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开战在即,汽车圈也在热议汽车新能源。其实说到底,大家都在讨论到底中国能在新能源产业的国际赛跑上当兔子还是当乌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看看最近德国的几个汽车制造商老总们的苦恼吧。
先看看这句话——“为开发新型汽车动力,我们需要积极的框架条件,与此同时还有必要建立合适的基础设施。”
这句话如果换成是中国内资厂商两会代表,我觉得也很合适。但说这话的是奔驰公司总裁蔡澈。他以欧洲汽车制造商(ACEA)协会主席的身份呼吁欧盟和德国政府加大对电动汽车研发的支持力度。在此次两会上建议中国政府建立蔡澈所说的类似框架的还有上汽总裁陈虹以及长安的尹家绪。按照蔡澈的说法,目前“中、美等国已大手笔资助电动车研发和销售,美国向购买电动车者提供最高至5800欧元的税收补贴,中国甚至超过6700欧元。”
不仅奔驰抱怨,宝马和大众也是同样的声音,比如宝马总裁莱特豪菲(Norbert Reithofer)就指出——由于电动汽车售价明显高于常规汽车,要求联邦政府在电动汽车购买初始阶段能提供财政支持,他希望欧盟也能有所作为。再比如大众总裁温特科恩要求德国政府“大力支持电动车研发,激发购买电动车热情,建设强势基础设施”。
从行动来看,眼红中国政府补贴而又苦于欧盟没有统一框架和基础设施的奔驰正谋求通过与比亚迪成立合资公司来达到分享中国新能源汽车蛋糕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汽车厂商其实在这场新能源车的龟兔赛跑中有希望充当兔子的角色。
但有希望充当兔子未必就真能跑得快,考虑到有WTO在前,如果政府不考虑公平问题直接对私人购买新能源车提供补贴,那么外资和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就很难被轻易剔除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用纳税人的钱资助内资品牌当兔子就需要一定的政策智慧。没准我们就明说只补贴内资品牌,让欧日美厂商去眼红吧,反正我们已经是他们贸易保护的重点关照国,同时我们短期来看也没法把新能源汽车出口他们那里去。
我支持政府资助私人购车者,毕竟,不公平分配的问题在汽车消费方面还不那么尖锐,但如果补贴的钱不能100%用来资助内资品牌,那这笔钱就花费的有点冤枉了。有人说内资品牌也得从外国零部件制造商那里购买核心零部件,但内资品牌可以通过购买学会降低成本,因为政府也很聪明,他们不会永远补贴的,随着补贴的降低,那些不谋求成本降低的厂商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如果在早期购买外资品牌的高档汽车也能获得中国纳税人的6万块补贴,这难倒不是相当于我们这些穷人在替欧盟或者德国政府来资助德国、日本汽车企业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兔子么?
考虑到我们的新能源产品在价格上未必能比合资品牌有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说服消费者支持国货确实很不容易。如果有谁能闲言献策,我认为车展期间正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