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市作协开会,与济人兄忆及十多年前我们为重庆直辖做的一件事,仍感慨不已.我说,我要把它写下来,在博客上发出来,标题就叫<<我和黄济人的一次"阳谋">>,怎么样?济人说,好好好,你写你写,标题不错!
十多年前,我在重庆晚报当副总,分管专刊与副刊。其时由于网络与资讯尚不发达,故而专副刊在报业相当活跃;而那时都市报还在创业阶段,尚不能和根深叶茂的晚报一比高下.晚报副刊活动频繁,接连不断地举办了许多全国性的活动,最出名的莫过于"中国著名作家重庆晚报笔会"了,一下请来了15位当时在中国文坛上牛逼哄哄的中青年作家,如邓友梅叶延滨吉狄马加赵玫等等,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邻专在渝州宾馆会见并宴请了他们......
1996年下半年,重庆直辖已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九月,国务院决定将万县涪陵两市和黔江地区交由重庆代管;此后几个月,尽管市里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关于直辖方面的提法与信息,但我们都明白,直辖已是大势所趋,就等待1997年阳春三月里那一声有如婴儿降生时响亮的啼叫了!
怎样记载这划时代的一页?
新闻部门肯定会全面详实细致地报道这一历史事件.但是记者只能采访,他们不是代表,不会有代表身临其境所经历的分分秒秒中的所见所闻与深切感受,尤其不会有代表们在那历史时刻心中迸发出的自豪与骄傲,这是本质不同的!
我忽然想到了黄济人.他是作协主席,也是我的好友,还是我们副刊的作者,尤值一提的是他是江津人,而我从下乡起,整整在江津呆了十七年.他是七八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写了很多有关人大或人大议案方面的报告文学,如<<三十八级台阶>>和<<三峡工程议案是怎样通过的>>等.对,找他!
这还是1996年岁末的事.我打通他的电话,他没作任何思考一口应承了!我们做了约定:此文完整记录重庆直辖市议案通过的全过程,长度不限,稿费从优,从议案通过的第二天开始连载,重庆晚报为首发......我次日即在晚报编委会上提出研究,得到编委的一致同意.
1997年2月25日,黄济人一行赴成都;26日下午与四川省人大代表一起乘军机飞抵北京,住入北京东南边的金叶大厦,开始了他的八届五次人大会议日程,也开始了我们所约定的文稿创作.
又要开会议政,又要搜集素材写文章,这对黄济人来说真是一桩苦差事,人家休息了,他还得写,人家去娱乐了,他仍然得写.好在他勤奋,好在写这类文章他驾轻就熟.每天晚上我都要和他通电话,询问文章进度,顺便也说几句空头慰问的话......我得把他抓紧,这边编委会决定了,版面安排了,可不能发水哟!说实话他苦我也苦,那时没有E-mail,手机也不普及,每天我审完其它稿件晚上还得守在办公室等他的电传稿,一页页编好交给照排室打印;由于是要件,我自己校对自己签大样.记得有一天照排室的小女孩不小心安错了键,上万字的文稿清样消失了,没办法,从头录,从头校,从头看大样,白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1997年3月14日,重庆直辖市议案获得通过,我们在第一时间得悉喜讯;此时,第二天见报的文章清样已送到了印刷厂.
3月15日上午,带着墨香的报纸送到街头巷尾,送到老百姓手中,全重庆的读者都在热议着这篇文章----<<历史的选择----重庆直辖市议案是怎样通过的>>.有读者打电话说,这么快呀?怎么写出来的哟?!这真是一次破例,当时晚报是四开16版,每天增加了一个印张,用连二版刊出此文,连续发了三天.近10万字的文章采用日记方式,将议案通过的过程按时序缓缓展开,有历史背景,有人物故事,有细节花絮,有唏嘘感慨,好看耐看,引人入胜.晚报用后,又被境内外许多报刊刊载,影响很大.
就在第二年,黄济人成为重庆首届争光奖得主,他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
后来他告诉我,当时市里的一家机关报曾希望此文刊发于该报,但他以与晚报与许大立有约定婉拒了.
我说,你也太君子了!为何早不告诉我?不过就一篇文章嘛,拿出去,显得我很大度啊...
十多年前,我在重庆晚报当副总,分管专刊与副刊。其时由于网络与资讯尚不发达,故而专副刊在报业相当活跃;而那时都市报还在创业阶段,尚不能和根深叶茂的晚报一比高下.晚报副刊活动频繁,接连不断地举办了许多全国性的活动,最出名的莫过于"中国著名作家重庆晚报笔会"了,一下请来了15位当时在中国文坛上牛逼哄哄的中青年作家,如邓友梅叶延滨吉狄马加赵玫等等,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邻专在渝州宾馆会见并宴请了他们......
1996年下半年,重庆直辖已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九月,国务院决定将万县涪陵两市和黔江地区交由重庆代管;此后几个月,尽管市里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关于直辖方面的提法与信息,但我们都明白,直辖已是大势所趋,就等待1997年阳春三月里那一声有如婴儿降生时响亮的啼叫了!
怎样记载这划时代的一页?
新闻部门肯定会全面详实细致地报道这一历史事件.但是记者只能采访,他们不是代表,不会有代表身临其境所经历的分分秒秒中的所见所闻与深切感受,尤其不会有代表们在那历史时刻心中迸发出的自豪与骄傲,这是本质不同的!
我忽然想到了黄济人.他是作协主席,也是我的好友,还是我们副刊的作者,尤值一提的是他是江津人,而我从下乡起,整整在江津呆了十七年.他是七八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写了很多有关人大或人大议案方面的报告文学,如<<三十八级台阶>>和<<三峡工程议案是怎样通过的>>等.对,找他!
这还是1996年岁末的事.我打通他的电话,他没作任何思考一口应承了!我们做了约定:此文完整记录重庆直辖市议案通过的全过程,长度不限,稿费从优,从议案通过的第二天开始连载,重庆晚报为首发......我次日即在晚报编委会上提出研究,得到编委的一致同意.
1997年2月25日,黄济人一行赴成都;26日下午与四川省人大代表一起乘军机飞抵北京,住入北京东南边的金叶大厦,开始了他的八届五次人大会议日程,也开始了我们所约定的文稿创作.
又要开会议政,又要搜集素材写文章,这对黄济人来说真是一桩苦差事,人家休息了,他还得写,人家去娱乐了,他仍然得写.好在他勤奋,好在写这类文章他驾轻就熟.每天晚上我都要和他通电话,询问文章进度,顺便也说几句空头慰问的话......我得把他抓紧,这边编委会决定了,版面安排了,可不能发水哟!说实话他苦我也苦,那时没有E-mail,手机也不普及,每天我审完其它稿件晚上还得守在办公室等他的电传稿,一页页编好交给照排室打印;由于是要件,我自己校对自己签大样.记得有一天照排室的小女孩不小心安错了键,上万字的文稿清样消失了,没办法,从头录,从头校,从头看大样,白白浪费了几个小时!
1997年3月14日,重庆直辖市议案获得通过,我们在第一时间得悉喜讯;此时,第二天见报的文章清样已送到了印刷厂.
3月15日上午,带着墨香的报纸送到街头巷尾,送到老百姓手中,全重庆的读者都在热议着这篇文章----<<历史的选择----重庆直辖市议案是怎样通过的>>.有读者打电话说,这么快呀?怎么写出来的哟?!这真是一次破例,当时晚报是四开16版,每天增加了一个印张,用连二版刊出此文,连续发了三天.近10万字的文章采用日记方式,将议案通过的过程按时序缓缓展开,有历史背景,有人物故事,有细节花絮,有唏嘘感慨,好看耐看,引人入胜.晚报用后,又被境内外许多报刊刊载,影响很大.
就在第二年,黄济人成为重庆首届争光奖得主,他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
后来他告诉我,当时市里的一家机关报曾希望此文刊发于该报,但他以与晚报与许大立有约定婉拒了.
我说,你也太君子了!为何早不告诉我?不过就一篇文章嘛,拿出去,显得我很大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