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韩松

《瞭望东方周刊》杂志副总编、执行总编,对外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

人工智能的未来


  我听说今年是虚拟现实的元年,又听说是人工智能的元年。在科幻作家看来,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一个设计和创造的问题。人要造出一个跟他一样有智力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出他的东西,他觉得很满足。最早的科幻小说是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但当时没有说用在机器上,因为到1822年差分机才出来。弗兰肯斯坦是把尸体、骨头拼在一块,用电刺激造出一个跟人一样能活动、说话、思考的新生命。但这个东西开始反叛它的创造者。这就是所谓的终结者问题,也是现在说的奇点问题——机器最后要反叛他的创造者,替代他。

  他为什么会反叛创造者?有一点就是人想学上帝,但是学不像。上帝造人时造出了一个女的,...

Read more

“不放心”的时代


  二O一六年五月七日,北京发生了雷洋事件。二十九岁的雷洋任职于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这天晚上八点半,他离家去机场接亲戚,凌晨一点半,家人收到了他死亡的消息。警方说,雷洋涉嫌嫖娼,在抓获中,暴力抗法,企图逃跑,押送途中,身体不适,送医时死亡。这件事掀起舆论大波。由于官方的发布落后于舆情,警方的通告疑点太多,人们要求公正调查死亡原因,拿出可信证据,甚至有人认为,若不回答清楚,人人有可能遭遇“嫖娼死”,生命随时会不明不白消失。

  对雷洋事件的“过度反应”,可能反映了中国人对自己生存境况的“不放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安全...

Read more

当代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


  面对一个比科幻还要科幻的现实世界,文学如何对它建构或解构?当代中国科幻要处理的命题,比起鲁迅梁启超(他们把西方科幻引入了中国)那时要复杂和尖锐得多,虽则它的内核并没有大的变化——现代化的应对。科幻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唯一没有过的文学类型。鲁迅曾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如今,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已能发射绕月火箭和载人飞船的中国,这句话还有无意义?进入新世纪来,新一代中国科幻作者在一个边缘的位置上进行着探索。

  技术超人的两难处境

  当今人类最直接面对的就是科技焦虑,这是传统文学...

Read more

忘了日本吧,我们生活在英国人缔造的世界里


  待会就要起程去英国了。作为科幻迷,有几个能不向往去英国?玛丽·雪莱,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而一听到H·G·威尔斯这个名字就坐不住了,《时间机器》和《世界大战》永不过时。当然还有阿瑟·克拉克!在许多中国科幻作家心目中,他就是第一。再就是乔治·奥威尔和他的《一九八四》。如果再加一个,便是阿道斯·赫胥黎和他的《美丽新世界》。还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他提出了那个着名的“四十二”。也许还会提到多丽斯·莱辛,她先写科幻小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