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一篇文章比较各国的汽车售后服务业态,其实本意没想比较各国的养车费用高低,但不用一个有争议的标题就很难引起公众的关注,所以,我今天道歉,抱歉那篇文章的标题让你不快,没错,日本的收入平均化远比中国好,人均收入大约在3.5万~4万美元之间,北京官方公布的城镇人均收入大约在2.5万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日本人均收入大约是北京城镇人口的10倍,虽然用于车辆养护上的支出大约是中国的12倍,但确实是和收入成比例的。当然,我个人认为,说人均不科学,因为收入是人均收入,对日本而言,人人有车可以和平均收入挂钩,但中国不同,只有不足10%的人有车,如果比较养车费用占收入的比重,也应该是比较这些有车者收入与日本人均收入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类似北京的有车族群而言,他们的人均收入应该不止2.5万人民币,从多数厂商车型的人群定位来看,这部分人年收入应该在5万元以上才比较靠谱,如果是5万元,这意味着这部分族群的年收入大约为日本人的1/5,而养车消费水平只有日本人的1/12,从这个角度来看,当然是中国车主养车支出更低。
实际上中国养车消费水平低对行车安全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比如日本有很严格的车检制度,其年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数大约为5000人左右,考虑到它有近8000万辆车,与中国大致在同一水平,而中国2009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大约是7万人左右,这是日本的14倍,也就是说,我们用人家1/12的养车费用让车都能跑起来,但代价是比人家多死12倍以上的人——这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和谐的交通环境, 考虑到多数交通事故死亡者都是行人,因此,养车费用低不是好事,是驾驶者把交通风险转嫁给了行人,这很不公平。
和日本没得比,我们比比欧盟和美国,这两个地区和国家比中国的车辆保有率大约高3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相比日本也不少,欧盟大约是4万人一年,美国大约是3万人。当然,交通事故死亡并不仅仅是养车本身的问题,和交通环境,行人的安全意识、对交通法规的遵守情况等外部因素也有很大关系,但养护不当是车主应当承担的责任。
比如最近有很多车主比较关注刹车优先系统(典型的名字是刹车是爷系统),这个东西在行业内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安全保护装置,也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如果车主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系统,它的存在与否其实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对手动挡车辆而言更是如此。当然,这次召回让这个比互联网还古老的系统变得“重要”了——你几乎从互联网上找不到关于这个系统的任何资料。我估计未来一年它会成为很多厂商的产品卖点,那些在踩着油门下同时踩刹车的车主可能会误用这个功能,因为如果油门不到低的情况下同时踩下刹车,多数情况下是车辆被憋熄火,如果车主认为这就是刹车是爷,那一点没错,因为厂商肯定会保证制动力大于驱动力,否则怎么制动呢?所以,我认为除非重新设计这个系统让它更智能,同时还应该对车主进行大规模的紧急情况下的驾驶技巧教育,否则极端情况下,刹车是爷也救不了车主性命。
与这套刹车是爷相比,我认为目前正在高档车上普及的日间行车灯应该当爷,欧盟明年就要求所有车辆(卡车是后年)必须加装日间行车灯才能上路。只有驾驶者让行人和其他道路使用者知道车辆的存在,才更有可能保障路人的安全,至于车内驾驶者的安全,我认为那是次要的,每年中国7万个冤魂,没有几个是因为驾驶者车辆会自动加速造成的,饮酒、飙车、漠视驾驶安全才是致命原因。如果厂商有良知,我认为首先应该加装的是一个日间行车灯,而并非刹车是爷系统,毕竟那个刹车是爷系统值不了多少钱,如果因此就认为厂商是承担了社会责任,那也太便宜厂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