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抗击中的海外华侨华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邢菁华 龙登高 张洵君
原稿发表于:《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
摘要:面对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日渐蔓延,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投身于抗疫行动之中。本文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巴西、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四个国家华侨华人的抗疫行动开展在线调研与跟踪访谈,呈现其跨国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特征,诠释并重构海外华侨华人在抗击疫情中作为关键行动者的主体价值。
关键词:海外华侨华人 关键行动者 新冠疫情
一、问题的提出
作者文章归档:张洵君
新冠疫情抗击中的海外华侨华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
邢菁华 龙登高 张洵君
原稿发表于:《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
摘要:面对新冠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并日渐蔓延,海外华侨华人积极投身于抗疫行动之中。本文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巴西、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四个国家华侨华人的抗疫行动开展在线调研与跟踪访谈,呈现其跨国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特征,诠释并重构海外华侨华人在抗击疫情中作为关键行动者的主体价值。
关键词:海外华侨华人 关键行动者 新冠疫情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时间3月21日 为期两天的全球华人慈善事业国际研讨会圆满闭幕。此次活动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亚太中心和欧文加州大学(UC Irvine)梁氏美中研究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罗格斯大学华民研究中心、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美国梁氏家族基金会和UCLA亚太中心陈氏基金会赞助。
本次研讨会旨在交流研究经验和成果,促进公众对美国和世界各地华人慈善事业与华...
近日,2019年度北京市侨联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课题组撰写的《华侨华人慈善传统与文化认同研究》调研报告(执笔人:邢菁华、张洵君)获该项评选二等奖。
该课题通过对海外华侨华人慈善的观念、组织和领域嬗变的全面剖析,展现出华侨华人慈善事业的壮大,对中华文化从文化认同,到民族认同,再到国家认同的交互关系。
执笔人:
邢菁华,女,山东龙口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侨海委副主任,致公党北京市委理论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商业史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暨企业史专委会秘书长,华...
2019年11月,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副主任邢菁华博士,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张洵君博士拜访了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在成先生家中得到了热情接待。成先生长期致力于中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为中西哲学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管理哲学提出了独有创建的理论——C理论(C是中国China,是创造力Creativity);近年来更深入从易学思想中探寻管理智慧,以C理论提升为易商管理学。成先生表示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期望大家今后在易商管理哲学,易商文化史,易商管理学,以及中西方案例研究等有更深入细致的交流。
邢菁华与成中英先生家中合影,2019年11月...
在EMPAcc项目校友张洵君的联系协调下, “第三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成中英教授于2011年8月6-7日莅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讲学。
1940年春,张一朋、黄菲君、许炳基等人在昭昧中学(现为泉州一中)创建泉州昭昧戏剧学会。1940年夏,昭昧戏剧学会公演法国著名剧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又译“巴若莱”)的戏剧《人之初》。
"《人之初》是1938年由顾仲彝(上海戏剧学院创校校长)改编并在上海首演的四幕剧,是顾仲彝所有改编剧目中上演最多、反响最大的一出戏剧,该剧的原作是法国著名剧作家马塞尔·帕尼奥尔(Marcel Pagnol,1895-1974,又译为巴若莱)的戏剧《窦巴兹》(Topaze),法文原剧创作于19...
曾任教于泉州昭昧国学讲习所(现为泉州一中)的顾一尘(1906-1963)先生,以画名世,是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闽籍代表。画风初受清末著名海派画家任伯年等人影响,其画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滋润。后又吸收近代杰出画家、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的特点,不囿成法,笔墨简洁概括,意境清新高远,擅花卉、翎毛和鱼藻,尤以燕子著称。条幅花鸟造型生动,笔到意到,虚实处理独具匠心。
顾一尘先生一生勤奋质朴,博学多才,对我国古典文学深有修养,对佛学也颇有造诣。著有《春天的寂寞》及《惑中集》等。顾一尘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
2012年6月30日,第三届“北美华人学者清华论坛”在清华大学甲所举行。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共同主办。海内外40多位华人学者、侨领与华商代表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北美华人与华商发展历史与现状、海外华商在华投资趋势以及海外华商的比较研究等主题。来自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华侨博物馆等的学者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第一场主题“北美华人与华商”。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调研委员会主席胡善庆博士回顾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史,并介绍了“...
为学习贯彻十九大报告精神,推进新时代北京市侨务工作,2017年10月27日上午,北京市政府侨办召开市侨务法治工作研究座谈会,邀请在京侨界专家学者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立法工作进行研讨。
会议由市政府侨办副主任贺淑晶主持,市政府侨办主任刘春锋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主任吴小安、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洵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肖慧琳、华峰投资(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刘峰、中护航(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宋子豪等出席会议,畅谈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感想和体会,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对做好新时代北京市华侨权益保护立法工作展开发言讨论。
...士绅的转型与社会福祉
——从泉州昭昧国学校友陈盛明家族藏书到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馆藏
张洵君
由吴增,吴钟善等当地士绅于1930年创办的泉州昭昧国学,可以说是为当时花果飘零的中国文化在泉州存续一脉。士绅阶层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中国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昭昧国学的许多教员是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近代士绅。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研究说明,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