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对世界的贡献功不可没


传统中医对世界的贡献功不可没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刘彻在朝鲜置乐浪、玄菟四郡时,中国医学就已经传入朝鲜了。至唐代,由于中朝两国间的接触更为频繁,中国大量的医学著作,如《甲乙经》、《难经》、《脉经》、《素问》等书不断传入朝鲜,使中医学在朝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宋代,除医学书籍继续传入朝鲜(如《圣惠方》等书)外,政府还不断派遣医官去朝鲜传授医学。

      如公元1078年,应朝鲜王徽的请求,派医师邢造等去朝鲜传授医学。随后又于公元1103年及公元1118年,分别遗医官牟介、杨宗立、杜舜、成湘、蓝茁等至朝鲜分科传授医学。此后,中国医学在朝鲜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并逐步与朝鲜当地传统医学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四象”体质概念为理论体系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 20世纪中期,朝鲜半岛分为南北朝鲜,即韩国(南朝鲜)、朝鲜(北朝鲜)。

      韩国改东医为“韩医”,朝鲜仍称“东医”。 随着朝鲜东医工作的不断发展,朝鲜东医学界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中国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如曾先后选派了一些东医干部到中国的广州、南京、北京等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中医学。

       此外,朝鲜还多次召开全国性的东医学术会议,并邀请世界各国学者参加。如1990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针灸学术会议于10月2~4日在平壤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前苏联、波兰、保加利亚、芬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代表参加,各国代表都送有论文,还进行了学术交流。WHO的Ackerehi医生,东南亚区办公处主任Ukoko和官员Otgone出席会议并致辞。

      总之,有着悠久历史的朝鲜东医学,几千年来,为朝鲜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信随着东医学在临床应用及研究方面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国际间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东医学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并继续在朝鲜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韩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朝鲜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医学。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即传入朝鲜。朝鲜所产之白附子、海松子、延胡索、海藻、昆布也传入中国。公元2世纪末,中国的经典著作《内经》、《伤寒论》等传入朝鲜,与当时的传统医学合并并发展成为朝鲜医学的主流。当时的朝鲜医学是以高句丽、百济的药物疗法,新罗、高句丽的针灸术,新罗的《法师方》为基础,更吸收鲜卑的灸、烙法,蒙古的熏法而形成的三国固有医学。大约在公元5世纪时中医药已在朝鲜民众中广泛应用。

      新罗统一以后,中朝医学交流更加频繁,以此为基础的朝鲜医学又有很大发展,此后,中医药在朝鲜大地上从理论到应用不断充实发展,不少朝鲜历史上的杰出医药家将中医药与当地的文化、哲学、医学、药学融合,并逐步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

      19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朝鲜,但由于朝鲜政府采取东、西医两种医学并存的政策,因此,东、西两种医学体系各自独立发展,形成了东医学、西医学两大系统并立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别为南北两个国家,南部为大韩民国(韩国)。

     1951年10月韩国政府颁布了国民医药法令,该法令规定了在韩国东医和西医的地位相同,享受同等待遇。因而,近数十年来东医学在韩国得以稳步发展。 东医学在韩国又按日本国的习惯称为“汉医”或“双方医”,“东洋医学”,80年代,韩国政府规定将“东医”、“汉医”统一称为“韩医”,其英译名为“Korean Oriental Medcine”(意为高丽东方医学)。

     韩医作为韩国的传统医学,一直是解除人民病痛的重要医疗手段,草药在韩国受到普遍赞同和信任。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健康长寿,对传统医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此,近十几年来,韩医发展较快,据统计1980年韩国领取执照的韩医师3,015人,1985年增加到3,789入,目前已发展到 5,000余人。

     韩医学院也由1986年的5所增加到10所,培养出来的人材很受欢迎。尤其是名牌韩医学院,如庆熙大学韩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受社会重视。目前韩医院和韩医诊所在全国星罗棋布,约有3,600多家,其中设备较好的韩医院有20多所,如园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理礼、全泉开设的韩医院,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汉城设立的附属韩医医院等等。

      此外,近年来韩医学科研也有相当规模及水平,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有难治病(如癌,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肝炎等)、经络实质及综合的研究、实验动物的经穴选择、针刺麻醉与止痛等。尤其是四象医学的基础研究颇具特色。

     为了使中药材商品更加规范化,韩国政府颁布法令:从1996年7月1日起,海关将对药材进口采取更严格的检查措施,主要是提高药品检测指标,增加抽查比例。同时从7月1日起,36种中药材必须按规定包装,法令规定必须由有资格的韩国制药公司对中药材进行包装,包装上要标明药名、产地、重量、制药厂等才可上市销售。这36种中药材中有22种是韩国产量很少甚至没有的,必须进口。进口基本不受限制,这些药材是葛根、菊花、甘草、桂枝、桂皮、藿香、鹿角、鹿茸、茯苓、附子、酸枣仁、桃仁、麻黄、半夏、牛黄、肉桂、猪苓、秦皮、杏仁、黄连、黄柏、厚朴。另有14种药材是韩国自产品种,很少进口,这些药材是干姜、枸杞、桔梗、当归、山茱萸、山药、熟地黄、柴胡、神曲、芍药、川芎、香附子、黄芩、黄芪。 另外,韩政府还规定了29种中药材调节品种,它们是羌活、枸杞、桔梗、当归、独活、杜仲、麦冬、牡丹皮、防风、何首乌、白芷、白术、山茱萸、柴胡、五味子、芍药、赤芍药、知母、地黄、苍术、川芎、天麻、泽泻、贝母、何首乌、香附子、黄芩、黄芪。

      韩医医疗、研究机构与学术组织 据1996年资料报道,目前韩国有设备较好的韩医院20多所。如圆光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理礼、全泉开设的韩医医院,庆熙大学校韩医科大学在汉城设立的附属韩医医院,釜山市文星韩医医院等。其中5所为韩医大学开设的附属韩医院。各附属医院均承担学生临床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为韩国培养了大量的韩医药人才。

      在这些韩医院中尤其以庆熙大学韩医医疗中心规模最大。 庆熙大学医疗中心:创建于1964年,于1971年正式启用,1972年韩医医疗中心正式成立,复于19N年发展为现代化的韩医医院。为了配合韩医药教育和适应现代化生活人们对医药卫生保健日益增长的要求,韩医院和西医院一样都设有门诊和留医部,分别设有内科、外科、儿科、针灸和五官等专科,同时,还有韩医急救中心、传统理疗组、脉诊室、经络、中成药和实验室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东西医院的研究和发展,该院又于1979年设立了“东西医药研究院”。大韩韩药学会 读学会成立于1908年9月,于1958年9月获得韩国保健社会部的许可,现任会长姜容铉。该学会的主要职责在于保护韩医韩药发展,促进国民健康,维护韩药贸易的正常秩序。其主要手段是对国内零售的中药材进行鉴定,药房和零售商出售的药材经过该学会鉴定后就获得信誉保证,这种鉴定设有强制性,进口商可以自由买卖,但如没通过鉴定,没有信誉保证,则很难大量销售。

       目前,中国现代中药新品种也进入韩国。如北京精通生物化学制药厂的独家产品——霸王鞭口服液,已获韩国保健部批准进口。此配方选自清代数十个宫廷名方,主要成分为雄蚕蛾、蚂蚁、鹿茸、蛤蚧、鳖甲、海马等,其特点为剂量小、生物利用度高,具有很强的补肾壮阳、生精填髓、益气活血、强心壮骨之效。

      浙江省研制开发的“银杏叶子浸膏”出口韩国;该品含有多种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银杏素、异银杏素和白果素及多种银杏内脂,可广泛用于制作药品、保健营养品和化妆品。具有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改善痴呆症状等作用,对延缓衰老、调节生理机能有显著效应。

     大陆的延生护宝液也进入韩国。凡出口韩国的药品一定要把住剂型关和质量关。中国出口药材的伪劣掺假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毁坏了中国的信誉。如:前几年中国出口鹿茸里有灌铅、灌米的现象,不仅使大陆对韩鹿茸出口数减少,而且造成恶劣的影响。1995年韩国医药输入协会,曾正式公文至40家中国企业,请他们协助把好药材出口的品种关。

      从1996年7月1日起,提高药品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将被返送回去。 另外,中国出口中药材的包装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希望能改用更清洁牢固的包装方式。 出口贸易:韩国每年从大陆和香港进口大批量中药材,然旨制成成药,再大量出口,且每年的出口额一直在迅速增长。如1985年出口中成药627.5万美元,1986年上升到1310万美元,1987年为1792万美元,1988年增加到2596万美元,3年中增加了3.1倍。

      成药中,主要的出口产品为牛黄清心丸,1989年占韩国中成药制剂总产值的14.6%,达0.7亿美元,向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大量出口,创汇额远远超过我国同仁堂的传统牛黄清心丸。 此外,韩国还用银杏叶作原料,制成一种名为“静克敏”的药品,远销国外。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外交关系的正常化,以及中医药学在世界声誉的提高,韩国医学家逐步认识到韩医的根在中国。因此,不少韩医师通过韩医学会要求和中国中医药学者交流,并来华进修和学习中国的传统医药技术。韩国国家保社部也制定了凡在中国学习取得中医大学教育及毕业文凭的人员均可以参加韩国开业医生执照考试的政策。目前来华进修、学习中国传统医学技术已成为韩医学界的热点。中医学在韩国又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中药市场也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繁荣,“中药学”已在韩国兴起。

       因此,可以预计,随着中韩两国医学交往的日益增加,现代中医药学理论的不断传入,韩国传统医学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的与西医并肩为韩国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同时亦使韩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中医药在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于1963年正式独立,现有疆土分东、西马,包括马来亚、沙捞越、沙巴三个部分,共13州和1个直辖区,人口近200O万,其中华裔约35%,超过700万人。最大城市是首都吉隆坡,93万人。凡有华人居住处皆有中医药,马来西亚亦然。

      公元前1~公元2世纪,中马两国已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记载了中国僧人、商船经马来半岛去印度的史实。至7世纪,唐朝已有华人移居马来。南宋方腊起义将士、宋江的部属也泛海南徙,到达马来、泰国等地。

     公元1260年,元朝忽必烈远征婆罗州(加里曼丹,包括东马),曾留下不少军卒。15世纪,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五至马六甲,时称满刺甲(Malac-ca),带去不少中药材与中成药,主要是茶叶、生姜、肉桂、大黄、茯苓等,留下医生、匠人,著名中医师匡愚,名载史册,至今为人传颂。

      那时的马来西亚由满刺加王国统治,与明朝交好,进贡朝拜、商务往来、文化交流都很频繁,马来的豆蔻、胡椒、沉香、丁香等药物输入中国。15世纪以后.当地华人移民大量增加,到本世纪初已有1700万人之多。不久,又有半数返回中国,有些则移居他国。有资料显示,及至1941年马来之华人总数为2,418,615人,占当地总居民的44%,雪兰莪(Selangor)、霹雳(吡力、Perak)等地华人过半。他们的医疗保健世代依靠中医药,尤其是劳作在吉保山区的采矿工人和种植园的劳工,更是倚赖中药、针灸来繁衍生息。

     针灸简便有效,早已普及使用。20年代出现电针,诊所里常备有简单的电刺激设备,依证情选用不同电压、频率、电流和治疗时间。有些诊所还使用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等简单医疗工具,可见行医者也略知现代医理,常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给病人以综合诊治。但总体医疗水平欠佳,曾系统学习中西医学的医生不多。

    中医药现状与发展前景

     马来西亚政府尚未正式承认中医药为医疗手段,因而中医界尚无合法地位,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扶植。但因当地华人很多,数百年来信赖中医,其他民族居民也世代受到中医药与针灸的庇护,因此中医业在全马各地均有市场,许多城市如槟城、吉隆坡、怡保、马六甲、诗巫(西布)、沙阿兰等地中医院、中药店堂林立,每城在百家以上,有的街道开设七八家之多。

     当地居民几乎均服用过中药,有的治病,有的保健。祛暑的六一散、菊花茶之类,家喻户晓,往往不找医生,径去药房选购自服。Gwee曾调查某医院病房,发现90%以上的病人曾接受过中医治疗或同时中、西药并用。

     1985,马来西来卫生部官员陈汉沅拿督在槟城中医药学院院庆时讲过,中医药在本邦对国民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希望中医学院认真传授中医学术,负起研究的重任,开发学术精微,使之发扬光大,并继承其良好的医德医风。

      马来西亚中医药发展有好的势头,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加强管理是关键所在。目前,当地中医人员业务素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大部分未经正规、系统学习训练,有些江湖骗子也讹称为中医世家。总体医疗水平不高,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缺乏政府管理法规也难以襄扶正气。

      近年马来西亚中医界有识之士加强了与中国中医药院校或研究机构的交往,开展中医方面的合作,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预示着该国中医药发展新阶段的到来。马来西亚对中药饮片进口可以免税,但应经检验。如中药饮片是否内含毒剧成分,按国家毒药管理法执行,不准进口川乌、草乌、附子、穿山甲等药,并应确保进口中药所含砒(砷)、铅、铜、汞等有害元素不得超标。

      经加工的中草药必须按传统药品登记注册,具体规定包括重金属与有毒物质含量低于最高控制虽,如农药、细菌等都是重点检测内容。中成药还不允许掺入抗生素、激素、安眠药写西药成分。中药进口税不断增加,因此走私伪劣制剂、地下仿造中药作坊逐渐增多。由于管理不严,打击不力,非正常渠道的中医药活动泛滥,冲击正当经营。 马来西亚卫生部长李金狮宣布,传统药的营销一定要申办注册许可证,未经注册者严禁销售。

      须经注册的传统药品多为加工过的中药,它们是:①经混合和(或)提炼的自然物质,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的丸、散、膏、丹、胶囊、片剂、水剂等制剂。②植物药保健品、③外用药含有樟脑、薄荷脑、香精油(丁香油、豆蔻油、桉树油)等制剂,还包括胶布类。④以化学药品为辅料的中成药。⑤驱虫用传统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不管加工或未经加工者。⑥药用茶剂、酒剂,如减肥茶、人参酒。⑦顺势药。 不必注册的传统药有:①无毒的、未经加工的自然药品,如用以配方的中药饮片。②仅经简单加工的自然药品,如晒干、破碎、研粉或打碎的传统药,包括生晒参、煅瓦楞子、煅龙牡、大黄粉、白芨粉、三七粉等。③作为传统食品、食物佐料的传统药,规定标签说明不应有治疗作用。④化妆品,用以清洗、外搽的传统药品制剂按1984年药物与化妆品管制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中医研究 马来西亚四季如夏,多雨潮湿,故多病暑。暑性火热、升散,甚易耗气伤阴,身多夹湿,每感重着少力、粘腻难去,故当地居民常服中药菊花、葛根、五味子、六一散、荷硬与芦根之属,以益气养阴、清热祛暑。有人则以枸杞子、党参炖鸡,归、芪煨肉,此为益气养阴之药膳也。

     最为便当的莫如选购药茶,清凉菊花茶随处有售,内含白菊花、银花、连翘、香薷、荷叶或芦根。配方不一,然常为疏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品,防治感暑头痛、眩冒目赤等症。中成药需求量大,其中地黄龙系列、牛黄清心丸、十全大补丸、乌鸡白凤丸、玉林牌正骨水等热销,尤其偏爱同仁堂产品。 中药科研刚刚起步,发展不快。8O年代,马来西亚工艺学院科研所试种灵芝取得成功。他们用棉絮、杂木屑加入米糖等物培植灵芝,30日左右就可采收;也试用水栽,往往生长更快,不到一月便可收获销售。

      中医药学术交流

      参观访问、考察讲学 自古以来,中马两国关系密切,该国中医师多来自中国,探亲访友、考察讲学,自然不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战后数年交往减少,中医药学术交流几乎停止。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中医界重视国内外沟通,与中国交往频繁,以参观访问与医疗活动为主。

     1989~1991年,中国大陆共有14批、40余位中医人员赴马参观访问、考察讲学或开办认训练班,也安排医疗咨询活动,间或商谈联合办学、中药贸易实体,对推动该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部分人以营利为目的,或推销非正规药品、器械,影响不好。中马两国正在加强管理,将双方交往引上健康轨道。

     中药贸易

    该国是中草药的重要销售国或中药商品集散地。那里的华裔已逾700万人,先辈漂洋过海带来中药瑰宝与中医之术,世代以之为战胜疾病、保障健康的法宝,马来诸多民族也以之为庇佑。因此该国中药店数千家,较具规模者也有千余家。街头随处可见药材商店的招牌、幌儿。一般来说,生意不错,有的转手倒卖欧美,赢取厚利。

     据1993年统计,该国从香港与我国大陆进口中药及中药制品达2000万美元,居东南亚第二,非常现经营渠道贸易也很活跃。 遵照马来西亚药政管理规定,销售中药制剂要先申请注册,获准后方可经营产销业务。否则,属于违法,将罚款或追究法律责任。

     截至1995年7月底,该国卫生部药品管制局共收到药品注册申请书15,277份,其中1万余份为中药注册申请,占总数的67.5%。该国颁布了一系列药品管制条例,包括禁止20多种药材进口,比如川草乌、延胡索、蟾酥、麻黄、雄黄、砒霜等药。还对药品的重金属与砷含量有严格限制。 该国出于对动物保护考虑,限制17种燕子和燕窝进口,干1992年11月起执行。 中药产销中的问题 马来西亚地产中草药未能真正开发。

     中药生产基地也没有建立,中草药营销仅限于转手贸易,各项管理法规松散,因此孳生了制假售劣的温床。制造假药的作坊比比皆是,有的商店公开收购中成药包装盒、瓶;也有专事印制中国中成药商标、说明书的印务商;药店还常代销《中国药典》,以供制假商选购。有些药店销售的中国名牌中成药,实际上只含有豆粉或淀粉。中药材白芍、熟地常为非同属植物加工的赝品。

     有的中药材杂质太多,更无清洗炮制工序,比如地龙真正是“土地加龙”。假药成本低、售价廉,往往冲击优质正品贸易,有的药商明知假药,也为利润驱使而经销。这冲击了正常贸易,损害了中药形象,亟待整顿和占领市场,我国中药业必须作出反应。

     比如①在马建厂、开店,推出正品正价药品,控制该国中药产销。②改进中国产品的内在质量与外包装技术。我国现有中成药包装简陋,易潮易碎,易于霉烂变质,胶囊剂常受潮变软变形,不但影响疗效、增加投诉,而且易于仿制假冒。因此必须尽快改进生产工艺。③加强商标意识,掌握市场动态,假冒必究,诉诸法律,净化中药市场。

     该国1998年还成立了一个名为传统医学促进会的机构,以协助马来西亚卫生部进行有关政策和管理法规的制订。其成员包括来自马来西亚卫生部和大专院校、WHO等的专家。另外,1999任马来西亚初级医疗保健部组建了传统医学绢。该生负责协助相关政策的监督和执行。 马来西亚发展传统医学的政策主要针对医疗、教育、产品和科研4个后面。

     该国现有的各传统医学机构、团体正任建立均其成员的注册管理制度,以及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该国有关传统医学的产业正在建互相关的标准,以保证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质量。该国传统医学的科研工作正在系统化,并重点针对提高药物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力达到这一目标马来西亚将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及数据库,并且做国内和国际的连接。

    由于传统医学的重要作用和日益流行的趋势,马亚西亚卫生部十分重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工作,努力将它融入现面的医疗体系之中。这将对现行医疗体制发生重大影响,涉及许多政策法规的改变。此外,传统医学要想事正进入该国观行医疗体系之中,还要得到西医的承认,这需要开展传统医学的正规教育,加强相关的科研工作。

中医药在日本

    日本是传统医药的一大消费市场。自1976年开始,210种汉方制剂逐步被纳入日本的国民健康保险体系,随之日本的药用植物栽培业、汉方制药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中国之外生产天然药物制剂的另一大国。

  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四世纪中期,中医药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到遣唐使时,中国医学已开始直接传输到日本。这一流派后来被称之为"古方派"。

     据日本史料记载,日本的室町时代即中国的金元时期,医学界正值以补法为主的李东垣、朱丹溪学说盛行。日本人田代三喜从中国留学后回国,对李、朱学说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其弟子曲直濑道三将其发展,这一流派后来被称为"后世方"的汉方流派。该学派的特点以滋养强壮为主,多使用具有延年强壮功效的上品中药。

     尽管金元四大家中尚有"攻邪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张子和,但他们的理论并未能对日本的汉方学界产生相应的影响,以至在今天,日本在生产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汉方制剂,大多数是偏于滋补、和解的温和性处方。在日本,中国的一些传统中药炮制品难于被理解接受,如鲜地、生地与熟地等。

     还有些生药在中日两国用途不同,如阴行草的全草在我国北方称为刘寄奴,用于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而日本则用其根作漏芦,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中国使用的生药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日本,与此同时就出现很多在中国为多源而在日本为单一来源的生药,如紫草等。不过日本也有一些独特的民间药,如水冬瓜、麻栎等。

      中日间生药品种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价品种优劣时,应以实验数据讲道理,用临床疗效做定论。在此方面,应尽可能将两国生药在平行条件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从而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总之,对那些已纳入中医药体系应用的日本生药品种,我们要吸收并为己所用。对日本的民间药,我们也可学习借鉴,使之成为开发利用我国天然药物资源的他山之石。

      汉方药业的发展与政府调控  

   在日本,汉方制剂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可以说是政府对汉方药产业进行调控的手段之一,是一种政府行为。1976年以前,日本汉方药制剂年产值不足100亿日元。而汉方药制剂进入国家医疗保险后不久的1978年,年产值便超过了200亿日元。另一方面,日本汉方药产业在1983年和1993年两度产值下降,其直接原因就是在这两年,汉方药物剂险遭从医疗保险范围中被排除的厄运。

      1996年底,汉方药制剂再度面临从医疗保险范围被挤出的危机。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政府已难于支撑连年膨胀的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汉方药的部分或全体并同一些西药,今后将被划为非处方用药(OTC)。可以预计,汉方医疗一旦脱离了医疗保障体系,寻求汉方医药治疗的患者与学习并运用汉方的医药工作者必将减少,汉方药产业也必将出现萎缩,进一步还会影响到中国中药原料的对日出口。

       日本既是天然药物制品的生产大国,同时更是天然药物的消费大国。同时也应注意到,日本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必然会向国际市场进发,成为中国中药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

       随着美国FDA对中药制品的开放,中国中药制品进入国际市场将逐步增加,与此同时,日本的汉方制药企业也在向国际市场跃进。香港工业署发布的中药产业未来10年发展大纲,也已引起日本医药业的极大关注。

       中国国内现有中成药上千种,在面向国际市场的药品选择上,应瞄准目标,定向开发。目前在日本市场上的中成药大致分为:(1) 补益性药物,如三鞭丸、人参鹿茸丸、海马补肾丸、十全大补丸、首乌延寿片等;(2)治疗常见病的药物,如华佗膏、天津感冒片、鼻渊丸、槐角丸、麻杏止咳片等;(3)特色强、日本国内无同类药品可比者,如冠元颗粒等。 此外,在健康保健饮料方面,首推中国进口的乌龙茶、杜仲茶和新近上市的灵芝茶、西洋参茶等。  

    目前针对发达国家常见的所谓"富人病",如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高脂血症、肥胖症、老年性痴呆等的有效新药,也是很有市场前景的。   目前日本市场上的中成药从经营品种上看,以保健型、补益型为主,治疗性药物只占少数。

      中成药全部是自费药。其竞争对手是已经进入医疗保险范围的日本制药公司生产的汉方制剂。中药新药的对日输出是在没有日本国家政策扶持和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遇到的是双重屏障,竞争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选择产品除优质外还应具有"独特性", 冠元颗粒在日本一炮打响,除有赖其高起点、高质量、高技术含量外,"独特性"是其得以立身的重要因素。日本目前的210种汉方剂中,在活血化瘀方面尚无该药的类似处方,正是这一市场的空白区域,为冠元颗粒的输入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扬长避短,独辟蹊径,有利于中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保健品

 日本对药品采取的是审查制,对健康保健品采取的是登记制。在日本,90年代以来,健康保健品的增长速度为14%。1996年之后,每年产值都在300亿日元以上,即使在东南亚经济风暴之时,仍保持强势。

     根据最近几年对世界上健康保健品的调查可以预测,在抗疲劳、抗衰老等健康保健食品和用中药健身的保健用品方面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们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及自身的身体疾患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造成睡眠不足及失眠,从而引起各种疾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每况愈下,睡眠障碍问题困扰着人们.据最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有关睡眠流行病学的万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中国人存在睡眠问题,其患病率已接近西方国家水平。失眠发生率尤其多发生在脑力工作者、日理万机的各阶层领导决策者、企事业高级管理者、私营业主、出租车司机、学生、更年期(40-50岁左右)男女人群和中老年人。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许多慢性疾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一但发病又很难治愈,有些甚至后果严重,危及生命。其实,这些疾病平时完全可以通过对身体进行日常保养来避免,所以,医学界向来推崇“预防第一,治疗第二”。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最缺乏的就是时间,有没有办法解决呢?使用药枕,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方法;它不需要任何操作方法,不需要毅力来坚持,不需要依靠他人协助,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花时间,只是你在睡眠时就能轻松完成。

    原始时代,人们用石头或草捆等将头部垫高去睡觉,大概是“因丘陵掘穴而处”时比较原始的枕头。到战国时,枕头就已经相当讲究。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一个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一张保存完好的漆木床,床上就有竹枕。我国前人对枕头颇有研究。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一个小圆木作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动一下,头从枕上滑落,便立即惊醒,醒之后发奋继续读书,他把这个枕头取名为“警枕”。为了强身健体,在睡眠时达到治病的目的。

  古人还在枕内放药以治病,叫做“药枕”。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苦荞皮、黑 豆皮、绿豆皮、决明子……作枕头,至老明目。”民间有多种多样的枕头,大都以“清火”、“去热”为目的。现代,枕头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医疗保健,如“磁疗枕”对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头痛及耳鸣有一定的疗效。

   美国和香港流行一种“颈椎枕”,睡这种枕头能使颈、肩和颅底的肌肉完全放松,消除一天的疲劳。目前,日本还研制出一种“健身枕”,像振荡器那样不断释放能量,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又可以催眠,更好地发挥它作为睡眠工具的作用。

   《中国市场》报道,西汉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刘彻68岁时,谈到过去迷信神仙方士的愚昧和亲身体验的中医养生之道:“昔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饮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汉武帝所说的“服药、少病”,指的是中药。

    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帝王,是如何由迷信神仙方士到相信中医中药?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西汉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汉武帝47岁,他在去泰山封禅祭祀的途中,遇到一位一百多岁的采药老人,老人在崇山峻岭中行走,却健步如飞。于是,万乘之尊的汉武帝便向这位老人讨教健身的秘诀。老人告诉他,是一位道士送给他药枕,说长期使用能消百病,延年益寿。他一直使用这种内有三十多种草药的药枕,故而身健神清,百十岁的人看上去只有五十来岁。

药枕治疗是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果

      药枕治疗疗效独特 药枕,就是将芳香开窍、活血通脉、镇静安神、益智醒脑、调养脏腑、和调阴阳等药物作为枕芯,制成枕头,可令使用者达到预防保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般常见病,例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头痛、失眠、耳鸣、感冒、晕眩、颈椎病、健忘、脱发等病症,通常是由于心血虚、心阴虚、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痰火忧心、心血瘀阻、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肾阴虚、肾精不足等脏腑气血津液不调、经络不畅等原因造成。

     外用药枕符合医籍《五十二病方》、《内经》等“中药可用于外治”的原理及结合经络瑜穴来治病强身,开发智力。 药枕通过头颈部的一些穴位,如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后顶、百会、玉枕、天拄、脑空、风池等穴位及相关经络的作用,对上述症状有特殊疗效。 “药枕”内的药物缓慢散发,通过人的口鼻吸入中药的芳香气味达到“闻香治病”。它长期用于人体,能促进体内达到阴阳平衡;

     同时,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人的头颈部的穴位、皮肤毛细血孔缓释渗透进入人体血脉。又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另外,在睡眠时,人体内的经络流注,毛细血孔出于松弛状态。药物通过人的头颈部的体温蒸发,药离子缓慢释放蒸发,被人体吸收,作用于心脑,以达到治病健身,醒脑益智,延年益寿的效果。

      药枕药方独特,可以避免各种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药枕中的有些药物成分富含空气净化因子,避秽清浊,有上佳的怡神、净化空气的效果。

    
       人们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及自身的身体疾患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造成睡眠不足及失眠,从而引起各种疾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每况愈下,睡眠障碍问题困扰着人们.据最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有关睡眠流行病学的万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中国人存在睡眠问题,其患病率已接近西方国家水平。

      失眠发生率尤其多发生在脑力工作者、日理万机的各阶层领导决策者、企事业高级管理者、私营业主、出租车司机、学生、更年期(40-50岁左右)男女人群和中老年人。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许多慢性疾病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患上,一但发病又很难治愈,有些甚至后果严重,危及生命。其实,这些疾病平时完全可以通过对身体进行日常保养来避免,所以,医学界向来推崇“预防第一,治疗第二”。

       睡眠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有助于大脑休息,恢复其兴奋性,使人精力充沛.睡眠时,心率变慢,肌肉松弛,血压降低。全身各种代谢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对于消除疲劳是有益的。药枕恰好在人们睡眠中提供了健身的帮助。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多梦、头昏眼花、情绪低下、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易感冒、体衰以及肩周炎、颈椎病、心脑血栓、中风等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医治,免疫力提高了、失眠多梦消失了、改善了微循环、达到缓解紧张情绪、健脑安神、补充精力、延年益寿的奇效。

     药枕通过头颈部的一些穴位,如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后顶、百会、玉枕、天柱、脑空、风池等及相关经络的作用,长期作用于人体,能促进体内达到阴阳平衡 同时,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人的头颈部的穴位、皮肤毛细血管缓释渗入人体血脉,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在睡眠时,药物通过人的头颈部的体温蒸发,药离子缓慢释放蒸发,被人体吸收,作用于心脑以达到治病健身,醒脑益智,延年益寿的效果。作为药枕,可以避免各种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些药物成分富含空气净化因子,避秽清浊,还有上佳的怡神、净化空气的效果。

       我国民间以药做枕,用于防病治病,一直相传沿用,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发掘遗产,博采众方,精心研制,推出的药枕符合医籍《五十二病方》、《内经》等“中药可用于外治”的原理并结合经络瑜穴来治病强身,开发智力。 药枕,就是将芳香开窍、活血通脉、镇静安神、益智醒脑、调养脏腑和调阴阳等药物作为枕芯,制成枕头,令使用者达到预防保健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枕”内的药物缓慢散发,通过人的口鼻吸入中药的芳香气味达到“闻香治病”。它长期用于人体,中药的有效成分通过人的头颈部的穴位、皮肤毛细血孔缓释渗透进入人体血脉。被人体吸收,作用于心脑,既达到治病健身、醒脑益智、延年益寿的效果,又可以避免各种内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人们由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及自身的身体疾患和心理因素等诸多原因造成睡眠不足及失眠,从而引起各种疾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效率每况愈下,睡眠障碍问题困扰着人们。据最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有关睡眠流行病学的万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中国人存在睡眠问题,其患病率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失眠尤其多发生在脑力工作者、日理万机的各阶层领导决策者、企事业高级管理者、私营业主、出租车司机、学生、更年期人群和中老年人。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有时候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最缺乏的就是时间,使用药枕,可以说是最理想的方法;它不需要任何操作方法,不需要毅力来坚持,不需要依靠他人协助,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花时间,只是你在睡眠时就能轻松完成,药枕恰好在人们睡眠中提供了健身的帮助。

     资料则表明,药枕确有一定的防病治病作用。此方中的杜蘅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杜蘅的根茎中全草,气芳香味辛辣性温,《本草纲目》谓其“散风寒,下气消痰,行水破血,杀虫。”《本经逢原》说:“杜蘅香窜,与细辛相似”。

    木兰为木兰科落叶灌木辛夷的树皮,其花蕾即辛夷。木兰皮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称它能治“身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皰酒皶,恶风癞疾,阴下痒湿,明耳目。”《本草纲目》谓之能“治酒疸,利小便,疗重舌。” 辛夷味辛性温,功能祛风通窍。荆实即牡荆实,又名小荆实,荆条果,味辛微苦性温,功能祛风止痛,下气化痰。

     飞廉又名飞廉蒿、飞轻,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飞廉的全草或根,味苦性平,功能祛风利湿,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川椒与秦椒均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只是产地不同而已,川椒又名蜀椒,主要产于四川;秦椒主要产于甘肃、陕西等地。如《范子计然》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秦椒,出陇西天地,细者善”。川椒与秦椒的性味功能也基本相同。

       蘼芜又名蕲茞、芎藭苗,为伞形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苗叶,味辛性温,《本草汇言》说它为“主头风风眩之药也,此药气味芳香清洁,故祛风散湿。” 菵草,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稗的种子。据《本草拾遗》记载:“菵草,生水田中,苗似小麦而小,四月熟,可作饭。”其种子入药,味甘性寒无毒,“作饭,去热,利肠胃益气力,久食不饥。”

       方中桂皮,干姜、附子、乌头、细辛、味茱萸温经散寒;人参大补元气;防风、白芷、藁本祛风胜湿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白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皂荚祛风痰;矾石燥湿化痰,止泻止血,解毒杀虫;半夏燥湿化痰;柏实养心安神;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白薇清热凉血;藜芦涌吐风痰。本方药虽然亦能培护人体正气,但其主要功能则是驱邪,它不仅可以祛风,而且可以散寒、除湿、清热、化痰、消瘀,人经常枕用此枕,就可以避除各种邪气,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这可能是此药枕能延寿益寿的主要原因。至于是否尚有其它机理,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附方] 公仙枕清•陆成本《经验良方》载有“公仙枕”方,方为“川椒、桔梗、荆实子、柏子仁、全当归、川乌、姜黄、吴茱萸、白术、藜芦、防风、辛夷、白芷、黑附子、白芍、藁本、苁蓉、细辛、牙皂、芜荑、甘草、荆芥、菊花、杜仲、乌药、半夏,共二十六味,每味一两三钱。务要顶好鲜明,咀片,研为经末,绢袋盛之,入枕内。其枕用薄槐木板,做枕一个,上钻孔一百二十个,如梧桐子大,底做抽提更好。”

       据云:枕用“百日后,即可见效,身体轻健,气力倍生,壮阳多子,发白转黑,如夫妇皆以此作枕,更见奇效,药久味泄,三月一换。”并记载:“丁公,讳其泰,康熙时人,曾任山西部兵,年已七十余,无嗣,遇异人授此方,不二年,精强壮,御妾十余人,至八十一岁,已生二十一子矣。

        失眠、抑郁症的药枕疗法 枕头与人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人的一生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所以,平时人们所说的“高枕无忧”对真正的睡眠是不太科学。从医学的角度来讲,长期高枕是导致反复落枕和颈椎病、脑供血不足、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一味地强调低枕睡眠也同样是不可取的。枕头一般宜做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6-12厘米的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宜。具体的以个人自我感觉舒适来定。

       头为“诸阳之会,与百脉相通”,大量临床病例表明:很多失眠、抑郁症等病的患者如长期采用药枕垫头睡觉,起到很好的疏风止痛、健脑安神、舒筋明目、开窍定痉、活血化瘀、行气舒肝等功效。

       现介绍你几种方法,请试用。

        方①:黑大豆2000克用法:将黑大豆蒸熟,使豆变色,再用棉布或纱布包裹,装入枕芯,制成药枕。适应症:老年肾虚失眠患者,证见失眠、头中空痛、眩晕耳鸣,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少寐多梦、遗精带下、舌淡少苔,脉沉虚无力等,可长期使用。

       方②:当归900g、白芍900g、薄荷100g、甘草100g。用法:将上药烘干后制成粗末,装入枕头袋内,每于卧时枕用。适应症:精神、神经疾患引起的失眠。

      方③:荆芥、防风、钩藤、夏枯草、牛膝、菊花、桑叶各250克。用法:先将防风、牛膝、钩藤、荆芥烘干后制成粗末,再与夏枯草、菊花、桑叶混匀后装入枕头袋内,每于卧时枕用。适应症:高血压失眠症。

     方④:灯心草1000克用法:将灯心草烘干后制成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让失眠患者夜间当枕头使用。适应症:具清心除烦、安神定志的作用,对心火偏亢所致的夜不能寐、寐而易醒、焦虑不安、心悸不宁、胸闷心烦、面红口渴、晨起咽干、口舌生疮等症有效。

    方⑤:石菖蒲、合欢皮各500克、侧柏叶400克。用法:将上药一起烘干,共研细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夜间睡眠时枕用。适应症:化痰清热,理中安神,主治痰热内扰所致的多梦易醒、或难以入寐,头重头晕、痰多胸闷、心烦口苦、厌食恶心、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之证。注:在药枕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过敏等症状,应停止使用或咨询医生。

     药枕验方是什么?《健康时报》第99期第2版刊出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药枕治疗有效》药枕的配方摘录如下:  黄芪30g鱼腥草30g白术30g广木香40g荆芥40g白豆蔻20g防风40g川芎40g苏叶50g冰片(香龙脑)3g柴胡30g野菊花30g辛荑50g白芷50g桔梗30g打碎为一份枕芯,3~4周换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