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峰上下班会延长拥堵时间么?
文/朱伟华
要不是同事提醒我,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意识到刚刚实行的错峰上下班正在网络上遭受“延长拥堵时间”的质疑。按照我的个人体验,周一本身就是拥堵日,按照惯例,我的同事这两天多数都来得比较晚,但一位家住南四环的同事在早晨10点赶到办公室之后出人意料地抱怨说——错峰反而更堵了!
这样一个结论可能会得到对很多北京网友的认同,但从我这两天8点左右从西北到东北部地区往返乘坐公交的感觉来看,错峰基本上没太大影响。至于会导致上下班拥堵时间段延长,我认为那可能是规定变化之后80万受影响的北京人调整出行时间而导致的暂时性混乱——是万物混沌期的特有现象。因为即使没有错峰上下班,数以十万计的乘坐公交、驾车出行的人们也会按照经验最优化地安排自己的出行时间,这个个人优化的时间表一旦被打乱,重新形成优化的时间表是需要时间的,可能短期出现的拥堵时间延长正源于大家尚没有建立起各自新的出行优化方案。
撰写本文时刻(晚上8:00)北京的拥堵情况,它与下图google根据以往数据预测的情况比较确实更拥堵一些。但这种离谱的堵车也有可能和今天晚上油价可能要上涨,大家都出门排队加油有关,这和道路免费大家都随便上路一样,不论有钱没钱都一样,各个加油站的长龙里你不光看得到20万以内的车型,为了省10多元油钱,50多万以上的豪华车照样愿意在加油站前排队半小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要解决拥堵只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拥堵的价格,其二是降低人们对道路使用的需求。
所谓提高拥堵的价格,简单来说就是谁制造拥堵谁缴费。这是个经济学概念,就是说,人们会对无成本的公共物品有近乎无耻的需求,反正已经交了养路费,再用道路相当于免费,不用白不用,如果闲着我还想把自家车免费停在上面呢——所以警察得忙着贴条,从而有效遏制某些家伙占路停车的欲望。正是注意到人类的这种偏好,英国的某些城市以及新加坡等城市会对拥堵收费,效果显著,但这实际上就是富人花钱购买公共道路,穷人只能挤公交,显然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下很难通过。此外,多数国家会提高拥堵地段的停车收费,这点北京刚刚也在跟风,但效果似乎也有待检验。除了这些,我们还在实施的是和香港当年的相似的笨办法——提高燃油价格和提高车辆的购置成本,这样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购车的冲动。但从目前来看,似乎与民意相悖,大家都还指望降低燃油价格和购置税呢,你怎么能限制大家消费呢?所以,好办法还得从降低对道路的需求上想——你可以买,但你的使用得受到限制。关于拥堵付费的问题,具体见本人此前的博文——你会为拥堵付费么?
所谓降低人们对道路使用的需求,这个办法可谓五花八门,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修地铁,但北京的地铁即使全力去修要达到真正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可能还得10年。在这10年过渡期,北京只能试用各种解决拥堵办法。比如北京奥运期间实施的单双号限行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北京,类似巴西圣保罗这个全球最堵的城市也在用(关于圣保罗的拥堵,参见《时代》网站http://www.time.com/time/world/article/0,8599,1733872,00.html),但对于多数人买得起第二辆车的国家来说这也不适用,目前也就能在金砖四国的首都暂时用用。等多数人买得起第二辆车,这一绝招也会告失效。所以,别动不动拿纽约、东京以及伦敦比,在比较之前你得知道他们为了解决拥堵花费了多少钱修地铁和花费了多少年来引导人们理性使用道路。(关于改善交通你可以从维基百科的介绍中找到一些答案和资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Traffic_congestion ——最堵的国家和城市似乎没有人有功夫研究拥堵)
刚刚实施的错峰上下班是个有创意的事情。虽然媒体都宣称全球各大城市都在使用错峰上下班,但我查遍互联网也没有发现显著的根据“Peak shifting”来解决道路拥堵的案例,倒是弹性工作时间(Flexible work time)有不少国外超级拥堵城市或者致力于节约能源的城市管理者在探索采用。北京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强生大宝就在部分工作岗位上延长当日工作时间,上两天歇两天,一些饭店的某些岗位也采用干一天歇一天的方式,甚至的哥也有不少是干一天歇一天的,这些弹性工作方式都颇得大家欢迎,但问题是多数工作岗位是没有办法按照这种弹性工作方式安排的。2008年奥运会那阵就在北京的IT和科研单位在推广错峰上下班了,但效果如何估计谁也没去研究,至少对中关村来说,弹性工作时间并没有改善当地的拥堵状况,当然,有总比没有好,任何拥堵的解决都不可能通过某一种措施彻底解决。
作为弹性工作时间的变种,现在实施的错峰上下班我认为更像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让一部分人统一在一个时间点上到达工作地点,但另一批人还得按照原来的时间点统一步调工作,这实际上会导致延后的那批人加入到另一个拥堵的队伍中去,从逻辑上就必然导致后一个队伍更长,至于是否会导致前一个队伍更短,我认为也未必。它很可能会导致7点半到8点这个时间段的公交车、地铁的拥挤现象降低,但路面状况未必会改善,因为拥堵都是在某个点,某些路段的“畅通”反而会导致某些路段更为拥堵。倒是原本不拥堵的地方因为某些驾车者错后半小时反而可能更拥堵。但这只是短期,当车主摸清楚规律后,拥堵状况应该会回归“常态”,只不过时间会进一步后移,比如像今晚某的哥猜测的那样——从6点一直堵到9点。综合来看,早起晚归的“主动错峰者”还是会享受畅通道路,按计划上下班坐公交的会略感车厢“宽松”——相信某些坐公交的朋友会有感触,至于驾车者,这种即不对制造拥堵者收费,也没有办法降低人们对道路需求的制度改变,显然不大可能降低拥堵,它只不过希望从主观上改变拥堵的时间点,但从有利于公交使用者,有利于平衡上下班人流的角度出发,它是值得的——8点半上班和9点上班的人总数趋于平衡。(关于弹性工作时间,你看下面这些网站的介绍:http://www.elseviersocialsciences.com/transport/konsult/private/level2/instruments/instrument008/l2_008b.htm,http://travelwise.utah.gov/travelwise_5.php)
如果还有什么值得进一步去完善,我认为在错峰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弹性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你别管我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只要干够8小时你就得按时给我发工资——倘使弹性到这种程度, 恐怕真会显著改变一个城市的道路交通,但老板们答应么?等待公共服务的市民们答应么?所以,堵车还得继续下去,平均每天多花费30分钟,每年大约要浪费100小时左右,这基本和洛杉矶的开车者相似,它们每年平均浪费72小时,作为北京市民,你最多浪费了不到10年,人家已经浪费了快30年了,平衡了吧?(文/朱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