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室主任、研究员。曾赴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哈佛大学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访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十一、十二届论文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著有《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哈佛散记: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面向新世纪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樊纲合作)等。

一季度数据出笼,加息还须观望


    

一季度GDP增长11.9%,CPI增长2.2%。基本上是在预料之中。有几个判断:

1。经济增长11.9%,经济继续向好,但不表明经济已经非常过热。这里要理解的是去年基数较低,从而使得今年增速达到接近12%。如果从环比角度,实际上最多与去年四季度持平。
2。CPI为2.2%,似乎比市场预期的还略低。但并不表明今年通货膨胀压力不大。由于CPI本身有一定的滞后,即不会在总需求(GDP增速)很高的时候马上就会上涨,而是会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显现。考虑到去年信贷增长9.6万亿,今年的通胀压力不小。但全年通胀应能控制在4%以下。原因有二:1)全球复苏...

Read more

发达经济体重祭产业政策法宝


    

如果说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之后,政府干预在全球范围内时兴,那么,经历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发达经济体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救市自然不必说,即使是在经济得到一定修复之后的发展阶段,政府也不想袖手旁观了。他们这时候想起了产业政策这个在发展中国家盛行却被华盛顿共识所摒弃的“法宝”。且不管产业政策的所谓“扭曲作用”,美国在试图“再工业化”,而英法等国也寄希望于产业政策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历史在循环。与其说经济学过于实用主...

Read more

发达经济体主权风险或致危机演进到新阶段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4月20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强调指出:当前要高度关注发达经济体的主权债务风险,因为这有可能会致金融危机演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稳定报告认为:

先进国家的主权风险可能会冲击正在恢复的稳定局面,并使信贷危机演进到下一个新阶段。由于市场对举债的支持意愿下降(不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主权国家的举债),加上流动性正在被收回(作为退出政策的一部分) , 因此,新的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已经浮现。最初,受危机打击最大的主要经济体的主权信用风险溢价显著上升。而最近的情况是,一些具有潜在脆弱性的重债经济体的利差扩大,因为对财政的长期可持续...

Read more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调高全球增长至4.2%中国维持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发布(4月21日)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增长将达到4.2%,比年初的预测提高了0.3个百分点。表明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测。中国增长仍维持在10%。

但复苏速度不同——许多先进经济体复苏乏力,但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步伐坚实。在先进经济体中,美国比欧洲和日本迎来更好的开端。在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新兴亚洲在引领复苏,而许多新兴欧洲经济体和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增长落后。预计不同速度的复苏将继续下去。

随着复苏立稳脚跟,全球金融稳定面临的风险已经减轻,但尚不能确保实现了稳定。我们所估计的受重创经济体从危机爆发至2010 年的银行体系减记额已从20...

Read more

哈佛散记: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


  

 



这应该算是王婆卖瓜篇。

刚刚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拙著《哈佛散记: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以哈佛来呼悠的书很多,本人自然也想借点光。好在这本小书均是有感而发,且大多在哈佛完成,也就可以不脸红了。有兴趣者不妨找来一阅。以下可算是以王婆的视角对本书的推介:

本书以一个经济学者的独特视角,记录了作者在哈佛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其中包括与经济学的亲密接触,与哈佛大师们的交流,哈佛的日常生活,以及写在哈佛边上的经济学思考。作者以轻松的笔触,将发生在哈佛的故事娓娓道来:萨默斯的大嘴与伯南克的袜子,曼昆的语速惊人与巴罗的慢条斯理,经济学大师们的执拗与可爱跃然纸上...

Read more

与弗里德曼的交往


   这里说的弗里德曼是本杰明•弗里德曼(或小弗里德曼)。正是他邀请我去的哈佛。和老弗里德曼一样,他也是货币经济学方面的权威,曾任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金融市场与货币经济学”项目的负责人长达16年之久。货币经济学之外,他的近著《经济增长的道德后果》也令其声名远播。斯蒂格利茨(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及德龙(Brad DeLong)等人对该书都赞赏有加,并写有专文进行推介。该书在美国的思想界特别是社科领域影响深远。而国内对于经济增长(及市场经济)与道德沦丧的主题正炒得热火朝天,这本书若译介过来,对中国知识界的这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