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
先生曰 :“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
【讲谈】徐爱说:“古人把知与行看作是两件事,只是方便人们进行区别,好真正搞清楚。一边做知的功夫,一边做行的功夫,这样 的话 ,功夫才好落到实处。”换句话说,既然知行是一体的,为何世间又有“知”和“行”这两个名词,根据最朴素的基本常识来判断,两个不同的名称,应该代表两个不同的对象啊!
古人为什么要把知和行当作两回事?王阳明解释说,原因有二。其一,世间有一种人,办事糊涂、任意妄为,完全不去思考反省,所以一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知,才能行得正确。其二,还有一种人,只 知道漫无目的地凭空乱想,一点儿也不愿意脚踏实地去做,只是在捕风捉影,所以一定要让他知道什么是行,才能知的真切。简单地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这是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的说法。所以,王阳明先生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要明白这层意思,那么哪怕只说一个知,也自然包含了行;只说一个行,也自然包含了知。”这其实是讲,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如果领会到了这层意思,谈到知,就已经包含了行 谈到行,同样包含了知。”
比如:你要去一个地方,路都不晓得,怎么去走?”
按照王阳明知行合一观,首先是要去除知行合一本体上的私意隔断,诚意立志入手,只要决意去那个地方,一定会不辞艰险、不畏万难,查地图、备舟车、具资粮,最后一定会成功抵达。”
正德十年(1515年),周莹起初师从应元忠,被老师指点着千里迢迢去见王阳明,于是有如下一番对话。
王阳明问:“应先生都教过你什么呢?”周莹答:“也没教什么,只是每天教我向圣贤学习,不可溺于流俗罢了。应先生还说,他曾就这些道理请教过阳明先生,如果我不信,不妨亲自找您求证。所以我 不远千里来这里找您。”
王明明问:“这样说来,你是对应先生教授的内容信不过了?”周 莹答:“信得过。”
王阳明问:“那你又何必跑来找我?”周莹答:“那是因为,应先生只教了我该学什么,却没教我该怎么学啊!”
王明明道:“你明明知道该 怎么学,不必我教。”
周莹错愕半晌,这才说道:“我笨,您别开我的玩笑好吧!”王阳明忽然话题一转:“你从永康来到这里走了多少路程?”
周莹答:“足足千里之遥。”
王明阳道:“确实够远啊,是乘船来的吗?”周莹答:“先乘船,后来又走陆路。”
王阳明问:“真辛苦啊,尤其在六月天气,一定酷热难当吧?”周莹答:“这一路实在酷热。”
王阳明问:“这一路准备了盘缠吗,有僮仆跟随吗?”
周莹答:“这些都有准备,只是僮仆在中 病倒了,我只好把盘缠留给他,再借钱走了下一段路。”
王阳明问:“这一路既然这样辛苦,你何不中途便返还呢,反正也没人强迫你来?”
周莹答:“我真心来向您求学,旅途的艰辛在我而言只是乐事,怎会因此半途而废呢?”
王阳胆循循善诱到此,终于抛出了先前 那个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就说你 知道该怎么学嘛!你立志来向我求学,结果就到了我的门下,而这一路上从水路转到旱路,又安置僮仆、筹备盘缠、忍受酷暑,这一切你又是如何学来的呢?同样的道理,只要你有志于圣贤之学, 自然就会成圣成贤,难道还需要别人来教你具体的方法吗?”
明白了这个故事,也就明白了王阳明这里的讲习讨论:
等到真正知了再去做行的功夫,那往往就会终身不去行,也就会终身无知。这不是小毛病,其由来已不是一两天了。我现在说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并不是我凭空杜撰的,知行的本来面目就应该如此。现在如果把握了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使把两个分开说也无妨,仍然是一回事;如果没领会知行合一的宗旨,即便说是一个,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在说废话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