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鼓应

福建长汀人,生于1935年,1963年获台湾大学哲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国文化学院、台湾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教授。1979—1983年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哲学道家思想和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今注今译》(合著)

全球视野下异质文化的对话


   万物有其殊相也有共相,由殊相来看,则莫不异;由共相来看,则莫不同。中西文化也是这样,如庄子与尼采彼此的人生观虽有巨大的差异,但也有许多观点可以相互会通。

 
  尼采与庄子的会通
 
  这里我先以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千零一个目标》与《庄子·齐物论》作为基点进行论述,来察看中西文化在极大差异之中有其可以会通的观点。
 
  《一千零一个目标》提出了这样一些主要论点:第一,世界各地区产生了多样性的道德形态,各民族有他们不同的价值判断;第二,不同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是创造意志的呼声;第三,列举了希腊...

Read more

将高远的“道”落实到人心


将高远的“道”落实到人心

  “道”的本意是人行走的道路,后来引申出技艺、方法、事理、规准、法则及和谐、秩序等涵义。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三个“道”分别代表不同的语境意义。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的双重含义。简单来说,日月星辰的运转和四时的交替,都有内在的规律,这就是天道;人间有需要共同遵守的法条、规范,这就是人道。第二个“道”是言说,就是语言文字表述的那个道理,是我们的现象界、感觉世界、经验世界的法则,不是永存的那个道。第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