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凡事都商业化的时代,一份科普期刊的命运其实是挺悲惨的。实际上如果你习惯浏览报刊亭的话,你会注意到满眼都是美女帅哥做封面的杂志,这些杂志就如同很多谈话节目一样,只要找一群模特,找个摄影师,外加几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就能搞定杂志编辑了。因此,在时尚界,真正牛X的是出版人,是广告人而不是内容编辑,因为时尚编辑的经验积累其实根本不值钱。但科普编辑不同,真正的高级科普杂志要招到合适的编辑其实非常困难,能够对别人写的科普文章进行判断本身就意味着编辑必须对专业有很高的造诣,同时还需要较好的文字功底。在今天这个读图时代,配图也是考验编辑水平的关键。但符合这样三个条件的编辑其实未必赚得就比时尚编辑多,有时候还恰恰相反,做时尚和商业杂志的年轻编辑远比做了一辈子科普或者技术期刊的编辑赚得多,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何者更有商业价值。
因为读者的口味在变化,因此做技术和科普的编辑也都改了行,作为这样一件事情的结果,最终我们就沦落到了没有科普杂志可以看的地步,还好,美国人、英国人都在办科普期刊,我们可以和他们合作直接翻译他们的杂志来出版,但即使如此,那些翻译来的合作出版杂志也活得并不好,原因就在于今天的整个阅读环境很糟糕,讲伪科学的神医们都能成为电视台的宠儿,而致力于科普的斗士们都快成为烈士了。但这并不是说中国的出版人不想启迪民智,我的领导甚至说如果可能,他宁可亏钱也要办本真正的科普杂志。
作为科普爱好者,作为杂志编辑,我也希望有机会看到中国诞生一本能够活得下去的科普杂志,用一些我们更容易懂的文字去记录今天这个技术大跃进的科技时代。但至少目前来说还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前景。还好,网络上有那么一群做科学研究的人在热心科普,也许科普真的不需要杂志了,按照众包的逻辑,未来的科普或许都是博客式的,每个怀有科普梦想的专业人士都即使科普内容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读者和粉丝。期待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网络的科普创作中来,至少,当有人说他的车充电几十分钟就能顶一箱油用的时候你会知道,那如果不是谎言就是科技的一个巨大进步,而很可能这个进步还是个秘密,因为连电池方面的专家都给不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