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怎样的汇率机制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外汇储备金额逐年递增,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于是“中国输出通货膨胀”的言论在西方国家甚为流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人民币需不需要升值,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汇率机制呢?笔者试做分析:
 
首先,人民币升值与否关键在于对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利弊统筹分析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决不贬值,给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复苏提供了宝贵的机遇,而中国通过扩大内需也顽强地维持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了中国对于汇率问题的态度是谨慎和负责任的,人民币升值能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利弊需要统筹分析:第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是由于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取得的,这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第二,由于中国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活力促使产业资本的转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第三,中国即使提高了汇率,也只能缓解相关贸易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差额,而不会改变别国经济发展的实质。第四,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趋势是坚定的,但要等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其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必须符合本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
利率制度和汇率制度是一国基本的金融制度,利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利率对于汇率产生重要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完善过程中,由于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仍不完备,依靠市场来解决汇率问题的现实可能性较小,因为这种制度安排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稳定性,金融体系稳定性要求汇率制度相对均衡配套,以避免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节奏,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必须符合这一国家发展的客观要求,不宜过分超前。
 
再次,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将对欠发达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在贸易和资本转移日益国际化的进程中,自由汇率制度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双重的,利、弊参半,发展中国家从国际交往中得到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期的尴尬处境,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比较好的佐证,与此相对应,中国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过多的利用汇率制度调控,给国际社会留下稳定的新形象,实现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经济反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保持本国汇率的基本稳定是中国带给世界的宝贵经验,必将对欠发达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人民币是不是应该改变现状,适度调整,这种调整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应该明确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需要适度调整。人民币汇率采用“盯住美元”的政策,保证了中、美贸易的稳定发展,但最近由于美国“强势美元”政策的变化,在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对中国的国际收支贸易打破,自然希望人民币能够与美元脱钩,以适应经济变化,从中国金融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实力强大也需要人民币不能单纯的依据美元定价,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需要调整,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机制应该反映这种变化,从“盯住美元向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方向转变”,同时需要结合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优点实施“蛇形汇率”(美国货币专家密尔顿*弗里德曼认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都是比较好的汇率机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给与国际上重要的货币相应的权数,得出一揽子货币的加权平均数,再规定相应的浮动比率,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价格通道中运行,如果汇率达到上限或下限,政府金融当局则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使汇率回到正常水平,在此范围内则由市场决定汇率的波动。

2003年的中国经济在战胜SARS影响后,国民生产总值虽然取得了8%以上的增长,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失衡问题依旧突出,如城、乡发展失衡,地域发展失衡的矛盾,如果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超出我国经济必需保有量,国民创造的财富将会被别国享有,国民的利益很难保证,按照马歇尔*兰纳条件,我国可以找出进口价格弹性和出口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的商品适度调整关税等相关进出口政策,扩大进口商品的范围,一方面,使国民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更好的国际商品,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实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相对统一协调,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调整外汇储备来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长远来说,人民币汇率总体走势会是一个稳中有升的过程,因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必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商品和国际资本进入我国,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国际化趋势明显,人民币强势地位导致汇率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会有逐步攀升的迹象。
金融当局应“改堵为疏、变静为动”,顺应这一潮流,把握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正确导向,在汇率制度安排上采用“蛇形汇率”机制,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