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桥中浦院研讨文章之四:逆流而上的白鳍豚
从大海到长江,逆流而上,直到上游的金沙江,几乎耗尽一生的体力,就为产卵,强健地生存下来,实现人们常说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白鳍豚的真实写照。
作为中西部的湖北,位处长江中游,面临着白鳍豚一样的命运,要么逆流而上存续发展,要么急流勇退葬身海底。
2013年6月,怀揣中部崛起的梦想,我们来到了上海,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研讨。
这是个特殊的学院,有校门其实没有校门。老师来自天南海北的经济社会工作第一线,教室又大多设在浦东和大上海的社区、家庭农场、企业、开发区、金融中心……
我们听到了曾经担任过浦东区政协副主席、浦东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新闻办主任、台办主任、侨办主任、民族宗教办主任等一大堆职务的邵煜栋教授那鲜活生动的娓娓道来,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自信。
农业是湖北的特色,湖北是中国的粮仓。上海为我们展示了一片翠绿的生机与金黄的秋天。这是我实地采撷的片段——
在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我们与种养结合的家庭农场主李春风交谈了解,200亩粮田亩产620公斤,3亩猪场年上市生猪1250头,年收入达25.3万元。何止李春风,至2012年底,松江区家庭农场发展至1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0%;建成种养结合家庭农场53家,实行养猪粪尿还田利用三年后,种养结合家庭农场种粮化肥使用量比面上减少30%。2012年,松江区水稻亩均产量572公斤、比推行家庭农场前增21公斤,户均经营面积由33亩提高至113.1亩,家庭农场亩均净收入875元、户均年收入达10万元。
而胡光村的杨玉华一家则是单纯的家庭农场,从2007年开始承包农田,经营面积136亩。夫妻两人是主要劳动力,平时田间管理主要由夫妻两人完成,农忙时少量请人帮忙。杨玉华积极响应区农委提出的“三三制”耕作模式,做到适时种地、绿肥养地、间歇轮作相结合。同时,他积极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提高了粮食产量。2012年总产值32.9万元,总净收入12.3万元、亩净收入904元。单纯做家庭农场的石湖荡金胜村沈万英收获更大,2012年115亩承包田总收入达37万元,总净收入16万元,亩净收入1395元;
机农一体的家庭农场主沈忠良,看起来50岁上下,是叶榭镇金家村人。他原是村里的农机手,拥有大型农机4台,2007年松江区推行粮食家庭农场后,他承包了146亩土地,成为区里首批既有农机、又承包土地经营的机农一体家庭农场。2012年水稻亩产达596.9公斤,比松江全区平均产量增产4.4%。全年种植净收入12.4万元,农机服务净收入3.1万元,家庭年总净收入15.5万元。
正是插秧过后的6月,我们在田间地头看到水田里密布的秧苗不像人工或者机械插播的,一打听原来都是机械化直播的。进一步了解到这样一个典型:泖港镇范家村张小弟,承包面积199亩,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地对农业机械加以利用和创新,先后探索发明出水稻田平整机、做岸机和水稻直播机改进等一系列小创新、小发明,通过对农机具革新大大地减少劳动力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经营家庭农场的成本,近几年降本达到15%以上,同时空余时间还能帮助其他家庭农场耕作收割,既提高机械耕作效益,又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体现了机农结合的高效益。2012年张小弟家庭农场二麦亩产375公斤、水稻亩产580公斤,再加上政府各类补贴,全年种植总收入49.75万元,总净收入18.65万元、亩净收入937元,比全区平均每亩多收入62元,农机作业净收入2.5万元左右,家庭全年净收入约21.15万元。
这就是松江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有效探索,户均年收入10万元,12.3万元,16万元,15.5万元,21.15万元,让农民体面起来,让中国的农村大有希望,让中国的基础更加稳固。松江是上海的根基,是中国古老的“农业明星”黄道婆的故乡。由此,我不得不探究其三农奥秘。
当我了解到早在2006年6月31日,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就印发了《松江区关于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及一些列政策与管理机制创新的文件,研读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等条文,他们那些继续落实和完善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继续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20条措施,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各类政策性直接补贴,继续加大对“三农”的反哺和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快推进实施征地留用地制度,确保农民享有稳定的长期收益;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使农民住房有产权。稳步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以资产为纽带和土地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让农民持股和享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等等,我似乎得到了一些“地气”的力量。
何止是上海的农村啊,就在浦东新区我们学习的校园附近,在花木街,我们看到了安全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为中小学开辟专门的停车区、接送等候区,为老年人的家庭铺设防滑垫、安装卫生间淋浴间扶手。作为中国较早接触“安全社区”理念的先行者,花木街道在2005年6月29日正式启动创建安全社区计划,于2007年9月获得了“全国安全社区”称号;同年12月被世界卫生组织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命名为全球第128个国际安全社区,成为上海首批、浦东第一家被命名的社区。五年来,花木以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为宗旨,开展全人群的伤害预防和控制计划,不断干预,不断持续改进。从中我们也采得了某种“天气”。
而在金融中心的银联总部,我们感悟到一天近千亿元的刷卡交易业务;在临港新区,我们触摸新中国第一代汽轮机,余温犹存,抬头仰望百万千瓦级的超超临界核电机组;在昆山经济开发区,我们穿越台商销售中心,激动着祖国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多媒体情景模拟现场,我们真实地面对镜头、记者和观众……等等等等,我更感悟了长三角大上海也是国家发展方向的“人和”。
“五个湖北”鸣荆楚,一元多层次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方略,正在有效实施。借鉴长三角的区域发展的协同经验,浦东开放开发的体制机制变革,科技、管理、人才培养与引进等等创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