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关于企业知识资本构成的主要观点


 《企业知识资本论》——新书连载

第五编 企业知识资本

第十四章 企业知识资本的内涵

第十五章 企业知识资本的外延

 

从知识资本理论发展历史来看,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国对知识资本的研究一直蕴涵在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后来出现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进程之中,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经济增长理论是揭示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过程以及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共性实质的理论。对经济增长进行系统研究是随着古典经济学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从古典经济增长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约200多年的时间。由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本身的局限性,无法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特殊经济现象,人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陷入低谷。在沉寂了20 多年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人均收入在不同国家及不同时期的巨大差别。大量的关于经济增长统计数据的可获性,使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相互促进,不断更新,引起了不同领域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一书中以个人教育费用和个人收益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收益,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是沃尔什的观点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并没有引起反响。1960年,被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了题为“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系统深刻地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由此而荣获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受时代的局限,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力资本投资各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的分析,内容单薄;对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贡献内在机理的认识不够,认为它是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始终遵循报酬递减的理论,从而使得它无法反映现实经济中已经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兴起。这种以技术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中,通过经济增长模型阐述人力资本理论,体现了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技术进步过程,从而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终于引导出知识资本的概念和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知识资本理论的发展基础;知识资本理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扬弃。在廓清知识资本内涵的基础上,厘清人力资本理论与知识资本理论的关系之后,便可以进一步搞清楚知识资本的外延。

 

第一节 国外关于企业知识资本构成的主要观点

 

在对知识资本构成的研究中,由于对知识资本内涵界定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资本的构成。国外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1、 知识资本构成的“二元论”

 

瑞典学者列夫·埃德文森是“二元论”模型的积极倡导者。作为瑞典隆德大学的教授,他界定的知识资本内涵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所在”,在此基础上,他界定的知识资本外延为两项,即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这一观点是与他的合作者帕特里克·沙里文共同提出的。

知识资本的构成可表示为:

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未编码的知识)+结构性资本(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性资产)

人力资本是附着于个人的未编码知识,指组织中所有与人的因素有关的方面,包括企业的所有者、雇员、合伙人、供应商以及所有的将自己的能力、诀窍和技能带到企业的个人。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包括雇员具有的知识水平、经验以及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业务能力,还包括雇员知识更新、共享公司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他们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是以潜含的、未编码的形式存在,因此知识资本中人力资本部分是附着于个人的,个人拥有对这种未编码知识的所有权。一旦未编码知识转化为编码知识,原所有者则失去所有权。

结构资本是编码的、有形的,或者是具有物质表现形式的专门知识,是企业商业创新的重要源泉,指支持人力资本的基础设施知识平台,包括创新资本、业务处理资本、客户资本,如信息技术系统、公司形象、组织机构形式、知识产权、客户库等。

列夫·埃德文森指出,企业应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知识资本的管理。(1)促成企业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转化为知识资产后即成为企业的财产;(2)促使结构性的经营资本与创新相结合,让创新商品化并走向市场;(3)提高企业利用和增殖其他企业的知识产权的能力。

难能可贵的是,列夫·埃德文森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而且在知识资本的管理实践上有所创新。1991年,他受命为瑞典著名的金融服务机构Skandia公司的子公司瑞典保险公司进行知识资本的分析和加强工作。他着眼于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对该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知识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年报,列夫·埃德文森作为该公司的知识资本经理在知识资本的度量方法和知识资本的管理模式的建立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列夫·埃德文森被誉为“全球第一个知识资本教授”。

 

2、 知识资本构成的“三元论”

 

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在其经典论文《知识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1991年)中进一步揭示了知识资本的内涵,指出知识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之后他又进一步论证了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知识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虽然它们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你无法触摸到的,但它却是能够使你富有的东西。他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推动了知识资本理论思潮。托马斯·斯图尔特认为知识资本是企业组织和国家最有价值的资产,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体现在员工的技能和知识与顾客忠诚及企业的组织、文化、制度等所包含的集体知识中。基于这样的认识,托马斯·斯图尔提出了知识资本构成的“三元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者之中,即知识资本的“H-S-C 结构”。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企业员工具有的各种技能与知识,它们是企业知识资本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是隐含的知识,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员工通过运用这些知识体现其价值。这种知识资本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往往容易被忽视。

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结构资本是沉淀在组织内部并能够向新成员传授的知识。根据托马斯·斯图尔特的理论,“结构资本是下班后带不回家的知识”。其中包括,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经过日积月累形成的工作程序、体制和政策等。

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则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经营性资产。这三种资本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值。

1997年,托马斯·斯图尔特在其专著《知识资本:组织新的财富》中,进一步讨论了在信息时代的企业中如何将未成型、未编码的组织知识转化为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性武器,如何去实现潜在资产的价值,如何在员工、顾客忠诚和集体知识中发现和培育知识资本的问题。针对“知识资本完全是员工个人所有”的误解,托马斯·斯图尔特特别强调了企业集体知识的重要性。

托马斯·斯图尔特美国著名的《财富》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他在《财富》上的栏目前沿已成为关于知识资本最重要的论坛。他在知识资本方面的探索,以及他在《财富》杂志上的里程碑般的文章,为他赢得了在这个课题上国际权威的声誉。他的著作已成为在知识资本方面探索的经典。

瑞典学者K·E·斯维比也提出了知识资本构成的“三元论”模型。他认为应将知识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内部结构为雇员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企业知识资本的最大化。这种观点不及托马斯·斯图尔特观点流行,但是它将人力资本仅局限于本企业的员工能力,而未扩及到顾客、供应商等方面,同时它将结构性资本明确区分为内部结构资本和外部结构资本,从而更为明晰、简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 知识资本构成的“四元论”

 

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将知识资本的内涵界定为“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因此,知识资本的外延界定为四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

市场资产产生于公司与其市场和客户的有益关系,市场资产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其中包括各种品牌、客户和他们的信赖、长期客户、备用存货、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合同协议等等。市场资产常常是使公司的实际价值可能远远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原因,它们使公司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它们还包括贸易和服务的商标。知识产权是保护公司资产的法律机制。

人才资产,指职工与工作有关的各种知识(不可言传的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才能,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它还包括在特定情况下(如在集体中或在压力下)个人会如何表现的心理测量数据。不光要看一个人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还要让他在一定时间内胜任不同的工作。好的经理应能让每一个人才在企业内部担任若干种使其全部潜能得以发挥的工作。人才资产的特点是:由公司花钱雇用、培训,但雇员学到的知识属于个人,不属于公司,而且公司为留住人才也要花钱,所以,公司的最佳战略是能从所雇用的个人身上获取最大利益,并就此给个人以相应的补偿经济、专业、个人发展和机遇方面的补偿。

基础结构资产是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基础结构资产主要指构成企业工作方式的各种成分,并不是构成计算机或其他系统的有形部件具有的价值。它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基础结构资产是公司的骨架和粘合剂,为人及其工作的结合提供力量和便利。它能使企业安全、有序、正确、高质量地运转。它还为企业职工工作和彼此交流提供了一个大环境。公司基础结构由以下一些因素构成: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

安妮·布鲁金的代表作有《知识资本:应用与管理》、《企业记忆(知识管理战略)》等。她曾创建和领导了欧洲第一个工业人工智能研究与咨询团体——英国的知识系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