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地集团
陈长春
当有一天,你评价一个建筑的时候,不再仅仅说“居住在它里面是如何的舒适和宽敞”,而是说“它的空间设计是如何带来流动的光影而这光线是怎样的柔和”……,当我们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的“味道”而不仅仅是建造的“技术”,当我们不仅仅要求居住而且开始渴望体验光线和空间的变化--从那时候起,建筑就有了内涵,有了它的艺术元素,并有了用这些艺术元素来表达它所谓的“气质”和“理想”的企图。
在我们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中,电影电视是三维艺术,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和画面本身的不断运动来把握整个事件--仿佛是三点定位,任意一方的缺失并不直接影响我们对整个过程的体验;音乐是二维艺术,我们通过“听”和音乐本身的变化来品味它带来的忧伤或激荡;或许在这之中最难把握的是绘画和雕塑--仅仅通过视觉来判断一个艺术品,并企图对它们的美学价值做出评价--静止不动的艺术所传达的美是虚幻和不确定的,我们必须借助思考来理解,这就不可避免的把我们每个人所认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带到艺术中去,所以它们传达给不同人的 美 实际上是不同的。
--而对建筑的艺术表达和体验则要复杂得多,因为建筑不仅仅作为城市的雕塑,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居所--它的艺术涵义不仅仅是单纯的“美”,还担负着 居住 和 生活 的功能--尤其是住宅和居住社区。
在我们体验一个建筑群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像接触一个正朝我们走过来人,首先进入视线的是它的外貌:整个建筑群的设计风格--中式?欧式?美式?如果这个建筑群是一个居住物业的话,那么它的整个居住氛围--亲切?冷漠?还是无动于衷?它的居住环境是生动幽雅还是枯燥混乱?--这是一个最初的整体印象,它往往决定这个居住区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打动你。
当你走近以后,对整体的把握开始具体,你能看到建筑的“脸”和它的“表情”,那些企图表现它们“内心”的建筑符号:墙体的装饰、屋面的颜色、沿阶铺设的砖石--这个过程基本上是主动的,那些建筑符号或现代或古典,或生动活泼或庄重大方,这些细节隐隐的传达着建筑本身的意图,并影响着你对居住品质的品味。
然后你试着跟它“交谈”--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一个人全部的内心世界,但通过语言你能了解到更多。社区的语言是它所传达给你的信息:水景花园、活动广场、庭院里树荫下的长椅……,你能感觉到它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一些居住理念或是一些建筑理想,通过这些,你能更深刻的理解设计师通过建筑和环境所要表达给我们的思想。
如果说语言是对方主动给你的信息的话,对他行为的体察则是主动的,他在一举一动中流露出来的往往是他真实的表达--语言一经流出便失去它的完整内涵,但行为却真实的把你暴露给对方。对社区的行为体验是一个 互动 的过程--你对居住环境舒适度的体味、生活其中所感受到的社区氛围、包括行走在社区内部时,摇曳的树影投落下来点点斑影带给你的愉悦……这一切都是建筑本身的形式或设计师的语言无法尽述的,但却影响你对一个居住社区品质的体会--对居住区 建筑行为 的判断往往是最真实的。
毫无疑问,在对一个人外貌、表情、语言和行为的观察体验中,我们已经悄悄的对他内在的气质有了自己的评价--或亲切可人、或严峻冷酷、或优雅温和、或刚柔并济……。实际上通过对一个人气质的判断,我们已经在暗暗给他的个人品质打分了--吸引我们继续与之交往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有亲和力而独具个人气质魅力的人。
--就像一个城市,居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也能感觉到它的“气质”:深圳跟着金钱跑,连城市的风格都是明快的;上海追逐时尚,整个城市透着“泊来”的洋味;北京的琉璃瓦大屋顶则始终透着皇家的威严……你最后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居住下来,然后寻找自己所喜欢的住所:有自己喜欢的邻居,自己家门前的小花园,消遣闲暇时光的咖啡厅,富有情调的衣饰店,有春天清晨淡黄淡绿的清新,夏日午后浓郁的翠色,有秋天的黄昏树影晃动的斑驳,也有冬日雪后欢畅的嬉戏……
或许大多数人都向往居住在这样的社区里:英国式的小庭院、法国小镇街区的宜人尺度、北欧草坪和水天一色共融,现代建筑的色彩始终让人心情明快,社区各种设施齐备健全,周围的邻居彬彬有礼而和睦可亲……。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与自己气质相符合的生活环境,就像选择朋友一样,是他的某些语言,他身上某种健康的活力,他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气质吸引了你,让你觉得他跟自己有某些共同的东西或是某些自己所向往的特质--每一个人,只有当他感觉到居住的社区有跟自己的格调相吻合的 气质 时,生活其中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快乐。因为你无论任何时候,都能从中感受到你所喜欢的那种轻松自由,无论任何时候,它都渗透着令人愉快的居住气息,让你有真正的“my home , my town!”的感觉。
陈长春:居住的“气质”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