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方柏林

安徽桐城人,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曾译有《河湾》、《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 、《老谋深算》、《万灵节》、《布鲁克林有棵树》、《地之国》、《两个世界之间:赛珍珠传》、《另类的英雄:萨特传》 等。他还是国内外多家报刊的撰稿人或专栏作者。

译林并无老字号


学者萧瀚在其微博上写道:“傅雷先生一天翻译600字,每每出版前的清样上还改了又改,傅先生译著等身,一代译界巨擘,所谓‘傅体’,看过他译的作品,再看别的译本,常读不下去。”

“傅译” 、“草译”或“林译“某某作品,到底好不好,颇值得商榷。窃以为我们更需要让作家“附体”,而非译者时不时从幕后出来的“傅体”。翻译应像演员,演什么像什么。《关云长》电影里的曹操,我从头看到尾, 看到的只有姜文。《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我左看右看,还是姜文。我更喜欢葛优。他演福贵像福贵,演黎叔像黎叔,演李冬宝就像李冬宝。当然也有人会说,不行,管他演什么,我要看的就是姜文,当然这也是一种取舍,我无话可说。

萧教...

Read more

大风吹


大风吹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近日天气不大好。密苏里州刮了一场龙卷风,半径达一两里路长,行径之处,屋子就好像是火柴盒遇到了吸尘器,这场龙卷风之中,死去一百多人,还有多人失踪、受伤。

很快,大风到了我们这里。前日,学校、州政府等多个单位都提前下班,甚至有学校毕业典礼都取消了,因为龙卷风要来。我们赶紧回家,躲进壁橱里,然后拿上床垫放在里面,假如龙卷风过来,屋子倒掉,可依靠床垫暂时躲藏一下。

这场大风实在厉害,我躲藏中不时跑出来看电视上的预报。气象员都说这个龙卷风“This tornado means business",意思是不是闹着玩的。俄克拉荷马由于龙卷风高发,气象预报员训练有素,能非常精确地报出龙卷风现在都到了...

Read more

审美


我这人很少惹事生非,但是腐败分子吃饭的时侯告诉我,有两个女人,为我闹翻了。

我问怎么回事。我什么也没做,天天在家干活,顶多上上豆瓣,微博,等等。突然一下出现两个女人为我闹翻了,这就牵涉到第三者第四者问题了,鄙人担当不起,除非是龙卷风刚刚刮过来的。这种好事我从来没有遇到过。

她说社区里两个姐妹在一起聊天,甲跟乙说:你长得也漂漂亮亮,怎么找了个老公这么丑的?

乙说:腐败分子长得也还不错,可是她老公长得也难看,这有什么?

甲说:你这人是怎么回事,说你老公,你找个垫背的干什么?再说你凭什么说人家老公长得丑?

甲并没有见过我,这么一拌嘴,较真起来,说上网搜,不知从网上什么地方找到我的照片,看了以后说:可是人...

Read more

《布鲁克林有棵树》入选青少年推荐读物书目


继去年在台湾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之后,六一儿童节前夕,《布鲁克林有棵树》入选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书目。这是难得的一本超越意识形态、在各地都获得推荐的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为此我再次宣传一下,希望这本书能得到青少年朋友的喜爱。

美国这里,中小学的暑假已经开始了,书店及时推出了暑期推荐读物,《布鲁克林有棵树》也在其中。

不如顺便把其他照片一起发出来吧。我常来这里,一些店员我估计看我都面熟。不过,围着陈列台这么在拍,感觉像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奸细,我很不好意思,所以一组照片来之不易,希望大家对照着好好看看。

这中间好多作品都已经有了中文版。比如,译林...

Read more

圣弗朗西斯的祈祷


使我做你和平之子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孩子们的钢琴老师在教一首新曲,叫《圣弗朗西斯的祈祷》。我来接他们的时候,老师说回去练练,让你爸上网查查圣弗朗西斯。我说是不是阿西西的圣弗朗西斯(约1182-1220)。这位老师是西西里人,圣弗朗西斯在他老家家喻户晓,见我也知道他有些吃惊。我其实纯粹是碰巧,偶尔在翻译中看到过一次他的介绍。圣弗朗西斯是一个慈悲心肠的人,是动物的保护圣徒,连死亡他都称之为他的小妹,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里提到过。

圣弗朗西斯是意大利人,早年生活荣华富贵,后来见到异象,对世俗生活突然厌倦,开始和最下层人民打成一片,并创办了方济会。他有一段祷告词流传甚广,1985年德蕾莎修女在联大发言中曾有引用。

Lord...

Read more

不城市化不行吗


不城市化不行吗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到美国做农民 
小区有一对老夫妇,酷爱种菜。春天一到,就开始忙着泡种、搭建温室、培养菜苗。他还非常热心,将菜苗分发给其他很多中国家庭,辅导这些家庭种菜。一年四季,老夫妇很多时间用在了种菜上。

这位老夫妇原本是跟着父辈,早年从国内闯到了韩国,后来又从韩国到了美国,在美国开餐馆,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孩子们现在都很有出息,成了医生或者工程师。我常感慨,老夫妇二人,辗转了几个国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到了美国,终于可以安安心心来务农了。

在这里的中国人社区,有很多家庭像这对老夫妇一样,在自家的后院种菜。我自己也是。虽然收成总是不佳,倒也乐在其中。我在网上写到此事,有位读者...

Read more

头头多领导少


前一段时间和人吃饭,有一位华人学院副院长感慨,说在美国的中国人很多,但是领导中做正职的很少,一般都是第二把手。他这也是一种自嘲,他自己也是。他的顶头上司院长调任到政府部门就职,他本可扶正,但是他就是不愿意,因为他做副院长做得很逍遥,他还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他不愿意做第一把手还有一个原因,因为美国院长、校长,担负着去筹集学术、科研资金的重任,位置很不好做。一个头衔背后,稍带着相应的责任、能力和知识的需求。

一般来说,当人们论述中国人在美国职业发展的时侯,多讨论针对黄皮肤的种族歧视,讨论针对亚裔的“竹子天花板”。很少有人关注大家不愿意去承担领导职责的情形。这和国内的情况不同,国内大家抢着...

Read more

我的阅读


与杭州一媒体的访谈:

1、曾经看过你的一篇博客《阅读是一大工程》,里面谈到家长带着孩子去公共图书馆读闲书。能不能具体给我们讲一两个你身边有关美国公共阅读或是阅读教育的故事?

我的阅读 - 南桥 - 南桥的博客
美国不管是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几乎每个镇、每个村都有公共图书馆,就近解决附近群众读书问题。我读书期间,曾经为了一门定性研究课程专门去一公共图书馆“卧底”调查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解他们运作的方式,服务的内容等。此后公共图书馆成了我们全家最经常去的地方之一。在这里你可以借到新旧各种图书,即便是没有的书,你也可以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从其他图书馆调阅,非常方便。 


除了纸质图书之外,你还可以借到有声图...

Read more

优越感强迫症


不城市化不行吗》一文中,我说农村有农村的好处,没有必要城市化,农村人未必稀罕。文后出现的讨论非常有意思,毕竟我离开故乡太多年了,好多问题我考虑得并不是很深刻,所以很多人补充的或质疑的观点,让我长进不少。

但是有一位读者表示:“‘农家子弟’难搞不是普遍真理,多见的是敏感多疑和妄想受迫害综合症,说到底是骨子里的自卑作祟,往往基于自身的一点成就显露极端的自负,排斥一切不同的声音,即使受过再高的教育、有过再丰富的阅历也难以改变。 ”我解释说我并不自卑怎么办?对方辩友不服气,认为是“骨子里”自卑,“灵魂深处”自卑。后来,被我拿出来当例子讲的读者也跳出来。这位反对我“种菜”说号称曾游学欧洲美国住过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