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秦斧晨

1、个人经历

红雪的童年、少年是在中国大革文化命的高潮期度过的。由于家中孩子多,父亲又是一个典型的酒徒,母亲不识一字,因此饥饿和恐惧打上了先天烙印。好在,父亲在半醉半醒中发狠“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便半懂不懂地翻读喜欢读书的父亲购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旗谱》《金光大道》《毛泽东诗词》等大书,还在夜半更深中聆听父亲给村里人读《三侠五义》《十二寡妇征西》等评书。书籍和文化的浸透,让懵懂中的红雪看到了乌云背后的星辰,有了前行的方向。
考上学、当上兵、当作家,这三样奢望早早就埋在了红雪的心里,目的非常简单,就是离开漫无边际的地垄沟,到男人女人都擦雪花膏的城里去,为泪水朦胧中的母亲争口气。
考入兴隆镇中学后,就在其他同学认真听讲以期金榜题名时,红雪却在课堂上不务正业,悄悄读着小说、划拉着顺口溜,他羡慕像中国大熊猫一样宝贵的作家,很想通过写作出人头地。不过,最终能让他离开老家那片田地的还是考取了一所包分配的中专,并来到了世界知名油都大庆。
在红雪的人生履历里,种过地、牧过羊、打过场、伐过树、挖过沟、架过线、当过焊工、操作过车床、干过宣传、任职共青团、管过安全,骑过二三轮摩托、开过大小车辆,还有四轮子、拖拉机,职称最高工程师、当过劳动保护科长,办过小报。
红雪曾在一家万余人的大型企业谋生多年,在企业崩盘前夜跳槽进入媒体。实习生、实习记者、实习编辑、副主任、主任、总编助理,这些新闻岗位都有过他的辛酸与眼泪、彷徨与激情,直至履职一家媒体的副总。

2、取得业绩

红雪参与策划并执行体验式报道《卧底职业丐帮》,全景式采写《捣毁“黑色帝国”》《大庆端掉“卖处集团”》《“油耗子”挖洞盗油全记载》《“再创业”神话破灭始末》《缉拿“瘸狼”》《“越狱王”临终忏悔黑道十年》《警务大提速》《银行红科长死在“五毒”上》《狱中男友遥控女友下体贩毒》《见字如面》等大型报道;由《好心人涉险救助红嘴鸥》连续报道策划引发一座城市的公益活动“观鸟节”;主导创办媒体功能转型栏目《说和》、《防忽悠热线》以及服务中老年读者《老来乐》专刊。
红雪在全国地市级媒体记者中第一个出版法制新闻作品集《见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公信”记录了正义与邪恶较量的波诡云谲,既有电光火石、枪林弹雨,又有大爱无疆、愁肠百结,还有忏悔之泪、情山义海……
红雪从中学时代开始业余写作,有诗歌、小说、散文等500余首(篇)散见《诗刊》《星星》《绿风》《诗潮》《诗神》《诗选刊》《北方文学》《芒种》《诗林》等报刊,其中诗语笔记《当代诗歌病理切片化验》(《诗神》)、《诗歌在上》(《黑龙江作家》)、《大庆诗人生存现状最新报告》(《诗刊》)颇有影响,出版个人诗集《散落民间的阳光》,数十篇作品被收入其它文集。
红雪的诗歌与诗名,在当代中国诗坛一直血红雪热着。他的诗精炼、澄澈,平易而内敛,且张弛有度。
红雪歌唱生命本真,诗画田园情结,具有强烈的乡土意识;他挞伐伪劣虚无,抵抗冒牌钻营,彰显出善意的人文关怀和批判倾向。
纵观红雪的诗作,是为“新田园诗”全景式的典范文本,诗中意境深邃,思想练达,不乏哲思,透彻出其独具一格的“红雪话语”和朴素的民间立场。

3、获奖情况

组诗《穿透岩浆的萨克斯风》,获得《诗潮》年度“天问杯”二等奖、黑龙江精品工程三等奖;
组诗《思想的碎片》获得《星星诗刊》三等奖;
组诗《城市白皮书》获得《大庆晚报》一等奖;
散文《玫瑰园》获得黑龙江电视散文二等奖;
诗歌《站起来》获得全国“我与地震灾区”和“难忘的记忆”银奖;
《四块六毛钱的诚信实验》《卧底职业丐帮》《好心人涉险救助红嘴鸥》《警务大提速》等20余篇新闻作品获得赵超构新闻奖和东三省、黑龙江、大庆新闻奖。

抬头看一眼天空


抬头看一眼天空

红雪

那时我在草原上牧羊,羊是东北细毛羊,雪白雪白的,草原碧绿如洗一望无垠,我和我的羊群像一支迁徙的部落,我骑在一批枣红马上,甩着牧鞭,围着羊群游弋着。我没有觉察出我像个骑士,倒有一丝颓唐,八月草原美好的境界没有包容我高考落榜的情绪,我觉得整天和羊打交道,恐怕这辈子也就那么回事了。最大的恐惧与孤独就是没人和自己交流,耳边是风,远处是望不到头的苍茫,脚下是苜蓿草破浪翻滚,几束瘦瘦的野花探头探脑。一点诗意没有、一点温存没有。这样看得时间一长,我就更觉得没精打采。

空中一两声鸟鸣深入我的耳鼓,我把头抬起来,双眼就定格在天空上。此时,天空一丝云彩都没有,瓦蓝瓦蓝的,是那...

Read more

千层底


千层底(散文)

 

 

 

红雪

 

转过年,姐姐就要出嫁了。

送公粮的车队已经返回了生产队大院,马们进了棚,抢在槽头,啃着谷草,打着响鼻,踢踏着地板,像在跳踢踏舞。它们劳累了一年,也和人一样,开始了冬季漫长的猫冬。

大雪深深地覆盖着村庄,柴禾垛上,房顶上堆积厚厚的雪,向上拔高的炊烟,缓缓指向迷迷茫茫的天空。到处是这无限的白,到处是这凛冽的北风。

从田里、从场院,回到土屋里,季节的风雨已经不再雕琢姐姐的容颜。一铺老火炕便成了她和村里年龄相仿的姐妹们的活动空间。大伙都是帮着姐姐来做活计的,更是在交流各自的手艺,比试着心智与财富。

...

Read more

回忆和毛岸英在朝作战的日子


回忆和毛岸英在朝作战的日子
秦斧晨(红雪)

 杨志明,抗美援朝老战士,曾三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三等功勋奖章。今天,他向我们讲述了在朝作战期间一段鲜为人知经历。

1950年10月18日,奉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在司令员彭德怀的率领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随即志愿军司令部于11月22日夜全部抵达“大榆洞”。

杨志明记忆中的毛岸英,高大英俊,目光有神,透视出聪颖、干练的灵气,说普通话,梳着中分头,身穿粗黄呢子军服。从着装上看,应是团级干部。担任原苏联派驻志愿军司令部的高级军事顾问团俄语翻译,同时兼任彭德怀司令员的机要秘书。

...

Read more

在人间


在人间

 红雪

 

    当去冬最寒冷的季节,农妇余秀华“摇摇晃晃”地“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时,略显羞涩的中国诗坛注定要刮起一股又一股冒险的词语,来唐突存在感。
 
  诗可以这样没羞没臊地表达,不是余秀华第一。下半身写作、羊羔体、梨花体……已是五马长枪,恰如难产女人临盆的那一刻,那可是真
憋挺呀!
 
   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有人认为不惊世骇俗、不冒股喧天、不晦涩眩迷,就不是诗歌;有人认为清丽、婉...

Read more

玫瑰花开


 

我该写首诗了 

红雪

我该写首诗了
我 日夜兼程  不知走向哪里   
还不如我养的两条鱼
坚守在水中

我不知道怎么起笔
也怕写出来会疼
在这薄如纸的雪地前
在这谎言比真实更招摇的春天
我的诗歌
骨瘦如柴

可我必须挺着 
用激情的余温和不明真相的风
喂它  
我四处流浪 魂不附体
可我还拥有光芒四射的月亮
那就邀唐朝的李白对饮
还有那个一生穷苦的杜甫
在秋风所破的茅屋
推杯换盏
诗意地喝干一杯又一杯庸俗

 
谁让我们都长了颗不...

Read more

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孝


 

我们没有理由不尽孝

上万张照片、上千段录像……用留住父亲的音容笑貌这种方式,?夫妻把患有精神障碍和老年痴呆症的父亲,重新唤回“人间”,这种朴素而又坚挺的孝心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上苍!

在众声喧哗、忙忙碌碌的当下,我们看到了那么多虽有一帮子女,但老人被弃街头、与父母争利、父子反目等场景,轮番撞击着我们的瞳孔,撕毁中华民族传统长者为尊的古训,让人无不哀叹好家风的沦丧。而?夫妻的孝心,给了那些不肖子孙一记响亮的耳光,更给那些找各种理由忏悔“子欲养而亲不待”者一种自省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