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9章 (5)刘放吾救出英军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戴安澜阻击日寇  刘放吾救援英军

             史迪威决策错误  戴安澜将军牺牲 (5)

 

             仁安羌战役:刘放吾率部救出英军

 

    日军第33师团自1941年11月进入缅甸后,立即投入与驻缅英国军队的作战。在日军的打击下,英军一触即溃。1942年3月8日,日军第33师团率先攻入仰光并占领了英国总督官邸。接着,第33师团一路北攻,直趋缅甸的仁安羌油田。

    4月12日,日军第33师团在缅甸向导带领下,采用隐蔽的穿插战术,神速地穿过英印军布下的三重防线,占领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宾河大桥,堵住了英缅大军的退路。4月17日凌晨,将英军步兵第三师及装甲第七旅7000余人团团包围在仁安羌。

    日军司令官饭田事先有令:“务必全歼英军第一师,他们是英国势力盘踞东南亚的象征,也是中国远征军脆弱的盟友。忘记或者原谅自己的敌人,往往会给皇军带来后患。”                    刘 放 吾

七千余名英军涌进城内,闭门死守。他们这次抵抗很坚决,因为他们知道,日军不爱留俘虏。

 

4月16日晚9时刚过,史迪威由南柏前线返抵漂背,他刚刚走进总部客厅,蓦地看见亚力山大在客厅里坐着等他回来,脸上顿时显出不高兴的神色。

史迪威生性刚直,疾恶如仇,最近他对英军背弃承诺,擅自放弃应据守的阵地,给中国军队不断地制造麻烦和困难,心中一直很窝火,对亚力山大也不满意。现在英缅1师被围,情况危急,从缅战的全局来看,又必须设法救援英军脱险。他随即叫王楚英去把罗卓英长官请来商议。最后决定把平满纳攻势作战的总预备队孙立人新38师抽出,前往救 援英缅1师,留114团守备曼德勒。王楚英驾驶着一辆中型吉普车和一部电台,于17日拂晓赶到皎勃东送交命令。

正巧,113团团长刘放吾上校率领该师已到皎勃东,正在埋锅烧饭。过了一会,英缅1军军长斯利姆中将乘车由归约来到皎勃东。

不多久,孙立人师长亲率112团也赶到皎勃东。孙立人仔细阅读完命令后,问斯利姆有什么指示。

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即率全师乘英军汽车驰赴宾河北岸,先消灭该地日军。已令13旅旅长柯第斯美准将率所部配合贵师作战,受您指挥。”斯利姆又说:“英缅1师多次向日军冲击,却未能突破敌之包围,至今已缺粮断水两日,那里有7000多名官兵处境极危,士气低落,恐难久撑,尚望孙将军体会英缅1师的危难境遇,立即向他们伸出求援之手,至为感谢!”

孙立人说:“日军眼下正在全力扑灭油田大火,抢救油田设施(4月15日上午,英军对油田储油及设备进行了爆破),他们目前无暇去进攻英缅1师,一定会对英缅1师采取围而不打,坐待英军投降的方略。所以,我请您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督促所部严防死守,坚持抵抗待援,万勿投降。一俟本师集结完毕,一定火速前去求援他们。”

斯利姆走后,孙立人立即召开作战会议,下达作战命令,112团乘英军汽车,到仁安羌东面对油田内的日军展开奇袭以策应宾河北岸我113团的进攻。由刘放吾率113团主力和师部及直属部队,随后跟进。

4月17日15时30分,刘放吾来到师指挥所,孙师长同刘团长商议后,决定于18日拂晓对敌人发动进攻。

18日晨5时,刘放吾一声令下,各部同时出动,枪炮声大作,向宾河北岸的日军猛烈开火,我步兵部队乘势冲入敌阵,睡眠中的日军仓皇应战,伤亡累累,少数幸存者泅水逃往宾河南岸。

正在这时,斯利姆乘装甲车再次来到肯耶,经打听得知孙师长、刘团长正在前线阵地指挥作战,便在向导引领下,穿过敌火力封锁地带,在一个小高地的密林中找到了孙师长和刘团长。他发现这里竟是最前线的连指挥所,很惊讶地说:“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们的师、团指挥官在作战中竟然是这样身先士卒,来到最前线指挥战斗,我的确是衷心地敬佩你们。”最后,斯利姆恳求“你们立即挥师过河,去拯救他们(英缅1师)脱离危险和苦海吧!”

斯利姆的话还没有说完,他的无线电话机忽然响起了斯考特(英缅1师师长)的声音,向斯利姆再次紧急呼救。孙立人见状,立即从斯利姆手中接过电话筒,用英语郑重地对斯考特说:“中国军队包括我自己在内,纵使战到最后一人,也要使你们在明日脱险归来。但请你们务必继续坚守下去,切莫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攻城,给老子攻城!”日军师团长山勒达可德在咆哮,他现在是戴罪立功,要用英军的鲜血来洗刷他在同古的耻辱。

    仁安羌的英军断粮了。他们的求援电报,雪片似地飞到曼德勒,飞到一筹莫展的史迪威手中。

    几部电话同时响了。史迪威把手伸向右边第一部电话机,这是陈纳德从重庆打来的。

    “你那些运输机有什么问题吗?”史迪威问。

    “日本人并没有发现我的飞机有问题。”陈纳德笑着回答。      孙 立 人

    “等着我的密电。”史迪威对陈纳德说。

    史迪威决定一边让部队轻装前进,一边用空投保持部队的战斗力,使之尽快赶到仁安羌,救出那批倒霉透了的宝贝英军。

受命增援仁安羌的,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此人身体微胖,又高又亮的额头上留着小分头。孙立人指挥的部队是中国远征军的骄傲,那是一支摩托化加骑兵的快速部队,专用于战场的紧急反应,武器全是美械装备。新38师长孙立人和副师长齐学启二人均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有“南方西点”之称的维吉尼亚军校。

孙立人1900年11月25日出生于安徽舒城。父亲是晚清举人,曾任山东登州知府,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任职。1923年孙立人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回国后,1932年初孙立人受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之邀,任财政部税务警察总团特科兵团团长。

抗战爆发后,在淞沪抗战中,孙立人因战功升为少将司令官。在一次战斗中,他率领敢死队抢占敌人的桥头堡时身负重伤(全身13处负伤),因失血过多奄奄一息,幸得一热血青年当场献血500CC,挽救了他的生命。

1942年春天,由第5军、第6军、第66军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共9个师相继入缅作战。孙立人的缉私总队大部编入新编第38师,孙立人任师长,奉命援缅。

    史迪威目不转睛地打量着孙立人:“孙师长,我迟迟舍不得动用你的部队,是想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你得替仁安羌解围,让皇家军队留点种去印度,否则咱们都不好交代。”

    孙立人诡谲地眨眨眼:“参谋长让孙某去哪,孙某就去哪,没二话说。不过想叫我边打边走,总该有个照应才行。”

    “这你尽管放心。”史迪威点点头说,“陈纳德将军的航空队,不仅要替你扫清通道,而且将连续向你提供给养。我保证你会满意的。”

    孙立人站了起来,把马刺碰得咔咔响:“蒙参谋长重托,孙某肝脑涂地,誓将英军救出仁安羌!”

    美国驻昆明、沾益、呈贡、楚雄和保山的飞机,都同时升空,在半天云里排成密密麻麻的队形。

    经过数十分钟的飞行,陈纳德航空队深入了缅甸腹地,在增援安仁羌的中国部队必经之处,开始做所谓的“清扫”工作。美国飞机按照座标,不分清红皂白,把重磅炸弹一齐往下扔,直炸得野兽乱跑,日军丧胆。

    沿着这条用炸弹开辟的通道,孙立人的部队陆军新38师113团在团长刘放吾的率领下自东向西驰援仁安羌。成群的战车后面奔跑着数百匹战马,卷起漫天的烟尘。这浩浩荡荡的精锐之师,在丛林中逶迤了好几华里。

    刘放吾将军生于1898年,湖南桂阳人,18岁时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军校第六期步兵科,21岁担任军校教导队学生队排长,24岁即参加“一二八”上海抗战,与日军首次交手。在以后的岁月里,刘放吾一直追随孙立人,并和他一起穿过缅北丛林,来到这片干燥闷热的曼德勒平原。现在他是113团的上校团长。

    1942年1月下旬,日军大举入侵缅甸,2月初攻陷仰光后便一路追打英军,打算尽速占领仁安羌附近的油田区,企图在5月下旬清除缅甸境内的英军,切断盟军援华的唯一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

    英军司令亚历山大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不战自退,在下令放弃仰光后,又准备退往印度。不料穷追不舍的日军在4月17日将英军36师及装甲旅死死围困在仁安羌以北地区。仁安羌位于缅甸南部、紧靠伊洛瓦底江边,是缅甸的石油城和工业中心,日军对之垂涎已久。

    情况万分危急!日军将英军与前哨部队的弹药、医药品及粮食等隔断,采取双向封锁,使英军无法接近水源。7000多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在烈日炙烤下干渴难熬,精疲力竭,再加之飞机大炮的轮番轰击,死伤惨重,处于束手待毙的绝境。英军第一军团长史莱姆将军向亚历山大将军求援道:“我们已三天没有水喝了,被困得万分危急。中国军队如不迅速到达,我们将不堪设想!”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接到亚历山大将军的请求后,当即命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速调一个团兵力前往救援,该师113团团长刘放吾被命担任此重任。

刘放吾曾先后参加了“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1932年11月,刘放吾从第五军转入财政部税警总团,从此他一生的命运和荣辱就与孙立人将军连在了一起。1937年9月,刘放吾参加防守苏州河温藻浜之战,他身先士卒,冒死夺回了友军失去的丁家桥阵地,在此役中光荣负伤。

    途中,113团首先遭到日军第33师团一部两面夹攻,于是他们就用战车去还击日军,强行通过。接着他们又遇上了日军第55师团的阻击,整天与之鏖战,摧毁了日军无数个机枪点。在通往仁安羌的道路上,尸体纵横,既有中国士兵,也有日军士兵,双方都来不及掩埋。这场厮杀如此惨烈,连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毛骨悚然。

    美国空军基地的电台,不断收到孙立人部队113团所发出的信号,并根据这些信号,不断提供补给。

    中国远征军113团已冒死逼近仁安羌,与日军攻城部队血战。

通往仁安羌的最后一公里,是一路肉博打开的。

1942年4月18日凌晨,刘放吾团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炮兵掩护下,对平墙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冀包围态势,发动攻击。很快,包围英军的日军,被113团包围了。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日军用飞机和巨炮对113团阵地施以轰炸,而113团则向北岸日军发动一轮猛似一轮的冲锋,同时用小股部队攻击日军两翼。

    中日双方的士兵在仁安羌城下殊死较量,互相用刺刀捅,用战刀、铁铲乱砍。硝烟和尘土在人群上空团团翻滚,迫击炮弹四面开花,漫天里横飞着人体的残骸,机关枪残忍地扫射着混战中的人群,汩汩的血水成了溪流,让人立脚不稳,倒在地上还抱成一团殴斗。

美国战斗机的俯冲和中国远征军的排炮,歼灭尽了顽抗的日军,上千匹战马撒着欢、喷着响鼻,踏进满是弹片的浮土,冲进了被围多日的仁安羌。战斗到下午4时,日军伤亡惨重,终于放弃阵地,狼狈逃窜。日军全部涉过滨河,退守南岸。

19日拂晓,113团奉命再次向日军发动了猛攻,战斗较之前日更激烈,直到傍晚6时,日军33师团被完全击溃,我军克复了全部仁安羌油田区域。英缅军一师官兵在我113团安全掩护下北撤。

    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刘放吾团长勇敢镇静,出奇制胜,经过了昼夜惨烈的激战,终于一团兵力击溃了日军一个师团的主力,写下了中国军队以寡胜众的纪录。仁安羌战役击溃了日军陆军中将樱井省三师团长指挥的33师团的两个联队和一个炮兵中队、一个辎重中队,毙敌1200余人,伤6000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中国远征军113团上千官兵也伤亡过半。战场上到处是一堆堆的尸体。

    饿得半死不活的英军士兵及美国记者、传教士们,从工事后面挣扎起来,见到前来解救的中国官兵,高兴得乱喊乱叫,泪流满面,他们有的把衣帽抛向天空,有的抱作一团,更多的人跑来拥抱、亲吻或高高举起中国官兵,狂欢场面热烈异常。他们像小孩子那样雀跃欢呼,庆幸自己的新生。他们情不自禁地竖起大姆指高呼:“中国万岁!”“中国万万岁!”

    中国士兵肃清城外的日军残余,身材高大的英国人,从矮小的中国士兵中间走向自由,走向友好的印度。他们的眼角挂着泪花,围着他们的救命恩人又是吻,又是抬着往上抛。

    虚弱不堪的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将军,在参谋人员的搀扶下,走近替他解围的刘放吾,同他紧紧拥抱。

捷报传到曼德勒,史迪威平静地笑了。

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以不足一团的兵力,击溃强敌,救出被困数日的英缅军第一师全部,计7000余人,另有其被俘的官兵500余名、被困的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 者等数人都安全脱险。此役毙伤敌中队长吉柳仲次以下官兵1200余人,我军也伤亡官兵500余名。

    仁安羌大捷为新38师师长孙立人赢得了国民政府及英、美三枚勋章,名扬中外,而真正率部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刘放吾团长却未被当时的报道提及,在以后的一些回忆录中又被张冠李戴,以致1963年在香港发生了“真假将军事件”。仁安羌大捷后,每年4月20日定为纪念日。直到50年后,1992年4月,正是仁安羌大捷50周年纪念,为此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专程在芝加哥约见了已定居在洛杉矶的刘放吾将军。

当93岁的刘放吾将军西装革履,手握拐杖,由次子刘伟民与次媳王国媚陪同下,来到大厅时,撒切尔夫人立即快步相迎,她弯腰握住老人的手,殷殷致意,她说:“我听过很多关于你的英雄故事,当年你不但救了7000多英国人的性命,同时也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我今天代表英国政府和人民,对你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佩,希望将来有时间,能坐下来听你详细述说当年怎样打赢仁安羌战役。”        撒切尔夫人会见刘放吾

刘放吾将军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然后他又说:“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战斗的友军,友军遭危难,救援也是应该的。”

    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刘将军说:“值此纪念胜利50周年的时刻,我们重申我们国家感谢您英敢地拯救500余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和几千英军,我颂扬您对您的人民、国家和世界的贡献。”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将军患肺癌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95岁。

 

仁安羌战役后,战区盟军统帅部决定:在曼德勒地区集中中国方面3个军,英国方面5个师,共计20万人的优势兵力与日军会战。然而,计划刚刚制定,吵闹就开始,美、英、中三方将领各执已见:美方主张将兵力部署在300公里长的公路沿线上;中方认为此部署犯兵力分散之大忌;英方则要远征军3个师西调,充当英军的后卫。在这吵闹中,日军56师团组成快速纵队,日行120公里,奔袭腊戍。腊戍是滇缅公路的中转站,囤积着大批待运中国的军火。腊戍又是十万中国远征军的归国之途,失了腊戍,便无退路。曼德勒会战随即变成了保腊戍,保退路之战。无奈日军大踏步向前,势如破竹。被迫西调去给英军作后卫的远征军主力急忙调头东进,已延误三天时间,日军已连过数关,于4月27日逼近腊戍。驻腊戍的远征军参谋团仓皇逃离。28日防守腊戍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逃到国境线的畹町。第66军也一溃千里逃入云南保山以内。远征军第5军及几个主力师兵陷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