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灾区援助的热情还能坚持多久?
文/汪华斌
端午节期间,我们这里所有接收了灾区伤员的医院都为灾区伤员准备了节日的食品和礼品;使很多其它住院病人心里有一丝酸溜溜的感觉。此外因为灾区生活等原因,一些已经康复的灾区伤员也不愿意出院;因为这里不仅全部免费,就连家属和伤员的生活费也都全包了;因而没有人愿意回到地震灾区,也使得医护人员也很尴尬。正因为这样,有人提出了‘我们对灾区的援助热情还能坚持多久’的问题。
是啊!四川汶川的地震导致500万人无家可归;对于一些人来说,医院成了他们逃避现实的场所;如有个叫孔夏明的农民,地震时他匆忙逃出摇摇欲坠的房屋时;口袋里只有30块钱。现在,他晚上就睡在女儿孔爱玲在华西医院的病床旁;因为他12岁的女儿腿部受了伤,所以他也就势在医院里生活。
的确,地震开始阶段很多伤员不愿意住院;当然这里面有相当部分是为了职责而不愿意住院,如我们见到一些灾区的基层干部。而另外绝大部分人不愿意住院,是因为住院的费用和病房紧张的原因;按照中国医疗系统的惯常做法,病人入院治疗前一般需预付治疗费。而此次地震过后,很多伤员在医院接受了免费治疗。如那位被掩埋而被救的女士,不就是简单的处理了一下就回家的吗;她的采访就很朴实,‘没有钱不敢住院’。
随着政府对灾民的政策到位,我们住院的费用全部免除;而且还免费提供伤员和家属的生活费,于是灾民对住院的态度有了根本转变。看我们那全国接收四川地震伤员的医院,全部是腾出最好的房间给他们;还要把病房重新粉刷一新,连床、凳子、沙发、床头柜什么都要新的;为他们配备专门的志愿者,再为他们请来专业的厨师和专门的厨房。从他们开始转运后,就不断接到礼物与礼品;当某医院的志愿者接他们而饿着肚子等他们吃饭时,谁知他们一句‘在火车上已经吃了好多’使大家的热情顿时就退去了大半;当那些其它病人拿了礼品来看他们时,顿时感到自己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人家这里全部免费,而自己还不知道如何报销住院费。
汶川地震后的媒体及时信息公开,使所有人都被唤起了同情心;然而当一些零距离的接触比较后,有些人才发现自己的同情心是多余的;所以有些志愿者也在伤员没有事以后而离开了,因为他们想还有更需要帮助的人;这不是同情心的磨灭,而是理性的回归。因为现在的救灾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更多的是做作和形式;当然也有商业化的宣传,更多的却是领导向上汇报的成绩与成果。正因为如此,当遇到一些不愿意出院的伤员时,热情顿时就冷却下来了。
此外,假定我是一个帐篷的捐赠者,当遇到成都的‘帐篷门’事件;我也会热情消退。虽然‘帐篷门’事件的比例很小,但在捐赠者那里就是百分之百;所以任何捐赠的腐败行为,都能对捐赠者产生极大的伤害。有人说‘我们现在对灾区发了专门文件,应该是能公开公正和预防腐败的’;却不知道我们社会的反腐败文件是世界上最多的,而我们的腐败却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因此把希望寄托在文件上,实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表现;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们中国人的‘聪明’,这才是难以保证援助热情的原因。
现在我们还处在救灾时期,各级干部克制自己的腐败和积极的带头作用;的确使我们都有积极的援助热情。假如我们进入到平常时期,公款吃喝玩乐又开始了呢;我们能愿意自己的捐赠变成别人的吃喝玩乐吗。不要说普遍存在,就是有那么一例或二例;也是极大地伤害了捐赠者的热情,后面还能有援助的热情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而是有热情消退的过程。所以我们任何援助,初期都是热情高涨;后来就逐步消退。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情况;这次一些人开始对灾区伤员的热情消退,就是整个灾区热情消退的开始。由于我们灾区重建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想依靠外界的热情是不可能达到的;脚下的路如何走,这是灾区人民自己需要思索的问题;因为援助的热情是有限的,而无限的潜力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