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9章 (6)戴安澜以身殉职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九章 戴安澜阻击日寇  刘放吾救援英军

             史迪威决策错误  戴安澜将军牺牲 (6)

 

                     戴安澜以身殉职

    仁安羌的围解了,缅北的险境却未见缓解。坂田的部队近日来不知去向。

4月19日,戴安澜率200师主力来到漂背。杜聿明与戴安澜一道去见史迪威,重新提出调第5军赴东枝迎击敌56师团的问题。没想到史迪威没有正面回答杜聿明的问题,却说他

刚收到了英军亚力山大发来的急电,一股强大的日军已进到西北方向的克遥克柏当,大约有三千余人,请示火速派部队堵击。因情况紧急,他已请罗卓英命令200师600团即乘英军汽车,速赴皎勃东迎击日军。今请戴安澜师长即率该师主力前往皎勃东。

这怎么可能呢?孙立人的部队还在仁安羌,他们怎么会让日军窜到仁安羌以北的克遥克柏当呢?                             戴安澜

杜聿明听了史迪威的话,强压胸中的怒火,严肃地对史迪威说:“情况不对呀!我刚刚在长官部听见杨业孔参谋长说,他已接到从仁安羌油田内发来的密电,称:英17师正从纳貌向北撤退,处在远后的皎勃东怎么会出现日军,而且第5军骑兵团的摩托车排也报告说皎勃东无敌影……这种盲从外人的孟浪处置,实在欠妥,应立即予以纠正,并火速将第5军调往东枝应战,倘再迟疑必误战机。”

史迪威见杜聿明怒容满面,也火了:“难道中国军队只吃饭不打仗吗?”又说:“作为中国远征军最高指挥官这是我的权责,我这样处置是不容怀疑和指责的。你难道不听从命令?”

杜聿明一听此话更加生气:“你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军队不是任何人的雇佣军,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强先锋、中流砥柱,是美英两军的可靠盟军。中国远征军入缅后一直都在全力救助英军,而英军谎报敌情,耽误了本军东进迎击敌56师团的军机,则是必然应当受到谴责,绝对不该对之徇情枉义。”

史迪威气呼呼地还想反驳,杜聿明即厉声对戴安澜说:“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再调动200师的一兵一卒。你必须立即召回已去皎勃东的所有部队。”正在这时,史迪威的参谋长格鲁伯来请史迪威去接新德里打来的电话,才使得杜、史二人的这次公开冲突没有延续发展下去。

    晚上,史迪威的睡意全消,他披起衣来,驱车赶到城防司令部,与中国远征军司令罗卓英会商。罗卓英是一个平庸的军人,优点是老实可靠,不大插手史迪威的作战计划。

    “罗司令官,你看咱们应该听信哪边的情报呢?”史迪威问。

    “唔,我看两者的可能性都有。”罗卓英的嗓音很悦耳,但那是一个没有回答的回答。                 

    史迪威心想,让日军窜到那里就会遮断伊洛瓦底江,英军又会失去退往印度的通道。亚力山大接到伦敦和新德里先后发来的密电,要他尽力把缅甸的英军迅速而完整地撤到印度,让中国军队在缅甸同日军周旋。他已于17日凌晨私下向史迪威透露了这个密讯。

史迪威口述了电文,命戴安澜师火速开往克遥克柏当,截击日军。

杜聿明对史、罗命令200师孤军尾追敌后进行攻击的决定,很是不满,却也无可奈何。离开东枝前,他忽然觉得有万般无奈的惆怅涌上心头。他紧握着戴安澜的手,声音低沉地说:“战局剧变,前途艰险。你师孤悬敌后,将要面临重围,以兄之智勇,当能化险为夷,再创卓绩,我厚望焉!尚望谨慎将事、密切联络,再见!”杜聿明说罢便上车赶路。没想到,这竟成了他二人的最后诀别!

    两天以后,声东击西的日军主力却攻占了东南方向的棠吉。

    不仅如此,增援棠吉的中国远征军,还从俘虏的身上,新发现了日军第56师团的番号!该师团是日军专为丛林战训练出来的,它从仰光登陆后一直隐蔽待机,如今才突然出现。

    史迪威冷静地意识到,这次上了日军的当,中了调虎离山之计。他原本不打算派兵去克遥克柏当的,中途改变了主意,为的是让那些宝贝英军顺利退往印度。他考虑错了,肯定错了,他为自己的疏忽大意痛心疾首。

4月20日,日军第56师团,经毛奇、雷列姆突袭腊戍,击溃中国守军第55师,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这一战略要地,封闭了举足轨重的滇缅公路。中路日军包围了中国守军第九十六师,友邻的宝贝英军照例丢弃阵地逃命。

4月25日深夜在皎克西召开缅甸战场最后一次盟军首脑会议。罗卓英首先发言,他说:“缅甸战局骤变,东路情况十分危险,中路和西路也在逆转。腊戍已处于日军直接进攻的严重威胁之下,今日奉到蒋委员长的密电指出:‘对腊戍应有紧急处置,万一腊戍不守,则第5军、第66军应分别以密支那、八莫为后方。第6军以景东为后方。”他接着又说:

“我认为今晚的会议,首先要研究对腊戍的危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其次应研究决定缅甸的仗下一步怎样打?中英联军如何行动?”

亚力山大说:“缅甸战局已经恶化到了无法挽救的境地,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痛下决心,立即从缅甸作战略转移。为了最终打败日军,我决定立即从缅甸撤退。”

亚力山大的话音刚落,杜聿明说:“我认为中国远征军应把解除腊戍的危机作为最主要、最急迫的任务,研究可行的方略,这才是重中之重的关键问题。我建议,请英军接替新38师防务……”

但是,史迪威却表示无法接受杜聿明的建议方案。他决定:英军立即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第6军及正在向雷列姆推进的200师均向景东撤退……

    由于滇缅公路被封闭,军心大乱,杜聿明、甘丽初两军长都怕全军覆没,因而只许后退,不许前进。史迪威的命令再无人执行,派到下面去的美军联络官,也到处不受欢迎。

    陈纳德航空队的飞机所剩无几,已无力入缅支援。中国官兵已不再抬头了望,因为天上的飞机无疑全是日军的。

    在远征军司令部的会议上,无论史迪威怎样拍桌子,打巴掌,那些军、师长都装聋作哑,不去理他。

    远在重庆的蒋介石,这时公开插手指挥远征军,用无线电一辆一辆地调拨第五军的坦克,结果被日军分而歼之。

    史迪威出重赏,要求远征军收复棠吉,以求亡羊补牢。

    棠吉是被收复了,可是日军已越过腊戍,经八莫窥视中国境内的畹町,形成对中国远征军的大包围。

    这是史迪威一生中最难堪、最可怕的时刻。他向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如今却伤心绝望。

    5月3日上午,史迪威乘坐专列从曼德勒驶抵温藻车站。车站的值勤军官疾步登上列车,将一封急电呈送史迪威手中:

    温藻车站,限即交史迪威将军。

    中国边境要地畹町,倾已失陷,敌56师团此刻正进逼怒江,似拟封闭我军退路。情势险恶,亟盼示下。

                                    职杜聿明叩

    史迪威大惊失色,心中充满悲伤,麻木的手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这份密电,看着它化为灰烬。

    专列继续北上,史迪威到了卡萨,在那里会见了罗卓英,同他一道商讨组织撤退及善后事宜,命令所有部队撤出缅甸。

战局急转直下,中英联军自此解体,中国远征军处于分散混乱,各奔前程的状态。他们分成好几股,且战且退,一部退入印度,一部通过野人山辗转回到云南。戴安澜师长带领200师北上回云南。

5月8日,杜聿明带着军部和新22师行抵英多时,龙陵、八英、密支那均已陷敌手,第5军撤回滇西之路已断。这时,杜聿明在蒋介石授意下,准备率部回国。但是,史迪威为保 全军队以备将来的反攻,还是派人来请杜聿明率所部退向印度。同时,罗卓英也电令杜聿明率部渡亲敦江退入英帕尔待命。但杜聿明权衡利弊之后,不顾史、罗二人的一再敦促,仍遵从蒋介石的旨意率部回国。在回国中因迷路,部队在缅北原始森林中转了一个多月,近万官兵罹难,杜聿明自己也九生一死,最后还是在史迪威派来飞机的救助下,于8月初将余部3000余人撤至印度列多休整,随后带着愧对近万埋骨异域官兵的沉痛心情,奉召离印回国,就任昆明防守司令官兼第5集团军总司令之职,并再次秣兵厉马,准备反攻缅甸。

 

    戴安澜面对的形势极度凶险:穿过原始森林,渡过南渡河,越过曼腊公路和铁路。部队要经过五道封锁线。5月18日夜大雨滂沱,行至细保至抹谷公路西南侧森林,正准备越过公路时,突遭拥有装甲车的大批日军猛攻。戴安澜亲率599团向敌后迂回,想迅速将敌击溃。

    经过两天的激战,戴安澜率部突出重围,戴安澜师长走在最前面,周维汉参谋长走在第二,张少校走在第三,战士们跟在后面。近在咫尺的敌人发现了他们,戴师长腹部连中三枪,负了重伤。周参谋长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会日语,他和日本人喊话,对方以为是自己人,他们才得以突围出来。但全师伤亡过半。警卫员在突围中跑掉了医药包,而戴安澜的伤势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更加恶化。

    十几名战士轮流抬着戴师长,翻越缅甸的野人山往云南方向走。

    从5月18日到5月26日,戴安澜一直在担架上带伤指挥。也许是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戴安澜当众叫来200师步兵指挥官兼598团团长郑庭笈,留下最后的嘱托:“如果我殉国了,你一定要把部队带回祖国......”闻者无不潸然泪下。

戴安澜的部下在到达瑞丽江畔的茅邦村后停留了两天。他的部下找了点米为他熬了点粥,他刚喝了一口,看看左右的士兵都没有吃的,又把粥放下,让周围人喝。到了下午5点40分,戴安澜在人搀扶下面向北方凝视片刻,一代名将与世长辞,时年仅38岁。

5月28日,200师用木排竹筏渡过瑞丽江后,因天气炎热,遂决定于29日将戴安澜将军遗体就地火化,将其忠骸入殓老华侨捐赠的棺木中。200师官兵护卫灵柩,于6月2日乘敌不备越过南坎至八莫公路,17日进入腾冲县境,18日过怒江,25日到达漕涧,全师计有官兵4600余人。

 

    第二天早上,史迪威刚醒来,便得知罗卓英已弃军而逃。

    美国空军司令部担心史迪威的安全,派出专机,飞往已转移到瑞冒的美军参谋部,寻找和搭救史迪威。

    美军机长海恩斯上校心急火燎,到处打听史迪威在何处。他终于找到了史迪威。

    年近花甲的史迪威,头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宽边毡帽,坐在离日军不到二十英里的地方,纹丝不动。他拒绝了空军的救援。

    他没有对海恩斯机长作解释,只是说他不愿乘飞机撤离缅甸。他惟一的想法是与中国远征军一道离开,这是他作为司令官不可推御的职责。

    C47型运输机飞回印度时,只载走了史迪威的参谋人员。将军本人没有上飞机,他率领着中国远征军从陆路撤离到印度,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旅程。

 

 

                  毛泽东诗悼戴安澜

 

    1942年3月初,中国远征军开始初次入缅作战,曾在古北口、台儿庄、昆仑关等立下赫赫战功的抗日英雄戴安澜将军身先士卒,从云南板桥镇挥师南下,在缅北谱写了他短暂人生中一阕最壮丽的乐章:他所领导和指挥的远征军200师摩托化骑兵团先在皮尤河前哨战中重创日军,而后又由他直按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东瓜(又译同古)保卫战”,此役第200师与日寇浴血奋战十二天,歼敌二千余名,成功地掩护了盟军撤退,只是因敌众我寡和战略需要,才被迫中止了此战。

  此后,由于最高决策者的失误以及英军畏敌惧战,平满纳会战和曼德勒会战均告失败,远征军一时间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虽然在戴安澜将军指挥下,第200师曾克复了战略要地棠吉,但时隔一日,又不得不弃城而退,戴师长在辗转归国途中,不幸遭日寇伏击,壮烈牺牲,年仅三十八岁。

  戴将军以身殉国,血染沙场,马革裹尸还的消息传入国内,举国一片哀痛。

    1942年12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他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于1942年10月20日签署命令,向他颁授懋绩勋章一枚,使他成为反法西斯斗争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3年4月1日,戴安澜追悼大会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举行,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赠送了挽品。中共领袖毛泽东感而成诗《悼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皮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戴安澜将军灵柩运回国后,在广西全州厝葬,后因日寇进占广西,1944年移葬于贵阳花溪河畔的葫芦坡。

    (方军著的《最后一批人》文中说,1942年戴安澜将军被抬回祖国后,安葬在昆明的圆通山,还修建了塔和墓碑。戴安澜墓在唐继尧墓右边20米处,“文革”期间被拆了。)

    1947年迁葬于安徽芜湖。

    墓地择定芜湖著名风景区赭山公园,这年5月3日举行灵柩引发典礼,国民党政府国防部特派司令长官杜聿明、装甲兵总司令徐庭瑶和整编第88师师长马师恭等专程前往芜湖参加引发典礼。杜聿明主祭,徐庭瑶、马师恭及许多地方军政官员陪祭。灵柩四周,摆放着花圈和其他挽品,灵前置放着戴安澜将军的遗像和血衣。公祭完毕,参加公祭的各界群众列队前往墓地,整个送葬队伍长达3里,沿途街头巷尾,万人争看,个个均寄以无限悲痛。灵柩抬到墓地的时候,又行葬礼,赭山上下,坟墓四周,人山人海,均于哀乐声中挥泪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向烈士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纪念证书》。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亦曾多次拨款修葺烈士墓。“文革”期间,墓石被砸。1978年邓小平指示整修戴安澜烈士墓,烈士墓被整修一新。墓地位于小赭山南麓半山坡,约100平方米。墓穴为圆形混凝土结构,直径约五米。墓碑上“戴安澜将军之墓”六个大字为已故民革中央主席王昆仑所题。

    左侧的碑上刻写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彭德怀、邓颖超题赠的挽诗、挽词和挽联;右侧石碑上简要介绍了戴安澜烈士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