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有声含晚籁
——宋人王禹偁《村行》欣赏
中条山客
2022年10月,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不能去远方旅行,只好在中条山里转悠。这天,驱车行至部官乡西祁村附近,蓦然看到某户人家门口数丛菊花,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姹紫嫣红,甚是喜人。佳句“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冲口而出,但却想不起是哪位古人的诗作。急忙打开手机搜索,嗷!原来是宋代王禹偁先生的大作。
王禹偁先生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是北宋初期文学大家,文学韩、柳(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白(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
大约在淳化二年(991年),时任左司谏(负责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的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平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村行》是王禹偁的代表作,创作于淳化三年。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文人墨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平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时令秋季,菊初黄;作者骑马穿行山间小路,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悠然自得。傍晚时分,秋声万壑起,目睹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红”与“白雪白”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面前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景图,以画入诗,让人精神愉悦。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也让读者品读完后,有个回旋的余地。
【原诗】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今译】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非常像我的家乡!
2022年12月27日星期二,古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