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股指期货上市以来,内地股市连续大跌,这才出了人民日报《期指并非股市下跌元凶》的高论。该文认为,决定股市涨跌的主要是基本面和宏观政策,以及周边市场,期指只是现货市场的反映。
这样的结论比较武断。
价格发现,正是期货市场的固有属性,也是引入股指期货的一个重要原因,4月16日推出的股指期货,对股市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也正是它,加剧了本轮的下跌。
在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先后次序上讲,我一直认为先要出融资融券,然后再推股指期货。其原因在于,股指如果是一座高楼的话,其中的每个成分股,就是它的砖。很难想象每一块砖都具有结构性问题的时候,大楼会是坚固的。
从形式上讲,融资融券的确先于股指期货出台了,但时间间隔太短,多空布局并未充分换手,造成了多方作为守方,有很大的内在缺陷,股指期货,相当于提供了一种裸卖空的手段,空方不用借入股票,就可以做空。
现在的格局是,散户的筹码多集中在前期热点,也就是非300成分股上,本身就有很强烈的调整需求。成分股的筹码主要集中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中,由于之前成分股换手较为充分,市盈率也合适,基金做了大量的配置。在紧缩政策预期下,300指数上涨已经到了一个僵持阶段,我对后续的资金来源困难估计不足。在这种情形下,基金只能是调整仓位,以迎接双向操作市场的到来。
如果此时有先知先觉的机构,他们在之前已经积聚了足够的蓝筹股,此时利用个人或法人身份在期货市场开户卖空,同时在现货市场沽出早先买的蓝筹股。这样就会形成充分的做空氛围,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交互下行。如果基金经理再在期指上有些老鼠仓,这点在当前的诚信环境下并非不可能,那下跌更容易实现了。
目前有种观点,认为持仓量小,交投活跃,期指的参与者以散户为主。真实的状况未必如此,因为是T+0,为了不被发现,机构完全可以在当天内完成交易,收盘时不持仓,这样更有隐蔽性。
地产新政出台是一个因素,但在此之前,地产股已经先调整了超过20%,本轮下跌,最厉害的并非是地产,而是金融。其他各板块普跌,下跌幅度不分伯仲,均在20%左右。特别是中石油和中石化,表现最为明显,无论原油涨了还是跌,它的股价都是跌,难道它们已经不垄断了?对于金融股,银行如此好的垄断收益,也没有象老外一样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杠杆,保险完全是做无风险的买卖,业绩也有明显的增长,券商虽然在市场大跌以后可能会出现业绩滑坡,可是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增加了他们的赢利手段。这些股票的下跌,我认为基本面的因素只占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就算地产,虽然出台了一堆政策,但房价依然高企,地产公司只不过融资出现了一些潜在的困难而已。但是自股指期货出台后,所有的成分股票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大跌,这是基本面与技术面明显的背离,如果真和期指无关的话,那股市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完全不可知的世界了。
再联系到最近国际上重新冒头的所谓中国经济会被地方债搞崩溃的声音,情形更加复杂。现在资金从欧洲撤出来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美国后面的雷更多,如果能把中国的资本市场搞得烂一点,最符合国际大鳄的利益。这不是阴谋论,而是我们的价格低下去,银行贱卖的悲剧再重演并非不可能。
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难怪高层说“两难”。解决两难问题最忌“一刀切”,而“一刀切”常常是懒汉官僚最乐意做的事情。比如房地产,说收物业税,就所有的房子都收;比如收缩流动性,就一个劲地把钱锁进央行的保险柜。为了真正解决好中国当前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因地制宜,对于不同的行业和地区,采取差异很大的政策。
象房地产,就不能采取升息的方式,把所有的行业都给害了;而是要采用税收的方式,增加炒房的成本;象流动性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钱不用,却让老外的热钱进来了买中国的便宜货?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让他们去买股权不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
经过类似这样的政策调理,使得中国的基本面更加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股指期货再怎么跌,都不怕。股指短期的涨跌,对于那些专门炒期指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却可以不大去管它,跌,反而是一件好事,就象前年的伊利股份。当然,前提还得你手中有银子。
股指最近的大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期指起到了相当大的刺激作用。我们需要尽快加大机构投资者参与期指的深度和广度,尽快创造条件增加融资融券的容量,只有这个市场容量大了,参与者多了,使得相互的作用趋于均衡,而不用象现在,呈现一边倒的结局。
暂且,我们只能忍受期指的阵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