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能过于乐观
姚家祥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经济界提出的我国新一轮消费高峰就要来临,国内消费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浪潮的看法是过于乐观,是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急躁情绪的表现。我们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指望靠居民消费的高增长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
【关 键 词】新一轮消费高峰 人均GDP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居民储蓄 人口因素
【作者简介】姚家祥(1957.10.~)男,中共石首市委党校纪委书记,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编著书7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近年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农民就业形势与空间分析》(2003.01.28.《发展导报》)、《论扩张消费》(2003年第4期《生产力研究》)、《论按劳分配理论的嬗变与传承》(2004年第6期《国际学术论坛》)、《企业应正确把握消费发展趋势》(2004.09.14.《消费日报》)、《有关当前消费中三个经济关系问题的求解》(2004.10.25.《消费日报》)等。
邮政编码:434400 电话:13507255638 Email :[email protected]
当前,经济界很多人士认为,2003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即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比2003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消费增长迅猛;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是2002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居民储蓄意愿减弱,消费正在转旺;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新一轮消费高峰就要来临,国内消费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浪潮。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过于乐观,表现出经济界对消费高峰来临、消费升级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的急躁情绪。
第一, 我国2003年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家底更厚实,但同时也有许多社会问题会接踵而来。
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将可能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如美国、 韩国。 但也有引导消费不成功、经济发展不顺畅的国家存在,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在人均GDP相继超过1000美元这段时期,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却出现了种种问题。
我国同样也面临着这两种可能:既有可能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也有许多社会问题会接踵而来。在这个阶段,如果就业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腐败问题加剧,就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如果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就会加剧 城乡之间、地域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差别,阻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的失调;如果社会管理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能普遍惠及广大群众,人们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就会滋长不满,并导致事故频发、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诸多社会问题。所以,目前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有关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避免扩大消费掉入所谓的“拉美陷阱”。
第二,我国居民消费从名义增长来看保持了2003年下半年以来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但实际情况并不象统计数字显示的那样令人乐观。
我国消费品零售额从数字上看,名义增长创近年新高。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月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特别是9-10月的增幅超过14%。居民消费保持了2003年下半年以来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下,消费需求继续处于平稳上行的通道。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象统计数字显示的那样令人振奋。
一是今年消费增速提高,主要是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受SARS影响。2003年非典期间消费基数较低,今年同比增速必然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是受价格上涨影响。扣除物价和基数因素等不可比因素后,今年消费品零售额呈现比2003年略有加快的增长态势,而居民消费需求持续上升的势头没有改变,增长幅度比预期还要小一些。扣除上述两个因素,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与2003年同期大体相当。
二是我国消费率持续偏低,奢谈消费高峰来临和消费升级都过于牵强。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最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而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这几年,消费对新增GDP的贡献份额连续大幅下降,从2000年的73%、2001年的48%、2002年的40%,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7%。在此期间,经济的较高增长率主要靠投资带动。 如果投资率不断攀升而消费率持续走低,这将意味着投资效率越来越低,经济运行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效投资。
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后果。消费率低,与投资率形不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使企业库存积压,被迫降价竞争,价格水平处于低位,直接影响就业和企业经济效益;使银行呆坏账增多,导致经济失衡和长期通货紧缩;消费率不断走低有可能导致经济大起大落。
我国消费率偏低,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单一的突破点难以奏效,目前多数商品供过于求也说明了这一点。当前,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和政策配套来推进,但这又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因此,短期内奢谈消费高峰来临、消费大幅拉动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都过于牵强。
第三,居民储蓄意愿减弱,但不证明人们消费意愿增强和消费转旺。
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增长幅度已经连续7个月回落。今年前7个月,居民储蓄存款(含外币)增加10387亿元,比2003年同期减少13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093亿元,同比增长14.2%,比2003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目前,储蓄存款的增长幅度是2002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是,当前储蓄存款增速下降并不是由于消费正在转旺造成的。判断这个问题,可以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考察。今年1-9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平均上涨了13%,这个数据里面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内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随物价水平上涨而上升;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消费数量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意愿是否增强,我们主要是以后者为判断标准。扣除1-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平均水平3.8%,社会消费品总量实际同比增长了8.8%。这个数据要低于2000-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升的平均速度,况且在那个时期物价总水平是持续下跌的态势。所以,总体居民的消费倾向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储蓄存款增速下跌代表人们消费意愿增强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幅度降低,主要是由于居民储蓄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于实际利率走低甚至出现负值,居民开始调整理财思路,选择那些更利于保值增值的投资品种,如去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或购买住房等固定资产。今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国债出现热销,提前还清个人住房贷款的情况大量涌现。股票市场、国债发行、基金增发、保险扩大等金融投资渠道分流了相当一部分居民储蓄资存款。
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幅度降低也只是暂时的,储蓄存款刚性不会出现久的逆转 。因为居民储蓄存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防风险储蓄,不能转化为有风险性的金融资产(如购买股票)和即期消费;居民储蓄除了具有安全性外,还具有投资价值,也是居民的一项理财手段;居民储蓄相当程度上表现为积累性储蓄,这种性质的储蓄对存款实际利率变化不够敏感;经过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消费高速增长,我国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已渐趋饱和,目前绝大部分商品属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对于不需要的产品,居民不会因为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就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所以,只要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幅度不大,就很难动摇工薪阶层的储蓄习惯,不会造成居民储蓄存款的大规模转移。
第四,现在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有很大的转变,但居民消费不会因此有超常的增长。
尽管具备有城镇化、居民消费水平逐步升级等各种有利消费的条件,但人们的消费行为一般不容易产生大的波动。目前各项改革尚未到位,居民收入预期不高,而支出预期却比较高,绝大多数居民还不敢大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不会产生大的消费行动。随着居民收入档次的拉开,贫富差别明显,不可能再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那种“排浪式”的消费。只有在收入突然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或者遇到大的天灾人祸等引起的消费心理变化或消费环境变化等比较重大的外部冲击情况下,才容易产生大的消费波动。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居民消费不会超常增长。
尽管现在我国居民传统的消费观念已经有很大的转变,但儒家思想在老百姓中还是根深蒂固。儒家思想里提倡人们节俭,约束自我欲望的观念,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比较节俭的习惯,形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低储蓄、高消费社会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社会发展模式。应该说,以前商品短缺时期那种清教徒式的消费方式已经不适合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在今天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促进经济的增长需要更多地消费商品。因此,学会消费必须走出误区,摒弃陈旧的消费观念。然而,近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改变消费观念不同于扩大投资,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奏效。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人口因素对消费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15‰左右,可导致居民消费扩大1.5%左右。2003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6‰,仅可使居民消费扩大0.6%左右,仅为上世纪80年代影响力的40%左右。 由于近年人口的变化,我国新增人口对总体消费量的影响也已经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而大幅度降低。这种降低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出现逆转,因而这将对消费增长的影响是长久的。
综上所述,我们对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能盲目乐观,不能指望靠居民消费的高增长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为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国家要有配套的措施,要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保护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给居民以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收入预期,从而实现消费向好的方面转化,保持居民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陈学慧\13年我国消费观念的变迁 \经济日报 \2002年10月28日 \
冯中越\引导消费莫掉入“拉美陷阱”\ 经济参考报 \2004年08月13日\
方 烨\新一轮消费高峰有望来临\市场报\ 2004年08月31日 \
赵修春\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上海改革\ 2004年第7期\
严先溥\国内消费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浪潮\上海证券报\2004年09月02日 \
《中国改革报》2004.12.13.以《慎言我国新一轮消费高峰就要来临》为题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