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午,我在撰写悼念文章《季老仙逝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焦虑》中,写到“季老的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应该是东方学研究领域”。(截图)
当天,随后不久,英国BBC中文网报道季老仙逝的新闻,其中“东方学大师”,和国内部分朋友的定位颇为不同。(截图)。
季羡林先生仙逝,震动了海内外,因为他是一位拥有世界影响的学术大师。我在文章中提到,论启蒙大师,莫过于胡适之等,论践行大师,则陈寅恪、梁漱溟等,下一格,则季羡林、冯友兰等,皆为现代中华之学术星辰,启蒙者开心智,学问未必最深;而践行者,各具一域,未必博大,则定要精深。
季老仙逝,海外媒体纷纷报道,我在近日撰写的悼念文章中,提到一句:“季老的最主要的学术贡献应该是东方学研究领域”,因此,我在文中反对将季老定位为“国学大师”。有的朋友讲季老是大儒,我不承认,季老在治儒学,不如冯友兰、任继愈等,我们要抓住季老最主要的学术贡献,真正是学术领袖,开学业之先,居杏坛之首,则是东方学。
我发现BBC在报道季老仙逝的新闻中,用了《东方学大师季羡林逝世》的标题,这个点和我的文中契合,我们用国学尺度,不能完全勾画出季老的一生灿烂,用东方学尺度,则真正能见季老的泰山风韵,开天辟地的学术宗师,东方学,研究亚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区的历史、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及其他物质、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从学科领域看,有东方历史、东方语言、东方文学、东方艺术、东方宗教、东方哲学、东方经济、东方社会等分支学科。从研究区域看,有汉学、西夏学、敦煌学、藏学、埃及学、赫梯学、亚述学、伊朗学、阿拉伯学、中东学、日本学、印度学、朝鲜学等分支学科。
季老的学术成就,只有放到东方学的角度,才能充分领略到他的核心价值,从学科领域来看,季老在东方语言、东方艺术、东方宗教、东方哲学等都有开拓性的贡献;从研究区域来看,在印度学等领域均有不凡的贡献,老人家在这些方面的贡献,远远多于汉学,远远多于国学领域,所以,用国学这个框子,显然把季老的学术成就狭窄化了,不是在贬低国学,而的确是定位不确,不能充分展示季老的核心学术成就,也让国学尴尬。
季老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