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嘉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2020- 现在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 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2005–2020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学院、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二级)
2003–2005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教授/教授
2002–2003 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 博士后
1997–2002 麻省理工学院(MIT)脑与认知科学系 指导教师:Prof. Nancy Kanwisher (美国科学院院士)哲学博士,方向:认知神经科学
1995–1997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指导教师:朱滢教授 理学硕士,方向:认知心理学
1990–1995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理学学士,方向:普通心理学
1992–1994 北京大学无线电系 辅修,方向: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研究兴趣和领域
人工智能的认知神经基础(AI of Brain & Cognition, ABC)、视觉智能

开设课程
清华大学:《心智探秘》,通识课;《认知神经科学进展》,专业选修课

北京师范大学:《心

AI时代,如何实现认知方式的跃迁?


ChatGPT这样的大模型的成功并非偶然,每一次进化都是从无数被淘汰的算法、模型中艰难诞生。在这艰难曲折的探索中,人类智慧的金块无疑是AI头上的一盏明灯。反过来,大模型的进化经验,能否成为我们人类认知进化的营养?由此,我们破茧成蝶,与AI时代同频共振,开启认知与智慧的跃迁。

 

01    为人生定义目标函数

 

所有的机器学习,在开始训练前,都必须明确一个目标函数。这个函数定义了模型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而训练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断优化参数,让模型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正所谓学习未动,目标先行。

人类学习也遵循同...

Read more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逐渐“涌现”出“意识”


  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刘嘉接受凤凰卫视《问答神州》节目专访,下文为采访实录。

 

  人工智能逐渐“涌现”出它的“意识”

  吴小莉你研究人、类人类或者人工智能的时候,好奇无比、兴奋无比,但会不会也害怕无比?

  刘嘉:当我们给人工智能注入了更多智能之后,它也许会变成一种超级智能。如果创造出了超级智能,打开了这个潘多拉的魔盒,那释放出来的会是什么?人类的未来会怎么样?有“AI教父”之称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2...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