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纪卿

"湖南省长沙市人。 曾任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共组织并编发英、美、法、德、日、土耳其等国文学译稿30余种,约700万字,其中包括斯坦贝克、毛姆、简·奥斯汀、阿吉兹·涅辛、志贺直哉、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世界文学大师的名著,译文有楼适夷等我国老一辈翻译名家的作品。编发号称日本诗经的《万叶集》,填补了我国出版史上的一个空白。 现就职于海南出版社(病休)。曾编发《北大情事》/《走进快乐大本营》、《炯炯有神:我是怎样长大的》、《快乐如风:李湘写真》/《星空下的守望者》/《真情告白:胡兵写真》/《三十岁的汪涵:仅此而已》/《天下湘军》等书。   已出版的译著和著作主要如下:《迷宫之门》/《数学家的故事》/《克雷杜克夫人》,《青春故事》/《三少女侦探团》,《理智与情感》/《别了,可恶的人》/《死神悄悄来临》/《书信交际指南》/《芙蓉公馆的秘密》/《青铜魔人》/《民俗通书万年历》、《吉祥民历》/《万年通历》/《中国分省工商企业名录总览》、《香港人名录》/《出版概论》等。 2006年出版新作《血肉长城——血战十四年》/《我是湖南人》/《司马小龙与智幻侠训练营》。"

左宗棠与中国海军


左宗棠与中国海军

(摘自《清末有个左宗棠》) 

 

 

    1866年3月10日,左宗棠从潮州启程,取道诏安,返回福建,于3月30日抵达福州。

    左宗棠回到福州以后,左夫人周贻端率家人来到福州,与他团聚。夫妻父子相见,唏嘘不已,呜咽流泪。左宗棠自从1859年离家以后,时隔六年多,第一次与家人团聚。

    季高,没想到我们夫妻还能相见!这些年你除了打仗还是打仗,我真担心你会遭受不测!

    夫人说到哪里去了?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好...

Read more

左宗棠无缘进士及第


左宗棠无缘进士及第

 

 第一次落第,1833

 左宗棠首次来到北京,不是为了写《燕台杂感》。首要任务,是为博取一纸功名。事实上,那一组七律诗,是在出闱以后写就的。

 京城会试,人才荟萃,强手如林。左宗棠虽不怯场,却不能否认竞争之激烈。考官不能代表水平,就是最大的障碍。八股文孰优孰劣,都是考官说了算。想到他们任意生杀,委实令人惴惴不安。

 三场考试,写了三篇《四书》文,一首五言八韵诗,五篇《五经》文,外加五道《策问》文。所有诗文,一挥而就。主考官徐熙庵看中了,评语尽是好话,首警透,次、三妥畅,诗谐备气机清...

Read more

左宗棠李鸿章谁主中流


    刘松山的死,使左宗棠想起了曾国藩。

    寿卿本是涤公推荐给我的。如今他归葬家乡,还是请涤公写一篇文意俱佳的墓志铭吧。

    于是,左宗棠提笔给曾国藩写信。

    涤公,我对寿卿只有役使的交情,而没有赏识提拔的旧恩。我没有资格为他写墓志铭,只有涤公才能安慰忠魂。

    涤公啊,我们八年不通音信,世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你我君子之交,争执难免,都是为了国家大事,与私情厚薄无关。我这个人喜欢意气用事,也就难怪世人妄...

Read more

穷官左宗棠和富商胡雪岩


     左宗棠在攻打浙江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战略的那份奏疏中,呈递了一个附件,请调一批能人到他的帐下。在请调名单里,排在第一位的是胡光墉。

    胡光墉,江西候补道,急公慕义,勤干有为,现已行抵江西,可以委任他办理后勤事务。此人是浙江绅士,办理浙江的事务,熟悉情况,一呼百应。如果令他立即到楚军大营听候差遣,必然能起很大的作用。

    这个名单,是左宗棠多年搜集的人才信息,文武俱备。

    人才决定一切,一个强大阵营的确立,就是从这里开始。

 &...

Read more

左宗棠器重的污点官员


    1871年9月13日,左宗棠离开静宁,取道会宁,向西推进。

    又是一次新的进军。往西,再往西,一直打到最西边,直至收复新疆!

    可是,各省关协助西征的军饷,拖欠了一千二百万两。这个数字太庞大了!如果军饷再不到来,西征就可能半途而废。左宗棠从平凉启程时,就上疏催拨军饷。

每当想到军饷的艰难,左宗棠心里就对杨昌浚和胡雪岩涌出感激之情。他的部队全靠着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接济军饷,才能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

    东南各省真正为左宗棠尽心尽力筹措军饷的人,就...

Read more

美国军人眼中的左宗棠(1)


 

左宗棠:旧中国的军人和政治家(1)

W. L. 贝尔斯著,王纪卿译

(作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前言

    左宗棠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他出身贫寒,在逆境中自学成才,经历了许多磨难,人过中年才踏上仕途,靠着自己的才干,登上了满清帝国政府中汉人所能担任的最高职位。他未曾接受职业军人的教育和早期训练,但他成为他那一代中国人中首屈一指的军人。他不仅在他的祖国打造的所有最伟大的斗士中赢得了显著的地位,而且还成就了一个大政治家的伟业。他在遭到战争破坏的广袤土地上致力于安抚和重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nbs...

Read more

美国军人眼中的左宗棠(2)


第一章 19世纪的中华帝国

W. L. 贝尔斯著,王纪卿译

(作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1、盛衰两极

    19世纪初叶的中国,是一个伟大而繁荣的帝国。到了世纪末,中国进入了衰败的最后阶段。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叶从事撰述的中国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从本国的历史中总结出盛极必衰、否极泰来的规律。早在司马迁的时代,这就是一个反复了多次的过程。另一位中国名人欧阳修在西历11世纪从事著述,感叹人类大业的荣衰,往往被称为天意,实际上却是人为。19世纪的中国正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衰落的周期。这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一个王朝解体时总是如此。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王朝...

Read more

美国军人眼中的左宗棠(3)


左宗棠:旧中国的军人和政治家

W. L. 贝尔斯著,王纪卿译

(作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第一章 19世纪的中华帝国

 

2、帝国政府

 

   

    大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华帝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国家的首脑是皇帝,在理论上凌驾于政府各个部门之上。他是最高的法律制订者、法官和执行官,是一切荣誉和职位的源头,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教皇。作为“天子”,他由天赋皇权来实行统治,地面上无人可以与他匹敌。从他登基那一天起,人们再也不能称呼他的本名。他选择一个帝号用于标明他在位的年...

Read more

美国军人眼中的左宗棠(4)


第一章  19世纪的中华帝国

 

W. L. 贝尔斯著,王纪卿译

(作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3、踏上仕途必经的考试

    为了比较公允地评说一个中国政治家或军人的人生历程,不能不对考试制度做一定程度的研究,因为这种考试是进入中国官场的门径。这种教育体制恰当地展示了中国人在官场内的智慧形态。

    从最古老的时代起,中国人就崇拜学者。他们很早就认同一个原则:学者是最有资格从政的人材。通过许多代人对于政治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决定采用儒家学派阐释的政府理念,把它当作最合适的民族智慧...

Read more

美国军人眼中的左宗棠(5)


第一章  19世纪的中华帝国

W. L. 贝尔斯著,王纪卿译

(作者为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

 

4、奇异的财政金融体系

    中国最奇异的东西莫过于货币体系。如果说,西方人现在很难看懂它,那么在百年以前就会更是一头雾水。但是说句公道话,那些令外国人为财政事务抓狂的中国特色,对中国人却并非如此怪异,因为他们彻底习惯了这个体系。事实上,他们一点也不掩饰对这个体系的喜爱,在其中找到了猜谜所特有的那种吸引力。税务和政府经费开支的体制比货币更为奇特。中国人也完全适应了这种体制,也许能够理解它,但显然并不喜欢它。有一点可以肯定,在19世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