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鲁利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中国社会科学基金、软科学基金、福特基金会、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资助的重大课题,以及国家计委“十五期间经济体改革总体纲要”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案例研究》、《德国国有企业股份化成功案例》、《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运用中介机构进行债权-股权转换》、《现实的选择:国有小企业改革实践的初步报告》、《宏观调控的基本经验》、《新旧体制转轨:成就与经验》、《中国改革20年(反思篇)》、《浙江经验的启示》、《要素市场化》等数十篇(本)论著。

推进要素市场化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功地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础框架。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是极不平衡的。在产品领域,传统的计划模式已经破除,国家计划已基本上不再规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定价、如何销售,而是由各类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变化自主决定。然而,要素市场化的改革却显得极为滞后。在要素领域,政府一方面仍然作为要素资源的配置主体,集规则制定者、执行者、参与者和仲裁者于一身,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市场竞争主体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严重不到位,在一些需要政府出面管理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