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价值与中华民族的灵魂拯救
--论故事片《东极拯救》的思想意义
刘利华
《东极拯救》讲述了两个交织在一起的故事。其一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却至今仍属鲜为人知:1942年9月27,日军“里斯本丸”号巨轮装载着700多名日军调防官兵和1800多名英国战俘(包括军人和家属),从香港出发前往日本。由于没有任何装载战俘的标志,巨轮于10月1日行至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时,被美国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日本人只救走了日军官兵,将英国战俘与沉船一起弃于海中,试图将其斩尽杀绝灭口。英国战俘和巨轮上装载的物资都漂浮海上。前推100年,鸦片战争中,英军1000多人攻打定海,杀死清兵3000人,正是在这处土地上对舟山人民烧杀抢掠。此地人民本来对“长毛鬼子”有历史宿怨。打捞物资,还是救命昔日仇人的后代?长久受到佛菩萨慈悲心熏陶的东极人民,良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这些土生土长的渔民,既没有把日本人杀英国战俘理解为帝国主义或阶级敌人的 “狗咬狗”,也不是出于对“统一战线”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战胜最主要敌人的策略的深刻领悟,就是出于符合孟子论述过的人之善性中的“恻隐之心”,符合孔子之“己欲利利人”的“仁爱之道”的珍视人的生命的良知,在打捞东西还是救人生命之间最终选择了救命。他们把已经捞上船的物资抛进大海,在惊涛骇浪中救起384名英国军人及侨民。并在几天后日军来抓捕英国俘虏时,不惜牺牲生命掩护他们。其二是文学的现实故事,讲述当年英国被救军人查尔斯的孙女凯丽为了弄清楚失散的奶奶和姑姑的下落并报达东极人民对爷爷的救命之恩来到东极岛,巧遇一生意急需资金投入而筹钱无路的中国男青年周灵。周灵开始出于抱打不平曾帮凯丽免陷金钱骗局而与凯丽相识,继而发现凯丽可能出身富贵,出于生意上的打算改变原计划,陪凯丽到东极寻亲报恩。而在和凯丽一起寻找其爷爷的救命恩人和奶奶、姑姑下落的过程中,周灵的那颗已经掉进金钱陷井中良知被遮蔽、蒙垢而不自知的灵魂,终于被60年前中国这些最普通的草根人民的良知力量所感动、震撼,被他们现今仍保持着的淳朴、无私、义重如山的精神洗涤升华。在这块中国人民冒死拯救过英国军人生命的地方,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该电影于今年9月22日在上海首映并招开新闻发布会,现在互联网上也已经能找到该片的故事梗概。网上刊出的《海报》将它称之为“爱国主义电影”。还有文章说“东极渔民在这一事件中的慷慨义举,展示了舟山渔民高尚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实际上,这些说法都过于笼统、表面了。这部影片的真正思想意义在于,它揭示出普世价值与中华民族当今灵魂拯救的关系。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专制制度也曾助长了中国人性中“劣根性”的一面,影片中的见利忘义,认贼作父,恃强凌弱、残杀同胞的汉奸就是其经典诠释。但是中国大多数普通人民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一直得到的是高度鲜明无可置疑的人之普世伦理的教育。即,不论你有什么人的特殊规定性--如民族性、阶级性、社会地位、文化层次、性别、年龄等等--的不同,只要你是人,你就应当具有人之良知,你就应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对待人时,就应当将心比心。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奉行弱肉强食之“丛林规则”野兽之道的西方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给了我们民族文化以沉重一击。其文化上的后果是,我们几经坎坷在终于学来了对付野兽般的帝国主义强盗和封建专制极权统治者的以暴抗暴之道的同时,也彻底抛弃了那蕴藏着原本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良知的丰厚的普世伦理资源的传统文化。结果是,我们的人性遭到了世纪扭曲。登峰造极之时,就是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那时我们讲“亲不亲,阶级分”。我们在歌曲里唱着:“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我们的敌人”。以坚持或捍卫所谓的“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名义,我们可以六亲不认,我们可以陷害栽赃,我们可以落井下石,我们可以恩将仇报,……。在理论上,我们大批特批所谓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性论”,因为只要类似东极人所表现出来的良知尚存,这种以阶级论反人道的力量就势必阻力重重。就是这样,我们的良知,从东郭先生的善良过度,而以“物极必反”、“轿枉过正”的宿命,由过多而走向了全无。改革开放后,我们渐渐松懈了、解构了阶级论,然而我们并没有自觉地回归普世价值的正道,而是由偏激的一极走到了低俗的另一极。我们不再为了阶级斗争的缘故而六亲不认,但是我们现在为了钱而不认六亲。电影中周灵的灵魂迷失折射出来的远不是极坏的典型,而是一种社会性普遍真实,是并没有丝毫夸张的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状态。
《东极拯救》这个电影自觉歌颂的是中华民族久已疏远了的人性之美、良知力量,或中华民族俗文化层面最草根的人民中深藏着的人类普遍伦理。按照我们多年来差不多已经模式化的阶级思维定势,1942年的中国渔民在“里斯本丸号”沉没时,眼见着100年前杀中国人的英国人无奈受死,应当长出一口恶气。然而,小小东极岛的渔民却完全自发地以慈悲心怀对之。
影片中真实再现的当年英国军人为了不让中国老百姓替他们受死,长官一声集合哨响,全体英国军人都从藏身的地方勇敢无畏地走出。他们排成队列,深情而庄严地脱下身上中国渔民救助的衣服,向中国普通老百姓举手致敬,束手就擒。这与东极人民牺牲自己掩护他们的行为表现的是同样的做人的良知,道义的力量。电影对此的再现本身正是对这种体现着普世价值的人性力量的由衷赞美。如果用过去我们阶级思维方式来看,显然也要算是长帝国主义志气,因此犯了地主资产阶级之“抽象人性论”的大忌了。
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尊严的价值是不可量化的。如果我们对影片讲述的历史故事中的生命得失做一番算计,几个中国人为了掩护一个异国人的生命而牺牲,一个渔村中几十口人宁肯牺牲生命,仍坚守着秘密,不肯暴露十几个英国军人藏身的地点,这值吗?
人道主义精神恰恰于此让我们得以发现它超越生死的力量深度。恰恰是最懂得珍视生命的人类,才会有这种超越自我生命的人道精神。为了别人的生命而自主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展示出以生命承诺的信义:我们是人,因此拥有同等的生命尊严。无论要承当什么样的代价,哪怕付出我自己的生命,我都不会把你丢弃或出卖。在这样的人道和良知的精神对照下,今天的中国人为了私欲而投机取巧,而制假贩假,而巧取豪夺,而六亲不认,而以权谋私,而贪污腐败,而男盗女娼,而镇压异己……,还能不自惭形秽吗?还能照样趾高气扬吗?
今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其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宣告:“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东极拯救》以反映历史真实和现实状况的电影故事进一步揭示出,我们当今文化和价值观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让包括普遍人权价值和普遍伦理价值的人类普世价值之光普照中国人心,成为在中国被普遍认同的底线人文价值标准。
我们的革命传统教育应当自觉地弘扬革命先烈以生命坚持的人类普世价值,而不是他们面对专制压迫的残忍而不得已地以暴抗暴的冷酷;我们的先进文化建设应当自觉地奠基于人类普世价值,而不是引导人们把背离普世价值的文化当作是先进文化;我们的爱国主义应当统一于人类普世价值,而不能走入法西斯那样的一个民族的价值高于普世价值的歧途;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取舍和扬弃同样应当以人类普世价值为底线基准,而不能落入或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一无可取,或者认为她尽善尽美的极端。
有一首题为《奉献》的歌曲中唱到:“星光奉献给长夜,雨水奉献给大地,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是啊,我们拿什么奉献给我们的孩子?我们发明不出来的高科技产品,他们有一天会发明出来;我们没能开发利用的资源,他们将来一定可以开发利用;我们今天享受不到的种种生活乐趣,他们将来会不成问题。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把从20世纪至今我们这几代人所经历过的中华民族的世纪性历史悲剧--人性的扭曲--的沉重的灵魂镣铐再留给他们。我们一定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使我们民族的良知回归正道,把普世的人道主义价值确立为中华民族自觉认同的做人的底线价值。
《东极拯救》的电影虽然在艺术上还显粗糙,但是它于自然而然中,揭示出中华民族灵魂拯救之途的关键一步,就是确立普世价值为整个民族的底线价值。它所具有的极其伟大和深远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曾译有《全球对话的时代》,近期著有《超越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