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读者问


    从上一次给博客上的读者回答问题以来,很短时间内又积累了好多问题,因此我们再请王老师就一些主要问题给以回答。

                                                         管理员

 

 

1、问题:王老师,您和许多大师一样,很好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为您现在的学术造诣和艺术修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一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化修为、综合素质与其童年的家庭教养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积淀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我认为,后天的学校教育和自身努力固然很重要,但要想在设计或艺术方面成就大师之业,如果没有在几代人的文化积淀下的家族熏陶是很难的。

 

回答:其实熏陶和影响先后都不重要,主要是需要有熏陶和影响。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在一个艺术圈子里,家人和亲戚也大都是这个圈子里的,受影响比较早。但是也要看到,我小时候的朋友们极少数长大投身艺术的,因此我不认为小时候的熏陶和影响和后天的专业成就有等号关系。一般人的熏陶和影响其实开始于学校,特别是在大学,大学里面人才高度集中,并且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很大,在工作单位也会受到影响。一个人其实一辈子都是学习的过程,不在乎早晚,主要在于自己对艺术、设计、文化有喜爱,有要了解和认识的渴望。如果没有这个欲望,就是再在一个大艺术环境里成长,也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此,不要气馁,好好利用在大学、工作环境来补充自己。

 

 

2、问题:我是一个学设计的学生,和周围很多同学一样,出生于贫困的农村,从小的家庭教育也都不太好,虽然我们都有刻苦学习的决心和信心,但是我们觉得骨子里的意识形态让我们始终无法超脱艺术和设计的最高境界,虽然已经是研究生阶段了,但还是深感欠缺,我们很困惑……。恳请王老师给予指点……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和上面那个问题很相似。艺术是感觉的东西,多看、多思考,比多念书还重要。所谓seeing is learning,就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国内有些研究生,本科不是学设计或者艺术的,以为补充专业知识的的方法就是多读书,却忘记了如果没有足够的视觉体验、没有足够的对设计问题的思考,读得越多反而越糟糕。因为你会忘记了艺术和设计不是可以用简单文字表述的,它们是视觉的东西,因此我的建议就是要多看。我们好多同学从来对展览、对博物馆、对大商店(好像日本的无印良品Muji,瑞典的宜家Ikea)都没有兴趣,其实那里才是最好的课堂!

 

 

3、问题:王老师,我九月就开始读研究生了,现在反而觉得自己没有了方向和学习的方法,希望老师能为我们现在的高校从事设计专业的学生包括我,指点道路,我们怎么样能把设计做好!这确实是现在高校学生包括老师们都比较困惑的问题!

回答:学习的方法、研究方面其实因个人素质不同是不同的,很难提出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来,不过我在《中国设计教育批判》那篇文章中是提出了我自己的方法来的,可以供大家参考,我再把这几个方面的方法放在这里,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参考使用。

 

回答:一.整体的历史观

    大概与自己出身自历史研究专业有关,我觉得在研究设计问题的时候,特别需要有整体的历史观。我觉得,文科学生有三门课程是非学不可的: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历史学。专业史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它的专业性特征,是关于该专业发展的历史;二是它的普遍性特征,它是人类历史、文明史的组成部分。因此,专业史与普通史具有共性。如果把专业史的发展与社会史、政治史、经济史和技术史割裂开来,就事论事地对设计风格的改变、对各个时代设计师的个人探索做简单的描述,其结果必然是忽略了设计发展的核心、动力、背景,使设计发展看来好像是某些设计师个体探索的拼合,设计风格的出现仿佛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失去了对设计发展史逻辑性和历史性必然的关注,往往会造成读者的片面观,造成对于设计发展的形式主义看法,形成在讨论设计的时候重形式而漠视历史文脉的倾向,其结果必然是只重形式,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无论如何强调设计的创造力及个性发展,设计都无法摆脱文明发展总趋势的影响。

    过去,我自己当研究生的时候,有幸遇到一些非常出色的导师——刘绪贻教授、吴于廑教授、韩德培教授等,他们都非常强调整体的历史观,强调做学问的方法。他们本身的历史造诣、外文功底都很深厚,我们这班学生真是受益匪浅。现在我自己带研究生了,最头痛的问题是他们缺乏整体的历史观,甚至对历史的了解也太少。我的对策是布置大量的阅读功课,而且时常抽查,要求学生和我讨论,希望能收到一点效果吧。

 

二、要了解现有的历史框架

    要想站上学术的高度,需要对本专业的历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而全面俯视各种现存的历史框架,是十分重要的。

    国内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专业史论的重视程度,比过去是重视多了。国内一些著名院校的研究生院,已设立了西方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设计史等研究方向。但是对这些专业方向的研究,是建立在比较粗糙的历史认识之上的,是个非专业的历史框架,这是致命的弱点。一直以来,我们所学习的历史,都是单一的、线性的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它简单地把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而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的整齐划一,各个文明的发展进程也不尽相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本身就有很多个框架与方法。对框架不作任何怀疑而仅仅思考其中的枝节,这样的研究,只能说是建立在一个不牢靠或者说是不实在的单一框架上,会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里,应该把所接触的专业史料从头至尾看一遍,对所研究专业的历史框架有所了解。研究生学业仅有三年时间,第一年就是对史料的掌握,对历史模型的构造,对众家学术观点的了解。以学设计史为例:学习一年以后必须能够说出:西方现代设计从1850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发展至今,西方社会对这段历史是怎么看的;剑桥世界史和大不列颠世界史是不同的模型结构,它们存在什么样的争论。一年后,要讲得出来在此研究领域里有多少不同的史论,并能对其做出基本判断。最重要的是不能仅仅迷信一本书。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写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模型,看了某个时期的历史书,不要以为这就是惟一的。针对同一段历史,要找几个不同的模型来看。看完之后,要认真思考不同的人对历史的不同理解,并努力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这一点,非常重要。

    设计史论类专业比较难研究,因为它研究的是视觉的历史。在这个前提下,视觉的东西很容易阻碍历史的脉络,形象压倒了结构,其实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事实上,形象是应该放在结构里面的,如果一开始就淹没在图形里面,将来是很难拔出来的,因为没有一个历史框架,满脑子就是一个个图形,就会导致把图形拼来拼去的恶性循环。

三、建构自己的研究模型

    作为史论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历史时,无论是中国工艺史,还是西方设计史,首先要搭建一个历史模型。专业不同,侧重点自然不一样,有的重视中国的文化,有的重视西方的文化,但是历史框架的建构是同样重要的。这个大的构架就是人类5000年的历史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而对于这个演变的研究,我们有什么样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对历史的研究就是要准确地反映历史,重现历史,我觉得这是误区。作为成年人,我们自己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了,知道历史是无法重现的。即使是自己的童年,也无法完全重现,有大量的东西被遗忘,能够记忆的只是些重大事件,而不可能是完整的过程。西方新视觉派认为,对于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重现,这是个根本。比如,想重新描绘一张1900年左右的北京图画,菜市口、大栅栏、灯市口……这些重要的地点你会记得住,这些是框架。不同的人,对北京有不同了解,会记住不同的框架,但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巨细无遗地完全复原当年的北京,那是不可能的。

    要建立自己的框架,首先要参阅百家观点,看看不同的人对这段历史是如何理解的。如果没有充分的基础,这个历史模型也是做不好的。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在现有的史料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各专业史及理论研究也都具有普遍意义。当然,我们做的是设计史学而不是考证学,因此,在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之后,我们更要思考模型后面的问题,否则就变成了一个猥琐的考证者了。诚然,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是件很主观的事情,然而,无须害怕主观,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历史的,总有他个人的观点、好恶、以至爱憎在左右着他。所以主观并不可怕,只是必须力求确立一个比较可信的主观框架就是了。

    我一直认为,研究模型的建构,首先要基于对历史的宏观了解,然后选择一些自己所感兴趣的片段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史料,最后才能建立自己的历史模型。这个模型不是狭义的、孤立的专业模型,而是对于历史的泛义认识。

    有人认为,把历史剪裁成自己模型的构件,拿着个人的框架来研究历史,就会不客观。首先我要声明,建构自己的历史框架,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虽然也有不少历史研究人员采用这种方法,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个必须“放之四海”的“真理”,不过我自己在实践中觉得很好用就是了。何况,就我们每个人不算太长的历史经验而言,历史根本就没法完全客观。即便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评论背景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学历史一定会讲古罗马史,讲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对古罗马的解释也还是存在不一样的。所以无论是做中国传统纹样还是西方设计史研究,首要的一点是要清晰地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第二是必须有自己的模型,而且模型一定要很清楚。当然这个模型不能违背历史,不能捏造历史。包豪斯的历史,仅包豪斯档案馆出版的历史就有许多,浩如烟海的资料,单单是保尔·克利的个人日记就有很大一摞,康定斯基写了许多日记,这些东西总要有取舍,怎么取舍就靠历史模型,而模型建构的基础就是对于历史整体框架非常娴熟的掌握。

    对于研究生来说,建立一个自己的研究模型,是个挑战。靠老师教是教不出来的,要靠自己花时间把历史的大框架搞清楚。在当学生的时候,还在学习过程中,未必能建立自己的历史框架,但到独当一面,从事研究的时候,这就很有必要了。

四、理论和实践互为依托

    就设计类专业而言,脱离理论的实践,或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荒谬的。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本身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互为依托的关系。

    做设计不懂得理论,最终只能沦为匠人。因为没有能力从专业历史和理论中获得升华的力量,就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超越自身智慧的能力,难免最终堕入平庸。一个人专业水平的成长,需要不断吸收前人、他人的精华为己所用,也就是像牛顿说的,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如果在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这便是我们作为专业人士生存的价值。而前人与他人的智慧,就在专业历史与理论中。

    如果只懂得专业理论而不懂得具体的设计,这难免有纸上谈兵、隔靴搔痒之嫌。设计的理论,无一不是和具体的专业设计相联系,不懂具体的设计而只会夸夸其谈所谓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往往太过空泛,很难有针对性,很难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及价值,难以给当下的专业状态以正确的评价,更不能奢望它能给专业的发展指明未来的方向。

    有的人长于理论而短于设计,而有的人长于设计而短于理论。这并不重要,绝对的均衡是不可能的,关键是不能偏废。设计实践和理论本来就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发展而来的。在技术和人文学科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脱离设计实践的理论和脱离理论的设计实践都很难独立存在。

 

五、关于学术营养问题

    设计类专业是要求营养比较充分的一个专业。有些专业比较单纯,比如数学,但是设计是一个边缘性学科,从汽车到服装、到建筑、到平面,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设计史论的研究人员特别要注意学术养分的补充。在知识的吸取上,千万不要使自己过多地受到专业的限制和单一研究方法的限制。既要有一个主攻的方向和惯用的方法,但是同时也要对其它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始终保持兴趣。因为设计是一个综合文化,不是单一文化。对于其它学科及专业的涉猎、学习,目的在于要让自己能够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了解设计,有了一个立体化的文化视野,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面建造一个立体的空间。

    一代国学大师傅斯年留学海外七年,可以说学贯中西。他在1928年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提出了学科进步与否的三个标准,其三便是:“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做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可见学术营养问题早就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再说到包豪斯,所有中国写的书都只注意什么人到包豪斯讲学,但都没有注意到:曾经来包豪斯访问过的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ck)是一位大音乐家 ;而保尔·克利( Paul Klee)首先是个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画家,他甚至并不是一位设计师。这表明,历代的大师都很注意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我们现在身处信息时代,如果还将自己封闭在研究专题的狭小领域里,时间长了,一定会严重学术营养不良。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工具,补充学术营养,是自己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

    上面说到的五个方面,其实也是老生常谈了,不过是自己长年工作中的一点积累而已。理论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纸上谈兵容易,要用来指导实际工作就困难。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就好了。

 

 

4、问题:现在我面临毕业,有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我在郑州上大学读设计专业,家在广东,毕业后虽然家人很尊重我的决定,但我总是矛盾不知道应该留在广东工作还是去一直向往的设计城市上海找工作。作为一个设计师生涯的起点,你觉得上海还是广东(包括广州、深圳)比较好?很多人给了我不同的意见,但我希望听听王老师的意见,谢谢!

 

回答:工作取向问题一半是自己喜欢,一半是机缘,强求不得,现在设计工作是僧多粥少,无论在广东还是在上海,要找到一个好的设计单位工作不容易,因此把握机会是最重要的。至于在哪个城市工作,我则认为是个人喜爱的问题了。城市和单位如果都满意自然最好,如单位很理想,城市不太理想,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城市理想,单位很不理想,上班就很辛苦了。一个人上班做的是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是幸福。我看还是先从工作角度入手,等过几年之后,你经验丰富了,再考虑到最喜欢的城市去找最喜欢的工作也不晚啊。

 

 

5、问题:前几天,我在前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大楼,后来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这栋曾经创造设计辉煌的大楼里无意间看到了一间荒废的办公室,办公室玻璃门上面写着“王受之工作室,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看到后顿时倍感亲切,相信王老师在哪里一定留下过美好的回忆!现在这栋大楼已经给了江南大学太湖学院艺术设计系,下半年准备装修启用!

 

回答:谢谢你告诉我这个信息,我第一次去无锡轻工业学院讲学是1983年春天,是当时的工艺美术系系主任朱正文老师请我去的,后来去过好几次,你提到的那个研究室,是我好几年前去那里办过一个针对设计理论老师的培训班,江南大学(原来的轻工业学院)设计学院给我成立了那个研究室的。讲课很受欢迎,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本来是准备每年都去的,但是那一次班以后不久,我就接到汕头大学的长江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的委任,从美国回国的时间要去那边,因此没有时间去无锡了,真是可惜。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多去那里学习。

 

6、问题:王老师,您好。关于“颜文粱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变成苏州丝绸工学院,再后来就变成现在的苏州大学设计美术系”在这里好像有点出入,颜文粱办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后来变成了应该是 “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在苏州虎丘一号桥那里的)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和丝绸工学院苏大设计学院没什么关系。希望王老师进一步论证,谢谢!

 

回答:谢谢你的纠正,我查过了,你说的两个系统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有些地方我还没有找到准确的资料,因此我下面把这两个学校的背景放在下面:

第一、苏州丝绸学院的历史

    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前身是1903史量才先生创办的上海私立女子蚕业学堂。后经过几次调整,1960年定名为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

1903年,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量才先生在上海创办“私立女子蚕业学堂”。 1912年,学堂改为公立,校址迁到江苏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女子蚕业学校”。以后几经迁并、更名、调整。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在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成立了苏州丝绸工学院,并正式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归纺织工业部领导,院址在苏州市相门外(即现苏州大学北区地址),第一任院长为郑辟疆。1964年,国务院决定将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制丝专门组、无锡轻工业学院的纺织系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更名为苏州纺织工学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院停止招生。1969年,苏州纺织工学院改属江苏省革委会领导,其校名不变。1972年,苏州纺织工学院重新改称苏州丝绸工学院,开始招收三年制工农兵学员。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以全国统考办法再次招收本科生入学,并实行新的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其时,重新归属纺织工业部领导。

    1996年,根据中央关于高校调整改革的指导思想,苏州丝绸工学院从纺织总会划归给江苏省政府领导。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与原苏州大学合并,原苏州丝绸工学院下属丝绸工程系、染整工程系、《国外丝绸》编辑部、丝绸研究所四家单位合并组建成立苏州大学丝绸学院。原美术系与苏大艺术系合并成立艺术学院,原机电系与苏大机电系合并成立机电工程学院。

 

第二、颜文粱先生创办的苏州美专的情况

    颜文粱先生在1922年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之后不久,他在1928年赴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他在法国期间节衣缩食,购置并运回著名雕塑石膏像近五百件,图书万余册,使苏州美专的设备成为全国之冠。后来国内大部分绘画用的石膏像都是从苏州这批中翻模做的。1938年前,因为日军入侵,苏州美专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后,苏州美专复校,颜文梁仍任校长, 1952年,苏州美专并入华东艺专(现南京艺术学院),颜文梁则调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颜文粱1988年5月1日,颜文梁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期间学院名称有过改变,1922年颜文粱先生成立的时候叫做“苏州美术学校”,在1932年改名为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1958年8月苏州成立了“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现在叫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我查了几个资料,都是说1958年8月苏州创立了‘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因为期间有从1952年到58年五年的缺失历史,苏州美专的老师大部分去了南京,因此,对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否和颜文粱先生的苏州美专有承继的血缘关系,我手头还没有充足的资料说明。

    谢谢你的指正!

 

 

7、问题:请问王教授,在中国,一个城市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适合发展文化创意创业?

 

回答:我想不是说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而是城市具有什么样的条件才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我想在何香凝美术馆的讲座中和当时给深圳几份报纸做的采访中我已经解释过了,因此就不再重复了,谢谢。

 

 

8、问题:在何香凝美术馆,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但是有一个问题,因为当时提问的人太多了,而没来得及问,那就是在我们中国大陆的现阶段,建筑设计领域、艺术设计领域究竟是否存在过、或者说存在着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诸流派,那么国外的设计理论界又是怎么看待中国大陆的设计领域的设计思潮断代的?恭候王老师的指引。

 

回答:我认为中国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阶段都没有真正的充分发育,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太快,没有给设计界足够的时间,后面的新风格浪潮受消费市场的追捧就取代了前面的,因此,我们设计界其实说不上有什么思潮,有的仅仅是时尚和跟风的习惯吧!随着经济的逐步成熟,我想思潮会逐渐出现的。现在的人还是太着急、有点浮躁了。

 

 

                                 2008年6月22日,于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