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弛

.

《竹林七贤》之晋豫边缘之旅(文:孙民)


  老阿最近又憋不住了,硬拉人去晋豫交界的云台山,拜访竹林七贤——说是为老弛的电影踩点。头晚跟两个闲人喝到后半夜,都劝我别去了。我说,看老阿谁也忽悠不动,那么大岁数了,以身作则在旅行、喝酒的第一线,实在不好意思让他耍单啊。
  
  1
  元月8日上午900的火车,直奔河南焦作——我对老阿说,咱们这算焦虑做作之旅么?车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今冬的寒流都接上了;车上人人有座,还有空的,春运高峰尚没到来。
  当晚1800抵达,住在没有暖气的小旅店里,一人两床被子。对焦作的零碎印象:市中心有个飞奔的铜马雕塑,被一美女驾驭着;我们住在解放区,内有中山路、建设路、解放路什么的;旅店对面即焦作...

Read more

《竹林七贤》之《竹林七贤》(文:汤光明)


礼中弯刀真恐怖

基因转怒种玄巫

动车浩浩如朝露

白眼青珠胸罩无

烟嶂篁色心慌物

酒席业余阵蛮布

叮叮当当机关唱

铁匠炉里赤子藏

 

贤人已成画中人

隐士轻随风流去

风流有愚不可及

玩石能守株待兔

鹰驴相啸竹舞剑

七弦和阮鼓击心

赤膊梦游行动散

太行跟脚跳大绳

 

20092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人民歌


 

   手头有几本小册子,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出的。一本是《人民歌》(第一期),上海新象书店出版,大方书局总经售。出版时间不详,估计应该在1950年前后。从里面选的歌曲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民还是人民,心气还比较高,不存在什么被领导被代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当家做主了。有一首《国旗》,仅排在《国歌》后面。晓河作曲,词作者是诗人艾青。

 

                  ...

Read more

人民书信


  《人民书信》董志坚编  上海汇文堂书局出版 1951年6月五版  工农兵学商都适用

 

   我比较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分别代表工农兵的三个人长相都一样,像是一家子——特别有几分像狗子,长大的小狗和小柳。站在中间已然发福的狗子有点儿看不上小柳,抱啥不好,偏偏抱捆麦子。当然小柳也有话,咋戴墨镜不成,干吗一定要带脑门上。手握冲锋枪的小狗则根本没把二老当回事儿,心想哪天一高兴,都把他们拉出去毙了。美中不足的是工农兵有了,却没有学和商。莫非那时候就预知这两样可以兼职?

   书的内容,表面是教...

Read more

人民共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周年纪念 生活 读者 新知 三联出版社敬赠 1950

 

   说这是一本书,还不如说它是一本学习手册。里面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是毛泽东在1950年6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中央全体会议上做的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一篇是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毛主席开幕词》,政治经济都有了。余下20多张空白页,估计是为了做笔记写感想预留的。从这本小册子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不管再怎么兴奋,还是相当节俭的,不像现在这么大手谢大脚。另外,就是发现原来三联还是有政治正确的传统,而且汤光明正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像...

Read more

张弛卖的盒饭里面是什么(文:阿坚)


   盒饭也分档次,从5元的土豆丝到30元的套装。电影比起精神大餐如哲学等应该算盒饭。初出茅庐的中年导演张弛执导的《盒饭》,犹如他亲自掌勺、配餐,将啪嗒哲学掰开了,剁碎了,又佐以当代中式的黠诡情趣,然后打包于像某种人心态一样颜色即灰色的饭盒中。这让吃惯了一般概念盒饭的人,或激动咀嚼久久品味几乎舍不得咽,或硬着头皮吃到一半就够了,或像用筷子只挑瘦肉和青椒一样而剩下怪味的火星大米饭。

   再用盒饭做喻。如果说《灰化肥会挥发——电影盒饭文献》一书是三件套盒饭(荤、菜、饭各一盒),那么电影《盒饭》就是肉与饭混装于一盒的盒饭。所以,该书因多青菜一盒而使肉不...

Read more

老弛的灰色诗意和水晶(文:冬子)


大约两年前,张弛的根据法国经典戏剧《愚比王》改编的自导自演的电影《盒饭》就在798首映。

因为去晚了,阁楼上人满为患,观影未遂。于是牵着画家前男友在798的艺术产品中留涟。

昨日获悉《盒饭》可在中法戏剧荟萃的朝阳文化馆9剧场吃到,于是下午告假领取我那一份。

这次人不多。散场时发现老驰堵在门口,看谁先退场,一贯的笑呵呵。

看过老驰的《我们都去海拉尔》,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北京文艺圈纪实文学的一个切片。

同样电影《盒饭》完全还原人物的生活状态,把这些作家,艺术家的真实生活抽取写实片段,写意组装,其中无数细节闪烁着隐喻的学院派手法。简单的非主流的生活方式、复杂的不断拷问的内心世界,把一个个哲...

Read more

一念之差(文:孙助)


 

   张弛的电影《盒饭》,不但直接引出了子鹏的纪录片《饭盒》,也引出了《灰化肥会挥发》这本书——一石激起波连波浪打浪。

   一部仅仅获得五万元投资的实验电影,看过的人至今不会过千,何以引出这般动静?究其原因,恐怕首先要究究张弛和他身边的这帮人。

   张弛是京城的酒场明星,有他的酒局,必往大了去。他才不管你是谁或者怀揣什么目的,文人还是商人,买单还是蹭吃,凤凰涅槃还是一地鸡毛,反正不骇别走。

   当然,他又不像阿坚天天腻在酒局混个微醺。他是隔三差五地出现,一出现就有人兴奋或紧张,不太可能是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