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结束的时候,我的小学还没读完,所以小时候的我就无缘得读《论语》了。事实上那时候的“批林批孔”正在全国上下搞得如火如荼,如果有人读《论语》,恐怕会惹祸上身,给别人以“四旧”而批之的口实。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仍然未能一读《论语》。去年,因公去了新加坡,在地铁里几乎每一个站台都可以见到明亮显眼的《论语》语录,给人印象极深。我当然早就知道新加坡是儒家治国,也就是《论语》治国,但没有想到该国宣传《论语》的攻势具有如此广泛和深入的力度。想到俗话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想到朱熹说:“读其他书不如读《论语》最要,盖其中无所不有。”换句话说,《论语》是一部人生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想到孔子不靠金钱,不靠强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而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心甘情愿追随他,原因何在?回国便有了细读《论语》、探究其奥妙的心思。
捧读《论语》,没想到原以为可能是板着面孔“讲道理”的书却是如此的平易、亲切和随意,几乎一词一句都富于日常人生的人情味道;同时,儒学内在的和谐和外在的进取精神也令人深长思之。
“子厄于陈蔡,而弦歌未绝。”——真率而洒脱。
“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何其磅礴大气。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歉卑、宽容来自于真诚的自省。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也,辑让而升,下而饮。所争也君子。”——何等的坦荡磊落。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其执着,何其进取。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真实真诚跃然纸上,丝毫没有一代圣贤大哲无所不知而令人高山仰止的孤傲样子。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说这句话的人,不仅和普通常人一样会犯错误,而且错误还很磊落地置于人人可见的地方。
在《论语》中,孔子很诚实地告诉我们:他好名、也求富、食不厌精、嗜酒,如果有人肯高薪聘用他,他一定会欢欢喜喜地去应聘。谈到最理想的人生,在他看来,不是功名,不是权位,不是辉煌的事业,而是与自己喜欢的几个学生,在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一起去河边吹吹风,唱唱歌,手拉手地踏着月光回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当孔子被学生误解自己喜欢冶艳的女人南子时,老夫子也会急得跳脚,对天发誓说:“如果是那样,让天劈了我!”
《论语》中除了有许多这些生动、趣味隽永的短小叙事,更有许多机锋频出的对话,令人读来兴味盎然。
当然,如果仅仅把《论语》当作文学书来消闲阅读,就有些本末倒置了。譬如孔子说最好的政治原则是“允执其中”、“政者正也”。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正、正义,表明政治不是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服务的工具。譬如他讲的“无为而治”,又差不多等于近代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最佳政府、最小统治”,即政府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这些都是《论语》非常具有现代意义、常读常新的思想。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些人办公室的墙上或桌上挂放着写有“忍”字的座佑铭,这对于主人而言,忍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强迫,情绪的压抑,如此久而久之,心理难免会变异,人自然就会成为喜怒不露于色,心里所思所想与其言行相左这样一种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的双重人格(其实,也终于会有忍无可忍的一天)。但孔子倡导“恕道”,“以责人之心虑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一个“恕”字与一个“忍”字,也许表面的情形并无二致,但内心的境界则有了霄壤之别,所产生的社会结果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恕是平等、宽容、自觉自愿,而忍是权宜之计、是欲擒故纵的谋略。
《论语》的思想高度是“仁”。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痛痒相关的一体感觉。现代世界有变得越来越技术化的趋势,技术及其带来的社会迅速变化,也导致了人的关系的疏离、破碎、荒漠化。如果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坚持读一点《论语》,可以说就是重温通往生命之旅起点上的美与真。
“学而不厌,悔人不倦。”正是追求大道的孔子,把生命的源泉传给了别人。弟子从他身上吸取的是厚道和仁爱,反省自躬,至大至刚的进取精神。智能而不自满。温柔敦厚而不软弱,宽容而不乡愿。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许就是儒家学说、孔子思想流传至今,而且远播海外的原因吧。
儒家学说何以流传——读《论语》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