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进入一个网站的房地产板块,“房价太高,住不起房”、“只有降价才能保证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云云的言论便会映入眼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言论确实有一定道理,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44715元,若购买一个面积为80平米,均价为15000元/平米的房子需要节衣缩食积攒27年。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人22岁毕业,顺利找到一份可以达到月工资3700(税后)的工作,那么直到50岁他才能承担起一套这样的住房。
如果仅从这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高房价的确是扰乱民生的罪魁祸首。但如果我们大胆假设,若政府真的把房价打压到每个人都能承受的水平,仍在上述的年均工资水平上,一个人仅积攒10年便能支付一套上述的住房,那么房价应该是5550元/平米(这相当于2000年楼市新盘的价格),那么在此假设下的房价骤降将会带来一连串恶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购房人首当其冲
若房价发生骤降的情况,首先受到冲击的必然是那些已经购房,但贷款尚未清偿的购房人。我们可以算一笔帐:若某人以4万元的市价购买了100平米的房子,收付总房价的30%即120万后,余款以按揭的方式分期付款,三个月后,房价骤降了30%,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该购房人仅仅因为提早了三个月购房而多负担了120万元的房价!
购房者的消费信心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消费者信心是指消费者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就业、物价、收入等问题的综合考量后得出的一种心理预期,一旦受到打击后需要很长时间重新恢复,这不禁令我想起了当年在香港见证的金融危机下消费者信心的空前低靡,那时的香港市民完全没有任何消费力可言,餐厅、酒店、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所门可罗雀,市民处在一种恐慌的状态中,根本不敢消费。
再来看看那些叫嚣着房价太高,买不起房的人,当房价真的下降到5500元后他们就会购房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为什么?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永远是客观存在的,在阴晴不定的楼市中,当房价呈现出下降趋势时,他们不会立即入市购房,而是会采取长久的观望态度,等待价格到达所谓的最低点时“抄底”。这样一来,地产市场必然会进入一个“持续降价,持续观望”的恶性循环中。
银行坏账激增,亏损谁买单
众所周知,房贷是银行几大业务之一,那么如果房价真的骤降的话,银行必将成为继购房者之后的第二受害者。这里又要说到上文中提及的那位不幸的购房者,在遭受房价骤降的打击后,该购房者对房地产行业彻底失去信心,索性放弃了还贷,把房屋抵给了银行,在彼时楼市整体低迷之时,银行只能以低价拍卖掉房屋。此类情况的增加必定会造成银行坏账率的急剧上升,最后只能以破产告终,这不正是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么?!中国与美国不同,国内几大银行均属国有银行,国家不会让国有银行轻易倒闭,那么就只能让政府为银行的这些坏账买单。
国家经济运行状况出现问题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而房地产行涉及了除出口外的其他两项,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房地产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之大毋庸置疑,从前期开发时的土地取得费用,到后期房屋作为商品在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税费,若房价骤降,必然导致这一系列的税费随之下降。
此外,房地产行业所处的产业链条是很长的,从上游的建筑业到下游的银行、装修等行业都被囊括在这条产业链中,这些行业环环相扣,房地产行业的颓势定会对产业链上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试想,如果房价骤降,房地产行业的运行状况出现问题,必然会导致链条上的其他行业纷纷受到牵连,最终的受害者无疑是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当大量的失业人员出现时,社会秩序乃至国家的安定都会受到威胁。
居民的住宅问题属于政府的民生问题范畴,作为一国的政府,有责任保障其国内的居民解决最基本的住宅需求,达到“居者有其屋”的居住水平。古语有言“安居乐业”,只有先解决居住问题后才能发展事业,从而使社会安定正常地向前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在住房问题上已投入了大量精力,日前出台众多政策引导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是,要真正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只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是远远不够的,更有效的行为是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虽然《2010年房地产蓝皮书》中指出今年政府计划住宅用地供应中将要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其供应面积将达到住宅用地总供应量的50%。但有关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条件审核方面的问题仍需解决,严把收入关,审核过程公正化、透明化,彻底杜绝 “开宝马住经济适用房”的尴尬现象,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权益。“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