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远

陈远:现居北京,多年进行民国史研究。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末》,并数次被《新华文摘》转载,作品被多家选本选录。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传》、《道器之辨》《逝者如斯未尝往》、《正说李宗吾》(台湾秀威)、《逝去的大学》(编著)、《斯人不在》(编著)。2008年5月至香港中文大学做短期访问研究。

[转载]7月24日 陈远《回到历史情境谈梁漱溟和冯友兰》




三味书屋邀请您参加新一期周末讲座!

主讲人:陈远先生

讲题: 《回到历史情境谈梁漱溟和冯友兰》

时间:  2010年7月24日(周六) 15:00―17:30

地点:  三味书屋(西单民族宫对面)

主办:  三味书屋

主讲人简介:

陈远,近代史学者、媒体人,现任《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现居北京,早年侧重于知识分子研究,近年来侧重于燕京大学相关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以及民国史的重新构建。文章散见于《南方都市报》、《温故》、《财经网》、《凤凰周刊》、《随笔》、《南方周...

Read more

“党天下”发表后各方面的反映以及1957年储安平人际(1


“党天下”发表之后各方面的反映以及1957年储安平人际关系考察

陈远

考察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言论,储安平和他创办的《观察》杂志是至为重要的。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日渐成熟1】,尤其是经过了 谢泳先生的一系列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对储安平和他创办的《观察》有比较详细的了解。

不过,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政局中,储安平虽然凭借《观察》杂志获得了广泛的名声,但是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大舞台上,他还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2。好在储安平也志不在此,为了保持刊物的独立性,他比较有意识地与当时政治势力最大的国共两党保持了距离,我们看那时《观察》的言论,对国共两党均有批评。那...

Read more

储安平2


一、         储安平“党天下”发表之后个方面的反映

储安平的发言,是在中共高层号召“鸣放”之际,储安平的厄运,开始于“反右运动”之初。“党天下”发表之后,各方面纷纷表态,这主要体现在当年的《人民日报》对于这一事件的具体报道上9,现根据1957年《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综合相关材料,整理如下:

从储安平的发言到《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这几天之内,对于储安平的发言,赞扬和批评兼有,到了后来,赞扬的声音就完全听不到了。在储安平发言的当天,“会上即博得一片喝彩,会下更盛传不衰。大家都...

Read more

储安平3


在《这是为什么》发表的当天,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会邀请九三学社在京中央委员、各部会负责人及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委员举行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的主要内容还是以如何“帮助党整风”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出现了对储安平的批评,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周培源认为储安平的发言是有问题的,他说:党天下的说法是停留在用字不恰当上呢?还是思想观点上有问题呢?我看不是单纯措辞上的问题,而是思想上的问题。不过当时对于储安平的批评,还是有反对者,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陈明绍、候补中央委员顾执中等人就不同意对储安平的批评,顾执中认为还是言者有罪;并对人民日报开始批评一些人的错误观点表示怀疑,认为这样会影响大家畅所欲言。【...

Read more

储安平4


史良还针对章伯钧在《光明日报》声明文章质问章伯钧:

伯钧并没有说明他自己对储安平的发言,采取什么态度?也并没有分析储安平的发言的错误在那里?充其量,伯钧只声明了储安平的发言不能代表光明日报,而没有说明储安平是在散布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论调,企图“达到从根本上动摇人民民主专政和党的领导,破坏社会主义事业”。总而言之,伯钧对储安平发言的批评,并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我要问伯钧,你是不是也有所顾虑,所以故意含糊其词,或者你是真的不明白储安平发言的本质呢?32

并且要求章伯钧:

储安平的发言,是以光明日报总编辑的身份发表的。伯钧是光明日报社长,社长应当负报社的政治责任,因此储安...

Read more

吴江 文化现象杂说 (转自《炎黄春秋》)


陈远按:感谢吴江先生的指正,指出了拙文行文的不严谨之处,以便收入文集时修改。

之一
  
  湖南《湘声报》新年刊登了一篇题为《负伤的知识人》的文章(作者陈远),一开头便说刚过去的2008年是个文化灾年,并开列了一张在去年撒手西去的文化老人的名单如下:
  蔡尚思104岁,王养冲101岁,骆耕漠、谈家桢100岁,瞿同祖、周尧98岁,陈赐祺、陈振汉、任美锷96岁,王永兴95岁,王叔岷94岁,贾植芳、唐敖庆93岁,王名扬92岁,滕维藻91岁,张芝联、蒋学模90岁,孔德成89岁,彭燕郊、柏杨、王元化、陈述彭、方平88岁,袁可嘉、金提87岁,萧父84岁……士林凋落,触目惊心。
  这么些文化...

Read more

对吴晗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出山不比在山清

陈远

对于吴晗,何兆武在《上学记》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评价:文革后,清华给吴晗立了像。讲名望、社会地位或影响,梁启超大概要远远超过吴晗,为什么不给梁启超立像?要论文革受迫害,受迫害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专给他立像?……为什么单给他立像?或许因为政治的原因吧,不过我觉得这个标准不太适宜。

钱钟书对于吴晗也有个评价,据余英时回忆:1979年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美国。抵达当晚吃自助餐,余英时与钱锺书及费孝通同席。客人们的话题自然地集中在他们几十年来亲自经历的沧桑,特别是知识分子之间的倾轧和陷害。余英时向来在内地的同行们问起历史学家吴晗一家的悲惨遭遇,别人说了一些前因后...

Read more

听叶永烈讲述四人帮


本来这是给周刊写的稿子,因故没有刊出,后来刊于《南风窗》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容易

1981年,叶永烈坐在小小的黑白电视前,电视中,“四人帮”正在接受审判。正在阅读《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叶永烈,觉得他也该写这样一部著作。发迹于上海的四人帮,让他找到写作的题材。写作、出版,都历经周折,但是,随着政治的愈加清明,叶永烈庆幸,《“四人帮”兴亡》的书稿终于没有烂在他的电脑里

 

 陈远 

 

 

很多人读着他的书长大,70后出生的一代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十万个为什么》。

他是叶永烈。

2009年初,叶永烈的《四人帮兴亡...

Read more

听叶永烈讲述四人帮(下)


 

采访陈伯达

叶永烈打算采访陈伯达的时候,陈伯达还没有出狱。监狱方面告诉叶永烈:陈伯达马上刑满释放,他被释之后你再采访会更方便一些。

19881017,陈伯达刑满。10天之后,叶永烈赶到了北京。

陈伯达得知叶永烈要采访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公安部要提审我,我作为犯人,只得回答他们的提问。叶永烈要采访我,我可以不理他!”

曾经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陈伯达,本来就很少接受采访,何况经过多年监狱生活之后,他希望有个安静的晚年。

叶永烈采取了迂回战术。他在北京呆下来,采访了陈伯达的老同事、秘书、子女、警卫员……“那时候上海作协那些同行只知道我经常在北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