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城 的 雾
黄开林
小城岚皋,山环水绕。岚皋美,岚皋二字也美,听起来悦耳,忆起来倾心,想起来有诗。小城人取名,男儿女儿都爱用这个字,熨贴,适宜,贴皮巴肉,恰到好处。“岚”字分开也不错,山是青山,是宝山,是奇山。风是风光,是风致,是风花雪月,是让人挺直腰板的风骨。风生水起,水起雾生,小城的雾就多而繁密。离这里十几公里的芳流和上溢交界的地方,在南宫山不远处天然生一水塘,当地百姓唤做水雾池,多好的名儿,一不说水塘,二不说水沆,三不说海子,偏偏想到水和雾,这叫功夫,也是灵慧。
辞书上对“岚”的释义就是林中的雾气,石是水之根,林是雾之源,小城因林而俊,因水而秀,因雾而丽。有大山的地方就有豪气,有美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有树木的地方就有生气,有美景的地方就有人气,有云雾的地方就有仙气。有时候,这雾从蔺河口经四坪到梨树垭,一直延伸到水围城和柳口,一字长蛇阵摆弄,由东而西横陈在县城脑后,像是谁献上的特号哈达。有人说这是宏一大仙吹了一口气,小城便笼罩在祥瑞之中。从方位上讲,笔架山(今易名南宫山)在县城的东面,雾从东方来,南宫山只今还保存有大仙的不腐真身,这就似在情理之中了。据光绪三十一年《砖坪厅志》记载:宏一仙,张姓,宏一其名。性孝谨,家贫,以佣工养母。母卒,始于笔架山结草庵,习练武术。人与言,亦惟以孝、悌、忠、信常道应之,非高谈元妙者。卒于道光末年。相传:仙将以肉躯飞升,为其弟子所误,坠岩下。岩高千仞,下皆乱石,仙坠其间,肌肤完好如故,土人即于山上建庙祀之。咸丰时,始迎祀城中。同治元年,郭逆(指川陕农民起义军首领郭刀刀)入城,偶刃其手,逆党遂皆卧病,逆惧,乃建醮去。自是颇著灵应,远近供奉者大至。这样看来,尽管写志者的立场不同,岚皋有仙气却是真的。
雨后的雾最美,蓝天澄碧,青山如洗,其色似母乳,其形像奶酪,一会儿扯成片,一会儿撕成绺,一会儿抱成团,舞动着,飞扬着,撒着欢儿在天地间张扬着个性,释放着激情。小城的雾很调皮,从水面上缓缓生成时,那应该叫烟岚,岚河像害羞的嫁娘,在薄薄地纱布后面美不胜收。等我们看清真面目时,那雾就像被谁牵系着,从县城上空徐徐掠过,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速度快得惊人,还没等你回过神来,就围在中梁子山的脖子上了。有时候,这雾前呼后拥从山后奔来,把堰溪、陈家两条沟塞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蔚为大观。太阳一出,雾顿时有了色彩,虹霓滚动,霞光万斛。也就在此时,我才明白什么叫虚怀若谷,豁达大度。有时候,这雾从太阳梁慢洇而下,将拢西坡时,横着弹一条粗细不匀的墨斗线,很像吴三大的手笔,一疙瘩连着一疙瘩,就想起有人送我条幅上的文字:艺术之妙在于能飞也,断之,续之,善蹈大方。
同样是雾,岚皋的清雅;同样是雾,岚皋的艺术。
(原载7月23日《南京日报》)
(作者单位:岚皋县人民政府;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