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胡伟俊

麦格理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全球衰退要来了吗:10分钟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史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经历了三起三落,而目前仍在第三次放缓之中。这三起三落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全球经济将会陷入衰退,还是会触底反弹?本文将简要回顾过去十年的全球经济史,讨论起落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其对未来的长期影响。

  一、前危机时代:全球制造业和金融业中心的分离

  从本世纪初至金融危机爆发,是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格林斯潘在2007年曾说,由于全球化的力量,谁当选下一个美国总统并不重要。当时精英的普遍心态,由此可见一斑。全球产业链的崛起,使大量生产环节从发达国家被外包到新兴市场,从而催生了新的全球分工格局:制造业中心向中国转移,而金融中心依然留在美国。

  制...

Read more

货币、债务和汇率的三大误解


  关于货币,债务和汇率的问题上,有很多错误的认知。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逻辑链条简单,符合人们的常识,因此易于流行,但经不起仔细推敲。本文将讨论三个最流行的误解:货币超发与房价、明斯基时刻和不可能三角。

  货币超发与房价

  许多人觉得中国超发货币,而且印钱太容易,又导致了过高的房价。这些关于货币和房地产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准确的说,中国的通胀并不高,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房价高不是因为印钱太容易,而是因为印钱不容易。

  东西为什么变贵了,因为钱印多了, 这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认识,所以货币超发的说法很容易被接受。但是,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货币,和宏观经济中的货币,或者说M2 (现金加上...

Read more

外资为何“先知先觉”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大幅反弹,外资的作用有目共睹。当年初市场处于底部的时候,外资大幅流入。而到了市场大幅上涨之际,外资流入却开始放缓。笔者最近被不少朋友问到,为何外资貌似“先知先觉”,在一片看空中提前布局,却又在A股情绪亢奋之时趋于谨慎?

  一:全球宏观的视角

  外资从全球看中国,时有一些从中国看中国得不到的洞见。这一轮外资提前布局中国,最大原因并不在中国。

  笔者去年4季度在欧美出差的时候,就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投资者对于新兴市场的热情。原因在于,随着特朗普减税效应的消退,美国经济已经明显在去年3季度见顶,因此美联储接下来很可能会放缓加息...

Read more

2019:小趋势、中周期与大时代


  经过了难忘的2018年,不论是投资还是生活,越来越多人发现无法忽视宏观的力量。如果能把眼界拓宽,以历史和国际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常常是有益的。过去我们习惯从中国看中国,或者从中国看世界。但从世界看中国,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一年前,笔者曾在FT中文网撰文《展望2018: 我们身处的趋势、周期与时代》,从小趋势、中周期和大时代三个视角来展望未来。时光如梭,又到了新的一年。本文将应用同一视角,对新一年做一番前瞻。

  小趋势

  金融市场的短期波动,经济增长和流动性永远是最重要的。比如2017年金融市场之所以表现优异,关键在于全球经济增长同步向好,同时流动性非常宽松。而2018...

Read more

去杠杆和贸易战矛盾吗?


  去杠杆和贸易战是当下中国经济的两大主题。流行的看法往往将贸易战和去杠杆对立起来,认为贸易战将推迟去杠杆的步伐。从短期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面对外部冲击,内部政策的确可以做出一些调整,以免两者叠加给经济带来的冲击过大,这也是宏观调控的应有之义。但从长期来看,去杠杆和贸易战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只有去杠杆的成功,长远来看才能化解贸易战带来的风险。

  什么是去杠杆

  对于去杠杠,通常存在两个常见的误解。第一个误解认为去杠杆就是降低债务率,第二个误解认为由于债务率高,所以中国债务危机的风险也很高。其实,去杠杆的关键不在于债务率的下降。事实上,如果一定要降低经济中的债务水平,通过一系列...

Read more

从美国苦战通胀看中国去杠杆


  债务问题困扰中国多年,因此近来去杠杠之役备受关注。历史上,美国也曾与通胀问题苦战十年,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美国战通胀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今天的去杠杆有不少参考价值。

  从60年代末开始,通货膨胀成为美国经济最棘手的难题。为了降低通胀,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尝试过各种手段。69年至74年担任总统的尼克松,采取了管制价格的手段,但最后不得不放弃。74年开始担任总统的福特,号召老百姓少花钱多储蓄,同时努力压缩政府预算。但不论历任总统如何出招,通胀不但没有被驯服,反而越来越高。 直到1979年保罗•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采取了非常严厉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才最终得到遏制。

  为什么通...

Read more

展望2018: 我们身处的趋势、周期与时代


  有一派观点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有如战场的国际金融市场,在过去一年里深刻的诠释了《老子》中“反者道之动”的思想。2017年初的时候,金融市场充满着对于未来的担忧。人们既担忧美国新总统的经济政策,也担忧欧洲的民粹主义;既担忧人民币的汇率将继续贬值,又担忧新兴市场在美联储的加息周期下将不堪重负。但过去一年全球金融市场的表现,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期望。不仅股债双牛,而且波动率极低;不仅美国和欧洲股市表现都是2013年以来最佳,而新兴市场也一扫金融危机之后多年的颓势,港股的涨幅甚至超过了火热的2007年。人民币也强势回归,带动整个新兴市场走出一波牛市。

  站在新...

Read more

十九大后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五重含义


  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上,官方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自1981年以来首次发生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转变,将对接下来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措施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笔者看来,这个转变涉及目前中国经济中的五个核心问题。

  首先,从总量向结构的转变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总量,所以决策者的工作重心都是落在做大总量上。虽然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规模比排名第三的日本大一倍不止。但就在2004年,中国经济都仍只有世界第七位,更不用说刚刚改革...

Read more

中国风险之辩: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穆迪最近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意外。毋庸讳言,全球金融市场对于中国经济感到悲观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年以前穆迪就下调了中国的评级展望,当时笔者还曾在FT中文网撰文(《海外投资者为何对中国经济悲观?》),分析市场悲观情绪的来源。

  本文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原因在于,泛泛的说中国经济中金融风险或者泡沫很大,未来有爆发危机的可能,这种说法虽然没错,但意义有限。毕竟没有人可以说,中国永远不会发生金融危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肯定是在上升的。但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在过去7、8年里,对于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测,大多数都落空了。当然,悲观的预测者总是可以说是因为时机...

Read more

中国经济周期之辩:从资本市场看“新周期”


  过去几个月,不少经济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都处于过去5年以来最好的时候。于是,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进入新周期的争论也甚嚣尘上。一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趋势性的复苏,即所谓“新周期”;而另一方则认为,本轮复苏已经或者即将见顶,并不存在“新周期”,当下只不过是大家见惯的“短周期”而已。

  预测是一件见仁见智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说自己一定正确。但从近期的市场表现来看,投资者对于“新周期”还是非常谨慎的。

  首先,过去一个多月以来,铁矿石和螺纹钢的价格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跌,铁矿石的价格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