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实施有效影响——行为影响


 

 
一、积极的行为带来积极的结果
行为和结果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是,采取一种行为就将获得这种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在现实中,行为和结果之间还存在着另一种关系:因为对上一次的结果有了某种认识,于是就改变了这一次的行动。正所谓“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被蛇咬过的结果,决定了害怕井绳的行为。
要让自己的行动能够不断获得积极的结果,就需要积极的行为:一方面在得到结果前用积极的行为换取积极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得到结果后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前一次的结果,使下一次的行为更加积极。
在发明灯泡的过程中,爱迪生经历了10000多次的“失败”。当别人劝阻他停止试验,并说:“你已经失败了5000多次了!”时,爱迪生仍然坚持他的试验,并回答说:“我不是失败了5000多次,而是知道了5000 多种不能作为灯丝的材料。” 爱迪生积极的行为,表现在他没有让别人的主意干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他继续用5000多次的探索行为换取最终获得成功的结果。
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完成工作都需要积极的行动。所谓积极的行动,包括这样一些含义:
1.       采取具体的行动!没有行动,就更谈不上积极的行动,没有行动就不会有任何的工作成果,更没有谈论管理,谈论方法有效性的余地。
2.       主观愿意的行动。没有主观愿意,就一定缺乏创造力,操作者或者责任者如果对工作缺乏创造力,那么希望取得良好结果的愿望就将变成空想了。
3.       有准备的行动——没有准备的行动就意味着是盲目的行动,盲目的行动当然不属于积极的行动。
4.       行动及其行动的结果需要在比较的进程中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行动的方法得到充分的比较,才能够实现对方法有效性进行科学的总结,从而使其后的行动更容易富有成果。
任何企业的管理者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些道理:积极的行动,是获得积极结果的唯一途径;积极的行动,对实施者和周围的人都能够产生非常良好的影响;积极的行动,构成所有管理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积极的行动,是任何管理都需要实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积极的行动,需要所有管理者亲力亲为并努力推广;积极的行动,是所有企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二、示范和引导
在小学的常识课上听到过关于水的故事:水,以雨的形式落下,汇入江河,融入土壤,滋润着万物;伴随着蒸发,水化作云装点着天空;最后又以雨的形式落下……
积极的行为就像水的循环一样,在人群中传递:一个人用积极的行为换取积极的结果,与此同时他周围的人也将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的影响;周围人的积极行为反过来将激发这个人更加积极的行为。在这样的循环中,谁将成为“管理者”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另一个关于“头羊”的故事。在羊群中,所有的羊都将跟随头羊,有着如此重要地位的“头羊”是怎样产生的呢?好奇的人们做了这样一个试验:随机地选取几只羊,将它们关在一起,看看在它们当中,什么样的羊将成为“头羊”。通过观察人们发现,当主人给一些不曾给过的饲料时,羊群总会出现一阵“茫然”,此时有一只羊总能够率先尝尝;当出现新动物时,羊群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此时仍是那一只羊会最先尝试着接近;在暴风雨中,也同样是这只羊执着地向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
产生“头羊”的过程应该成为企业选拔和任命管理者的过程:让那些在积极行为的循环中,总能够表现出“头羊”特质的人成为管理者,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管理者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相对直接的,指管理者的行为本身,将被下属学习和模仿;另一方面是更深刻,也是更重要的,就是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度和环境,对积极的行为做出选择。具体地讲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不同工作要求下的行为规范
                    i.              在制定各类管理制度时,是不是方便被管理者的工作;
                ii.              在摸索“更有效工作方法”方面,是不是能够为被管理者提供更加直接和具体的帮助;
            iii.              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不是积累了企业成长所需要的经验;
2.     在管理制度上做出明确的规定
                    i.              在日常工作中,针对问题和方法,必须完成哪些具体的指导和示范;
                ii.              对于持续给出积极行为的员工给予哪些表彰和奖励;
            iii.              将哪些具体的要求与员工的收入挂钩;
3.     在环境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i.              提供哪些信息和书籍,帮助员工培养积极的行为;
                ii.              借助哪些培训,提高员工对于积极行为的认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必须首先是那些主动采取积极行为的人。现实中怎样促使更多的人愿意主动采取积极的行为呢?管理者个人的努力是一方面,制度方面的示范和引导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任何企业如果要帮助员工建立积极行动的习惯,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都需要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有一点必须特别强调:培养员工积极行动的习惯,必须从管理者开始,要让管理者首先具有积极行动的习惯和掌握实施积极影响的方法。最终还必须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创造出更有利的环境,通过调整制度的内容和形式,使影响具体深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毫无疑问,这些工作也将成为管理者的工作内容和主要责任。
 
三、       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有资料显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行为的80%以上并不通过大脑来支配。也就是说,左右我们行为的决定力量不是知识,而是习惯。哲人这样评述习惯:“具有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生。”
通过培养出“可以主宰人生”的好习惯,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培养积极行为的习惯,需要学习的过程。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越来越认识到,比“个体学习”更有效的学习是组织学习,也就是多个个体在一起的学习。企业的工作环境天然地构成了这样的学习平台。
如何持续提高工作方法有效性;怎样帮助员工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通过什么方式提高员工这样一种能力——不断改善思维质量的能力;依靠怎样的制度体系可以积累组织成长所需要的经验;……等等,既是企业中完成组织学习必须涉及的重要课题,也是“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所必需的。将学习的过程融入工作的过程,将学习的过程与选拔和任用管理者的过程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互动状态,不仅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需要的兑现的效果,更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所必需的手段。
同努力建立积极的语言习惯一样,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最关键的仍然是制度建设——使习惯于积极行动的员工获得利益,使不习惯或者是不努力习惯积极行动的员工遭受损失。在制度建设方面关键的工作是,寻找和树立典型——管理者自身的表率作用当然很重要,但更有说服力的是一部分员工的切实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