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斌

本人八十年代从事文学批评,九十年代进入电影界做过文学策划与编剧,因喜笔墨,本世纪著有长篇小说《遇》及《味道》,现进入《地平线》三部曲之创作,其中之一《六六年》即将出版。

雪中咏叹


 窗外飘飞着小雪,就像是一片片小小的白色粉沫纷纷扬扬地飘洒着。大地并没有被白雪彻底覆盖,从高楼俯瞰,屋顶与地面依然裸露出乌色的斑迹,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丑陋。

    很少有人说不喜欢雪,每当雪花飘落时我总会在匆匆走过的路上脸上看到一丝欣喜和愉悦,甚至微笑,这是难得的,国人的表情麻木、冷漠的时间太久了,偶尔一见欣慰的面孔是让人快乐的。

    只是这场雪姗姗来迟,它在一整个狂风呼啸的冬季隐身不见,在那个萧瑟的寒冬时节我一次次地仰望着长空,渴望天降大雪,能让我们在雪地上撒一回欢,能让我们迎着那漫天飞扬的大雪尽情地放歌一曲。

 ...

Read more

问与答


题问王斌:

 

1,我们得知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你的长篇小说《六六年》,这显然写的那个非常年代的故事,以前也有文学作品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比如早年的“伤痕文学”,写得很悲壮,很悲苦,很悲哀,很悲剧;你如何看待这类题材的写作?

 

        王斌:对于一代人记忆深刻的文化大革命已然结束四十多年了,当我们今日再度回首当年,频频回望这一代人曾经走过的路,除了像以往的文学所呈现的伤痕与控诉之外,我们究竟还能再说些什么?还有什么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今天的当代人来予以思考和追问?这或许是我在告别...

Read more

闲话埃及


      埃及人民于用他持乃至血迎来了最后的个由街政治的和平方式得的强权垮台人类文明展史涂抹上了绚烂的一笔。但这仅仅是走向利的第一步埃及未来的政治格局尚不明朗的政治平衡是否因此而拭目以待。祈祷埃及人民能因大的利而迎来和平、自由、民主与政与法治。

 

    埃及发生的这场革命一直令我关注,而现在的胜利又令我欣慰。但我现在竟陷入了沉思。我不知道接下来的成果将会是什么?它会不会仅仅是一次人民的狂欢节,而又会牵引出我们未曾预料的政治后...

Read more

我的自语和一位朋友关于《六六年》的评论


       以下是一位朋友“南沙贝”写下的博客文章,我予以转载,并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但我必须说明的是,我一直相信我的这部小说是不会让人真的流下眼泪的,于我,眼泪流下即告失败。

       我相信我的笔力,相信我对小说艺术的掌控能力,我用我的内敛的力量在控制着我的读者的情感流向,我意欲抵达的目的地是————欲哭无泪。我一直以为流泪之作是廉价的,因为煽情并非是一个好作品必备的素质,好作品所欲登陆的目标是直抵人心,且在读者的内心深处唤起悲悯和人道激情。我从写完这部作品起就在追问自己这部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它...

Read more

向朋友们拜个早年


 

       午后我将前往母陪伴她老人家个年因此我上不了网家没电脑。在此我向所有信任我的朋友拜个早年。

       去的几年里一直不离不弃地信任与陪伴着我和我的文字我心中充了温暖人世没有比种友情更人欣慰的了————素不相却能相濡以沫代在背弃民族的传统背弃我们的文化精神却以我自己的行为与方式在强地守系着中民族几千年来凝而成的文化与传统个意是强大的。强大的不是我们拥有...

Read more

关于《六六年》的隔空对话


        我的年轻的朋友庄众来电,告我酷6视频网的娱乐版“酷6星客厅”将我几日前的采访经过重新的精剪后发出了,让我前去一看。
       回到家,我搜索到了酷6网的酷6星客厅,打开看了一遍,对自己当时的慷慨陈词微微有些吃惊,显然,那天我的状态是激昂的。我涛涛不绝地聊及那么多观点,再看,自己都变得激动了起来。愿意瞧一眼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看看吧,我就不多说了,该说的上面都说了。
      
       以...

Read more

我的同学郑宇明: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我的同学郑宇明在家排行老六,于是我一直延续着小学时对宇明的称谓即:小六。其实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在小学时并没有怎么跟他打交道,只是听着同学们这么称呼他,而他则会嘻皮笑脸地回应着。

好时我刚从军队大院的一所小学转至南昌的育新小学,生性怯弱、腼腆,抱着一颗惶恐不安的心情来到了那所小学。现在想来,班上同学的面孔都记不得了,尤其是女同学。前几天去珠海,居然遇见了一位同班的女同学,言及当年的情景,她说她是我班上学习委员,经常召集我这个学习不好的同学,背功课。

你那时不爱说话,她说,让你背书你就两眼朝天,也不看我,显得挺傲慢的...

Read more

父亲,这一天我想对您说说心里话,请您原谅我!


       周末时,回家陪伴我的母亲,她太孤独了,一直难以承受父亲的遽然离去,做为儿子,我心有愧疚,我无法天天陪伴在她的身边,我只能抽空去看望她,与她一道聊聊天,一块出门吃个饭。现在想来,我好像很长时间没有这么与母亲聊天了,也没有过这么心平气和地与母亲面对面的交流。母亲说,儿子,你的性格变多了,我只能勉强地笑笑,但心里却是苦涩的。母亲又说,你爸爸在世时是盼着是你来家,能和你聊聊天,他只要听到你的消息和在外面做的事就特别高兴,他为儿子骄傲,可你爸爸对我说过,他最不满意的是你一回家就捧本书看,不理不睬,绷着一张脸,你为什么要这样呢,你爸爸一直有意见...

Read more

《六六年》后记:惟有一声感叹


        我仍能清晰地记起那一天的情形。

      2009年的7月22日,当我终于写完了《六六年》的最后一笔时,北京的天空一片乌蒙,宛如天降大雾,这一天,竟是百年不遇的日全食的日子。

      那天的早晨五点十分我就奇怪地惊醒了,再也没睡着,爬起,开始坐在我的书案前,我知道,面临我小说最后的一次冲刺了,直到这时才明白,为何我会一反常态地凌晨醒来,或许这是一个上苍的启示。

      当我终结了这部小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