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24日,清华大学将迎来她的一百周年纪念。清华的这一百周年,不仅是清华的一百年,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百年。早在十几千年,北大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也有人说过类似的话。事实上,在世界大学发展史上,确实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像北大和清华这两所学校一样,和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过程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与交织。
与世界诸多著名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并不低,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建设,成功地实现了与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大学的接轨。学者谢泳认为,中国出现现代意义的大学,始于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北大一百年校庆,也有人把北大的建校时间作为中国出现现代大学...
作者文章归档:陈远

《穿越美与不美》自序
在做民国文化名人之后口述史时,我的着眼点,其实是中国百年文化生态史,自然而然,那个系列做完一个阶段之后,我开始把着意于当代文化人的生态。
早在2002年的时候,曾经和几位师友同赴太原,拜访谢泳等诸位学者,在那里我发现,在太原,高增德、谢泳、智效民等诸位前辈学人已经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研究群体,他们有着大体相同的研究方向,不定...
《消逝的燕京》自序
自序
生命中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
中学时代,在语文课本上读到《别了,司徒雷登》时,不知道注定要发生什么;十年前,我写《教育家司徒雷登》的时候,依然不知道注定要发生什么。截至我开始做燕京大学的口述史,我一下子豁然开朗。
因为《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美国人的名字,我也是如此。在毛泽东笔下,司徒雷登是这样的: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和多数人一样,我记忆最深...
预告:陈远口述史系列将于本月出版
费正清为什么反对李约瑟
费正清为什么反对李约瑟
陈按:这是春节期间的一篇读书笔记,这个问题,之前还少有人注意,本来想时间充裕时再查看写材料,但是终日扰扰,一直没有补充,蒙剑峤兄不弃,刊于《南方都市报》,标题改为《两个汉学巨人之间的争论》。
&...
陈远微语录2
· 真正的保守主义,不应该仅仅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要懂得”己所欲,勿施于人“。
· 说到底,人是一个利益体。但中国主流思想经宋儒改造之后成为耻谈利的传统,利益之争常常借道义之争来表达,造成自宋至今利益无表达渠道,道义被扭曲的情况。只不过,今日尤甚。
· 要洞悉一个人的内心,可以看他...
隆裕太后:为大清谢幕
19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
与几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不同的是,被淘汰的清王室第一次实现了“平安着陆”。不惟如此,更为重要的是,辛亥革命还完成了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以及在新旧社会集团更替中的社会变革。基于此,辛亥革命不仅仅只是1911—1912年间的一个革命事件,更是一个大时代。
大时代产生大人物,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小人物的命运,才更多地被时代挟裹,也更能彰显时代特色。基于此,本刊随后的系列报道中选取的各个人物,都不是历史事件中的一线人物,本刊报道,也不仅仅局限于人物本身,而是着眼于他们背后那个更大的时代。
隆裕太后:为大清谢幕
...
陈远微语录
总结了一下开微博以来的发过的微博,感觉有些还值得存一下,就整理了一些发在这里。
· 纵观百年思想史,传播最广最深远的,往往是慷慨激昂的非理性思潮,因其调门高之故也。而理性的声音,往往淹没在众声喧哗之中。
· 百年思想史上,严复是最值的研究的一个人物,也是最被忽视的人物之一。其严译八著,在我看来是五百年内不会过时的经典,充分彰显又陵眼力。也是因为其参与“筹 安六君...
一二九知识分子的歧路(媒体约稿,勿转)
一二九知识分子的歧路
陈远
1
作为1949年后中国史学中农民战争史这个领域的“拓荒者”,赵俪生有两个故事意味深长。
其一缘自于谢泳先生的发问:杨联陞为什么生气?尽管这段故事几成现代学术史上的一段公案,但是为了叙述的完整性,还是有必要略加叙述:一九八七年四月,赵俪生在美国哈佛大学访问遇到困难,想到他在清华时期大他一级的同学杨联陞。赵打电话向杨求助,却遭到杨一番劈头盖脸的指责。这段经历,在赵俪生的访美日记中有活灵活现的叙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阅读。
谢文发表之后,与杨联陞同时代的史学家周一良撰文为杨辩护,之后又有韩石山撰文重新审视杨赵案,认定赵俪生的日记属于事后补记,在...
我的博客今天3岁254天啦!
我的博客今天3岁254天啦!
2007年01月17日,在新浪博客安家。
2007年01月17日,写下了第一篇博文:《他们走了,留下些往事让人怀念》。
2007年01月24日,上传了第一张图片到相册。
这些年来,新浪博客,陪伴着我一点一点谱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