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智勇

在一家比较传统的公司做部门级管理人员,平时喜欢读书和写文章

软件的以快打慢与硬件的以慢打快


2016年6月这个时间点是个思维错乱的时候,关键在于前一波的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后一波的机会看着在那里,但各种尝试却只见开销,不见成绩。此前总结的各种方法论,在这样一个过渡时刻,基本失效,所以不管是求利的还是求理想的都有点抓瞎。

软件的以快打慢

理解一种产品究竟应该怎么运作首先要理解的是产品的先天特质,其次才是产品的人为属性。比如工具和社交网络都是软件,所以有软件共通的特性,但由于用户的需求场景不同所以产品的打磨上一个要刷工具自身的存在感,一个要避免用户的存在感被淹没。基于软件的共通特征就会出些方法论,比如最小可行化产品(MVP),精益等,所有这些特征骨子里依赖软件是纯比特产品,试错...

Read more

手机会不会是雷军的下一个WPS


近来关于小米和联想偏负面的解读多了起来,但这种解读要么是在公司自身层面上就事论事,要么是在与不同公司(比如华为)的对照中寻找差异,少了一种对企业兴衰的本质思考。这篇文章探讨下这点。至于雷军、手机、WPS什么的... ...,好吧,我承认这是标题党,虽然并没跑题太多。

什么叫时来天地皆同力?

互联网(包含搜索、社交网络、IM等各种产品)极大的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后,在通用型硬件产品上造成了一个显然的后果:一个新品类产品的成功速度要远比以前要快。

如果我们认为PC的销售从1995年开始启动,2011年是PC销售的峰值,那PC的整个销售曲线在16年间每季度都是持续增加的。

然而这个销量...

Read more

雷洋死、坏掉的摄像头与人工智能


近来人大硕士涉嫖娼被控制后身亡引起广泛关注,人们花很多力气去探讨死因到底是什么、执法过程是否有问题、嫖娼的证据等,这中间有义愤、有同情、有嘲讽,也期望从这件事情总寻找出现实意义。人们说孙志刚的死改变了收容遣送制度,也希望雷洋的死能改变嫖娼的处理过程,但我觉得最核心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是摄像头不要坏。

坏掉的摄像头

在一些热点事件中,摄像头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坏掉,雷洋这次果真又是这样。

那假设摄像头没坏,会发生什么?实时监控面前不需要主观猜测和解释,它会如实的呈现客观现实,事实之后只需要法律,不需要导入那么多必须人参与的环节。正是因为摄像头坏了,事情本身成为黑盒,所以才有各种推测。摄像头的...

Read more

鲁迅、互联网思维与网红


流行的东西往往揭示了某种社会基础面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当下不过是种风潮,但对于未来却暗示了下一代人的可能选择。

鲁迅

提到鲁迅的我们能想起来的小说大概是《狂人日记》《阿Q正传》,提到杂文那立刻能想起来的大概是《纪念刘和珍君》《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我个人因为喜欢鲁迅的文字,所以读过相当一大部分鲁迅的杂文,并且坚持着看完了《阿Q正传》,但实在提不起看《狂人日记》的兴趣。我接触过的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去读课文之外的鲁迅的文章的。那些文章趣味性真的不好,纯从文字优美的角度看也许《野草》有一点,别的则多是犀利的议论文,并不十分好看,非要读我相信更多的人可能会喜欢沈从文、梁实...

Read more

Google到底在干什么?


Google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公司,Facebook虽然也天马星空的做事情,但论程度其疯狂程度其实远逊于Google。Google聚集了这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单纯的说这些人是神经病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必然有种内在脉络支撑着Google今天做这件事情,明天做那件事情。

Google在干什么?

地球上最为激进的科技公司Google近来对自己进行了重组,总公司的名字现在改成了Alphabet(字母表),字母表上的各种公司五花八门,不用心思考完全不理解这公司在干什么,唯有回到人工智能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上才能更好的理解字母表公司的初衷。

现在字母表上的公司和产品如下:

A&nbs...

Read more

出100块,赌李世石干得败人工智能


先说结论:我认为李世石赢AlphaGo的几率要远大于输的几率。王小川的完胜预测非常奇怪,因为即使这次李世石输了,也不意味着人工智能真的就可以在围棋上战胜人类。这里的本质问题是其实是三个:什么是人,什么是深度学习下的人工智能,什么是围棋。完成这三者的界定就可以定性的猜测李世石和人工智能在围棋上的输赢概率。

什么是人工智能?

看过人工智能过去60年里发展上的起起落落,你就会发现人工智能其实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它的内涵也总是在不停的发生变化。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奇葩状态----每个人都说人工智能,但从科学家到正常人其实没人能清楚定义人工智究竟是什么。人工智能之所以那么难以清晰界定,主要原因是...

Read more

人类社会的5种可能结局


科技本身蕴含着一种碾压一切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会导致我们加速奔向某种设定好的结局。这篇文章尝试预测未来最可能的5种结局:黄金时代,虚拟世界,冷平衡,生化人,大寂灭。

黄金时代

在黄金时代里,人仍然有欲望,而欲望的无边界特征导致人与人一定仍然会有冲突。这个时代里人类由于人工智能普遍的获得了最大的自由,但也正因此,每个人其实会变成透明人,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透明的程度会受控于权限,所以一旦冲突的裁定最终会由获得了高级权限的人工智能负责。所以这样的社会结构会是极度自由的,也是极度有秩序的。

此前曾经探讨过科技本身就会形成一种碾压一切的秩序,比如恐怖活动,我固然可以通过社会、政治活动来解...

Read more

公务员是不是应该变成人工智能


如果人工智能足够发达,那它那种无私而理性的状态也许很适合做公务员,负责公共事务执行层面的事情。

容易搞定的科技,不容易搞定的自己

宏观来看人类社会的问题并不复杂,社会的供给端是自然界,而消耗端则是人内心的欲望。人自身有极为复杂的一面,所以有的时候人自身也是被消耗的资源。科技则决定了各种资源开采和消耗的速度,但对节制人的欲望全无帮助。这样一来人口与人心里的欲望相乘就是消耗一端的总和。所以我们总是有两个大状态,一个是科技与资源的乘数大于人口与欲望的乘数,一种则是前者小于后者。

大于或小于很难精确度量,但理论上一定存在,而这界限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在前者的情形下问题主要出在人类没有战胜自然,...

Read more

大白到底会不会来?


很不幸以当前的趋势来看,来到我们身边的机器人更可能是《黑客帝国》里的章鱼,而不是《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但由于人工智能根本没完成自己技术上从0到1的过程,所以确实这问题的结果仍然是开放式的。为理解这有点矛盾的状况我们先梳理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状态。

过去和未来那些可能的里程碑

《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这书里提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能造出成功的下棋机器,那么就一定能够找到人类智能的本质所在。但结果通常是:这种机器一旦被造出来之后,人们就不称其为人工智能了。随后作者列出了人工智能发展史上一些里程碑性的事情(有删节)。

西洋跳棋

超越...

Read more

明日世界: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各行各业


近来跑出去参加了两次会议:虎嗅的FM以及新浪科技的C+峰会,很有意思的是两次会上都有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前者是余凯等的一个论坛后者则是微软研究院洪小文做了关于小冰的演讲。C+峰会的走廊上还有一个接入了图灵系统的NAO机器人,可惜的是我去捅它的时候,它正充电,完全不搭理我。但各种文章、书籍、对话和演讲听下来,看下来我发现还很少人对人工智能整体做过归纳,这篇文章正是这样一种尝试。尝试把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和技术梳理出一点脉络。

重新启动的自动化

在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就提出了“自动化”一词,此后各种提高自动化程度的技术层出不穷,但就和传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