/陈辉

(北京晨报的陈辉,是我很佩服的读书编辑,文字有力,文字雄浑)

 


  潘采夫的眼睛,总在半睁半闭间,这给了他一副“受气包”的神韵。他有两个电邮,用的都是潘采夫的汉语拼音,一个以“S”开头,一个以“N”开头。
  
  真正的潘采夫,是前南斯拉夫足球队的三驾马车之一,差点获得1990-1991赛季欧洲金靴奖,结果因《队报》捣乱,生生没拿到。从那以后,他状态一落千丈,好在2005年,欧洲足协终于将本该属于他的金靴奖,还给了他。
  
  用潘采夫为笔名,并非想暗示自己的命运有多么离奇,仅仅是觉得这个名字挺响亮。然而,不得不承认,...

Read more

一百年的孤独够吗?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对不起,我写到这里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吐了?因为《百年孤独》这个开头,已经成了伪文青必备良药,动不动就“许多年以后”,好像景区商店货架上挂的切格瓦拉相框。
  那么,下面这一句呢?“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

Read more

为什么武大郎的炊饼不掺假


 稿件专供《TIME OUT》杂志 

 

  这两周看一则新闻,有瓜农种了几十亩西瓜,但西瓜还没成熟就开始炸裂,有的炸得像一朵花,成了“瓜肉炸弹”,不知情还以为研究什么新式武器。有专家说是因为天热,也有的说是瓜农用的膨大剂在作怪,这种东西可以使西瓜变大,但也可以危害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儿童脑炎,痴呆等。

    显然后一种解释比较靠谱,我从五岁开始在瓜园里看瓜,从没见过什么瓜被老天爷热得自寻短见的。那时候瓜田多在河边,农家肥、阳光、水这三样东西是瓜地三宝,从没用过高科技,想吃瓜的时候摘起一个砸开就吃。但现在这种“小农经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