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眼中模糊的中国汽车


    这两天北京在办车展,今天是第一天公众日,考虑到记者及其家属、朋友都会加入专业观众的大军,这会导致原本媒体日已经很热闹的车展更为热闹。不少厂商邀请来的国外记者使得我们这边的热闹成为海外主要媒体的汽车故事。比如FT中文网上一篇《中国人迷上汽车的速度和自由》就说某中国汽车俱乐部组织者曾经组织了10万车友到杭州吃螃蟹。虽然沪杭高速很不错,但这个10万也太雷人了,即使把它缩小100倍,组织1000辆车同时参加某项FB活动也会导致某些高速路立马瘫痪,更遑论是要进城了。但我相信远在地球那一面的猎奇者真会相信FT讲述的这个传说——有10万辆车浩浩荡荡绵延500公里,把从上海到南京的所有高速路都沾满,然后还要把所有途经城市的主要道路塞住……你别管这样的逻辑,西方的读者观众喜欢这种耸人听闻的东方传说。

    我们也是一样的,比如我说我们这边的年轻人热衷买新车,追新车,热衷大车,热衷大排量,买辆5万元的车恨不得它比家里的席梦思还舒服。他们不相信美国的多数同龄人要是家境不怎么样,30岁之前可能都在忙住还助学贷款,那些买得起自己房子的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那些真正能够全世界到处旅行的都是50、60岁的白发一族。我们更愿意根据中国留学生的经历相信:刚刚毕业的美国年轻人都买得起2万美元的新车,每个月3000美元的美国年轻人都买得起房,他们每天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因为政府从摇篮到坟墓都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一切。你可以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因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你才应该卯足了劲到美国、日本和欧洲去闯荡一番。但更现实的选择是:你在国内找一份月薪3000人民币起的工作,省吃俭用2年买辆2万人民币起的二手车练手,然后等月薪5000元的时候换辆5万元左右的A0级车,等30岁左右挣到月薪1万元的时候换辆10万元的A级车,等到40岁月薪2-3万元的时候,换成20万-30万元的B级车,如果不中彩票或者父母没有给留下什么大额遗产,我们中的少数人到50岁的时候会换辆50万左右的C级豪华轿车享受最后的汽车生活乐趣。一辈子换4-5辆车,这恐怕会是很多都市年轻人的未来汽车生活,但这个生活和美国人其实没有太大不同,只不过美国可能是多数人的汽车消费路径,但中国目前还只有少数人有机会这样换车,多数人还在为温饱和一个栖身之所奋斗。

    但凭什么中国人就天生应该和美国人拥有相同的生活水平和汽车消费路径呢?平均教育水平没有美国人高,市场经济发展没有美国人历史长,创新能力没有美国人强,人均资源没有美国多,人均生产力水平没有美国人高……在这种情况下,凭什么我们就应该急着要和美国人比?

    我们为什么不能和父母那一代人比?当他们为买辆自行车耗尽全年甚至几年积蓄的时候,他们拥有一辆自行车的喜悦显然不亚于我们今天用几年积蓄得到一辆新车,但遗憾的时候,我们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我们知道同龄的美国人比我们更幸福——理论上它们只需要6个月的薪水就买得起一辆B级车,而我们需要6年。但美国年轻人未必幸福,他们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的父辈只需要4个月薪水就买得起他们那个时代的一辆B级车,而他们孩子却需要工作更长时间才能得到。如果说每一代能比上一代更幸福就是社会进步的话,80后显然是最幸福的一代,但作为汽车一代,她们/他们的主流语境显然是:我们是最不幸的一代。在他们眼中,汽车是想当然必需品,这就仿佛地球另一面的美国人、英国人会因为读了FT而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人都很疯狂,为了吃螃蟹而不惜组织一个10万辆车的FB团绵延500公里让城际高速瘫痪。如果仔细分析,我相信无论是80后还是美国人都会更理性一些,那些都是传说,现实是:不足10%的80后中国同龄人拥有汽车,最大的中国汽车FB团也是百辆车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