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炎黄子孙记忆深刻的一年。这一年中可谓是大事接踵而至、令国人悲喜交集、喜忧参半啊。一场突如其来的天塌地陷,让亿万同胞悲痛过后更加坚强,即将来临的奥运盛会将放飞国人多年自强梦想。在这一悲一喜之外,还有一件大事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国人的神经。这就是:台海局势在今年呈现重大的积极变化。所以说重大,是因为台湾问题事关民族命运、国家前途,两岸关系的进步或者倒退,与中华民族的福祉息息相关;所以说积极,缘于海峡对岸实现了二次政党轮替,强调两岸和平共荣、承认“九二共识”的政党重新掌握行政权,两岸关系的和解不再限于口头,而正被一系列的高层互动所推进。自今年3月以来,一系列事件引人关注:先有马英九在台湾选举中获胜,后有其副手萧万长飞赴海南,实现了与胡锦涛之“胡萧会”;此后,再有第四次“胡连会”,以及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之“胡吴会”。从6月11日开始,刚刚履新的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又将飞赴大陆,同新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举行会谈,重启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机制。
在4月29日第四次“胡连会”中,胡锦涛主席首提“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十六字方针含义深长。在近日的“胡吴会”上,十六字再获进一步诠释。从这些表述中,足见我大陆政府对台政策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互信的基础是原则,是“九二共识”;而灵活性表现为搁置争议,实事求是,以政治智慧面对现实中“一时解决不了的症结问题”。有此方能求同存异,也才能够通过交流和协商不断累积共识、共创双赢,而最大的双赢就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我们虽然不能保证不会再发生天灾,但是,经过双方的努力,我们可以使两岸永远不会有战争。”吴伯雄在会面中有此表述,可见其回应积极,和平之心甚为热切。
本期的《财经》周刊的一篇关于两岸关系分析的文章认为,目前,两岸出现多年来难得的良性互动,双方都真诚地表现出善意与寻求解决之道的努力,和解已蔚为主流,昭显民意。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台湾广大民众以血浓于水的深情予以巨大支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不仅在震后第一时间向大陆发出慰问电,还表达了参与救灾复建的意愿。在“胡吴会”的基础上,“两会”恢复协商揭开历史性一幕,大陆政府更在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来访前夕作出新的人事安排,深受台商肯定的陈云林出任海协会会长,享有较高国际声誉的外交家王毅出任台办主任,给人以积极期待。目前,两岸关系可见的进展,包括了有望于7月4日启动的“周末包机”、大陆旅客赴台安排,以及大陆对台湾国际活动空间的宽容之举,其中,未来台湾参与世卫组织一事的商讨尤其引人关注。对于业界人士来说,已有和可能进一步出台的优惠台商经济政策、维护台商利益法律行动,亦值得更多期待。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亦言之恳切:“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目前来之不易的两岸形势的积极变化,为结束敌对状态、开启和平谈判大门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有了这样的和平愿景,则今天的努力就有了更深远的含义。当然,期盼在一个早上签署和平协议仍然是不现实的,两岸还有太多的“同异”之争需要再行调整。然而,消解“台独”、维护和平的阶段性进步是可期的,需要循序渐进地不懈努力。在可喜的“周末包机”和赴台旅游起步之后,应当有直接的“通航、通邮、通商”三通得以推进;马英九在竞选中作出“取消大陆投资上限”和“开放人民币兑换”的承诺,大陆当认真准备这一承诺成真后的有效回应。扎实的经济努力,可使台湾人民感受到两岸良性互动之利,最终从根本上消解“台独”。所谓“先经后政、由易而难”,正是一种可行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