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蔡明

.

家装该怎么消费,你有概念么?


  年年的米兰国际家具展,行程都是紧凑的。这次北京博洛尼体验馆大秀上演,归心似箭,却只能在意大利被迫享受旅游。冰岛这个国家,以前从没觉得离自己这么近。这次倒好,到了本应该返航的时间,结果火山爆发堪比火焰山,所有航班取消,被结结实实困在地面动弹不得。德国总理部长能从核安全峰会飞到欧洲边上开着大巴奔回来,我没这个本事了,只能老老实实录视频,给北京千里传音回去,支持一下公司4月这场几年一遇的大秀。

 

最后那个下压动作,现场播放的时候,所有氢气球就都断线上天了,请宾客入门

 

我在屏幕上千里传音

大门打开

 

  这次活动,不仅对我,对博洛尼,对家...

Read more

生活方式是个什么玩意


  标题当然是借用。我看过袁鹏飞袁老师的《历史是个什么玩意》,深感如果我们那个年代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历史老师,会极大增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古人讲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所谓柔日,就是一个人心里有烦恼,事情复杂解决不了,阴柔之气在心中,最好就多读历史。读史启发人的气魄,勇气眼光就起来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现代人无史则无根的多了去了。

 

  袁老师的书名是被出版商做营销做成这样的,我要说生活方式,这题目却刚好。因为报纸天天说生活方式,企业也天天说,最后消费者自己跟着说,但还是少有人明确,生活方式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月入过万,住在苹果社区,座驾君威,西服ARM...

Read more

关于生活方式,中国没有传统


  1999年之前,中国绝大部分人在享受福利分房、单位分房。北京这边,筒子楼是一代人的记忆。没有卫生间,没有厨房的屋子,数百万人都曾住过。

 

  彼时的城市与乡村,半斤八两,彼此对“生活方式”这个词都是含混模糊的。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为人父母之后,住进楼房、居室、别墅,仍不知道怎样算是品味,算是修养。不单自己没有生活方式的概念,更无法向子女传授经验,何为可以享受的生活方式。

 

  欧洲经历了上百年的现代化住宅时期,有父母,有管家。会教自己的孩子,你该怎么布置,过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孩子没有接受这种习惯的流传,但他们又都有需要(父母辈也有需要,毕竟筒子楼升...

Read more

流行趋势:从设计看,知其然;从文化看,知其所以然


  从米兰回来后,总有媒体业界朋友问我,您聊一下2010年家居业趋势吧。现在应该做什么风格的设计了?极简?古典?部落文化?再具体呢?或者直接了当点,老蔡介绍一下现在做什么风格大家会喜欢能卖钱吧!

 

  什么样的设计风格要流行,能被当代人群喜爱,这不是工业设计的问题,是文化的问题。拿什么对比最合适呢,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分了几个阶段。首先是政治波普,这种法国出现的艺术形式在20世纪初的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都找到了知音——这两个国家的这两个阶段,有着惊人的政治和社会素材,有着对压抑的愤怒和反叛。尤其是中国,获得一定自由的艺术家们,不满以前高度禁锢整个中国的苏联社会主义现...

Read more

内衣穿给谁看?


  内衣算不算时装?潮人们说:当然。什么年代了,性文化节都堂而皇之走入展厅,内衣展示实在司空见惯。

  但这话要有限制:女性内衣如此,男性内衣可没享受这种待遇。理应是最开放的性文化节,在中国起初也没有男性内衣秀。女性内衣走上T台,落落大方,如外衣般展示其魅力;男性内衣在展现人体美方面,则远远逊色。从社会需求来分析,倒还是要反过来:男性审美被极大认可,女性审美则被关怀不足。

 

  当代社会,内衣当然算时装。所以它理应属于时尚前沿产业,以贩卖美好生活方式为核心竞争力。而优质美好的生活方式,及至欣赏的权利,不应该有性别歧视。女性可以妖娆,男性也该健美,享受内衣文化的精致生活。所...

Read more

品世博(1)·我们赔了,还是赚了?


  184天的世博,不像奥运爆发强时间短,而是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持续性参与,我们有充裕时间品鉴个中真味。这个系列,我拉了Star Group星际元会展集团执行董事、世博专家张昱,联名做世博观察员。我是跨界者,从文化、时尚、展示营销手法看世博;老张则是业内专家,他的企业就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会展公司之一,这次更是亲自参与世博诸多项目。

 

  我们俩交情随世博成长。00年德国汉诺威,05年日本爱知,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直到10年上海,已经一块儿看了四届世博。我们感觉,国人对世博会的认识,远不及奥运。体育比较单纯,了解、参与和融入度高,竞技体育又刺激,容易吸引人。世博会则是更直接...

Read more

品世博(2)·欧亚生活方式差异的背后是什么?


(此系列联名Star Group星际元会展 张昱共同发布)

 

  有次录节目,聊到中欧生活形态的差异,现场一位在瑞典待过,和瓦尔德内尔一起在北京开了酒吧。他说瑞典方面看到中国主管每天早上,集合员工早操训话喊口号,就感觉匪夷所思,说我们不能这样啊,又不是军队,怎么能不给别人空间和自由呢。每个人应该work for life 而不是 live to work啊。听瑞典朋友的,快乐式工作,于是偷懒、开小差、糊弄的都出现了。最后,还得每天早上出操喊口号。

 

  类似的例子,不能简单归于国民素质等,但确实能说明一个现象: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上,确实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