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远举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媒体撰稿人,社会/IT时评人,财经作家

以网约车为例:线上信息中介机制构成垄断吗?


  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反垄断局局长吴振国表示,市场监管总局正在对滴滴优步中国合并案进行反垄断调查。在收购两年之后,对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的垄断质疑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如果说引发社会关注是因为网约车服务性质的公共性的话,那么对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这一合并是否垄断,还有着更深远、更广泛的行业意义。

  有观点认为,滴滴具备双重身份,存在于两个市场。在第一个市场中,滴滴的身份是承运人,旗下运营的快车、专车,但远不及出租车乃至公交地铁的份额;在第二个市场中,滴滴的身份是信息中介,在这个市场中,滴滴具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所以对于滴滴是否垄断这个问题,应该从“网上信息中介”这...

Read more

马蜂窝事件:舆论本是市场应有之义


  10月21日,自媒体“小声比比”与乎睿数据联手发文质疑著名在线旅游产品平台马蜂窝数据造假,涉及产品点评抄袭甚至作假行为。

  根据文中数据显示,作为马蜂窝核心资产之一的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如果说事情的第一个层面是抄的问题,另一个层面则是假,即虚假评论。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搜索“点评”“推广”“马蜂窝”等关键词,就会跳出几十家刷点评的店铺。这些店铺长期潜心研究旅游用户及平台规则,在网上招聘低廉的兼职者,撰...

Read more

资本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角色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社会新闻背后,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房屋中介公司通过融资大举进入租赁,引起房租大涨;社会资本涌入学前教育领域,为了快速扩张规模支撑股价,就会压低人工成本,影响到幼儿教育的安全与质量;在P2P领域,资本钻法律空子,隐瞒投资者,爆雷之后,引发大规模的维权行动;再往前溯,持续时间更长久的话题是,互联网新经济中资本摧枯拉朽式的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导致的残酷淘汰。

  于是人们开始审视资本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角色。

  社会和经济上的双重转换过程中,公众对关系自身利益的问题,都非常敏感,而且由于观念、意识形态的转型过程,各种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与焦虑之后,不同人群,得到的结论也大不...

Read more

超越贸易战:中国模式与华盛顿模式的互补与对立


  特朗普上台之后,世界贸易格局剧烈变化。随着多个双边零关税协定的推进,使中国获益良多的WTO会被逐渐边缘化。站在这个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中国何去何从?我们须超越贸易层面,更深层次的认识中美关系、中国模式与华盛顿模式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有“相对的同一,绝对的斗争”之说,中美关系亦是如此。

  互补

  简而言之,华盛顿模式的特征是个体高自由度、高人权状态、小政府;而中国模式则是低人权、低自由、大政府模式。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一定程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承接西方技术扩散。在这个阶段,低人权、大政府的中国模式,具有很强的优势,可以实现快速追赶。...

Read more

疫苗焦虑,何以解忧?


  一篇关于疫苗的文章,昨日在朋友圈刷屏,击中国民普遍痛感。

  昨天,是长生生物被国家药监局宣布狂犬疫苗纪录造假的第6天。这不是中国疫苗第一次出问题,早在2017年10月,长生生物就发生过百白破联合疫苗“效价测定”项不符合规定的丑闻。再往前,2013年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致死事件;2016年的山东疫苗案,都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

  1、疫苗问题是可及性问题

  此前,一部与抗癌有关的电影引发了全民对抗癌药的关注。本质上来看,疫苗问题与抗癌药问题一样,同属于药品的可及性问题。可及性概念包括药品的合理选择与使用、可以承受的药品价格、持续的资金支持、可靠的药品供应...

Read more

《我不是药神》被忽略的隐喻——疫苗、粮食与网约车


  《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后,舆论普遍叫好,但也有观点认为,《药神》的情节,简单的把矛头与情绪指向了国外药企,指向了“西方专利”、指向了药企、甚至医疗界,而忽略了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在专利保护之下才能收回成本。没有专利制度,就没有新药,更多的人得不到救治。

  这个批评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这部影片并没有这么简单。

  电影的作用往往在于情感的唤起,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舆论接棒,深度讨论。从这个意义上看,舆论是电影艺术的最后一环。

  《药神》片中,隐喻可谓处处可见。

  电影中的药名叫格列宁,制药公司叫做诺瓦,而真实生活中,药名叫格列卫,公司叫诺华。其实,有...

Read more

互联网公司扎堆上市,资本市场的判断最靠谱


  近来一大批中国互联网公司,在海外扎堆上市。有观点将原因归纳为“为了圈钱”。自阿里巴巴上市以来,中国科技公司进行IPO的数量并不多,有波谷自然就会有波峰,某种程度上,“扎堆”是个相对概念。

  当然,大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中美贸易战已经爆发,市场预期悲观;此外,流动性收紧,美国七次加息,全球资本市场预期承压明显。这就使得一级市场的钱变得更紧,此前投资的机构也有退出的动机,诸多因素之下,企业有更大的动机转向二级市场。

  资本市场是一个公开的市场,特别是香港、美国的资本市场,有更加完善的制度,有全球有资深的财经人士,有业界领袖,还有诸多嗜...

Read more

灾难之后,我们该如何言说?


  上海世外悲剧之后,如往常一样,媒体的相关报道又引来了争论,“人血馒头、为了流量、不专业、不理性、增加戾气”等指控又见诸社交网站。每当舆论撕裂,我就忍不住要辨析一番。不过,写文难,公共讨论更难,不识时务的观点则难上加上。所以,本文最要紧的,是先小心翼翼的做一些铺垫,所幸铺垫也不算完全离题。

  情感与理智

  公共讨论,乃是讨论一件具体的事背后的、衍生的、甚至联想到的公共的、普遍的、抽象的意义。那么这个时候应该运用价值观、理性、逻辑,与此同时,一定程度上必须抽离私人的、个案的、具体的情感。

  个体情感与公共理性存在矛盾,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

  ...

Read more

围堵联想的“心灵壁垒”


  中兴事件之后,民族主义情绪激烈。如今这种情绪指向了联想,先是有文章说,去年5G标准的投票中,联想没有支持华为,而是支持了美国的高通。舆论热炒之后,柳传志发出联名信,声称保卫联想。不过,负面舆论接二连三,先是翻出了联想产品在美国售价比中国低的事实,随后,又曝出更大的“罪过”,指控联想在政府采购操作系统中,没有支持国产系统,而是投票给了Windows。

  市场VS卖国

  简单的说,联想在3GPP中,第一次投票没有投华为,但这并不影响最终结果,而第二次投票,联想投了华为,对此华为也公开表示过感谢。

  不过,这个事实并不重要。3GPP组织不是联合国,是为了...

Read more

顺风车舆论风暴背后的真问题


  空姐死于顺风车司机之手,引发了巨量的关注。对于滴滴,无论是公共关系处理的失当,还是法律方面的责任,目前已有诸多论述。目前滴滴已经承认赔偿并推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这点无需多谈。值得深思的,反而是事情引发的舆论。

  夸大的恐慌

  首先,顺风车的风险概率有所夸大。

  如此恶劣的案件,本身就能激起巨大的情绪。从数据来看,根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17 年中国主要城市私人小客车合乘发展报告》,2017 年全国累计合乘人次达 2.5 亿,累计合乘距离超 40 亿公里。2018年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一共承载了3000万人次。这是一个巨大的需求。

  封面传媒旗下封面智库发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