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商务办公环境定位之是与非


关于中关村商务办公环境特别是中关村西区的定位,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随着这两年中关村地区特别是西区甲级写字楼的大量推出,由于竞争烈度的加剧,一些项目的市场销售不甚乐观,这更吸引了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在今年的北京市“两会”上,关于中关村提案的数量引人瞩目;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中,有关中关村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在媒体报道中涉及到中关村的更是数不胜数。 “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中关村一直是创新的地区,创新是中关村的灵魂。目前很多工作都是在探索中,中关村这许多年的发展历程都是在探索中度过的。”海淀区副区长于军在最近召开的一个关于中关村商务环境的研讨会上表示。 “中关村”这一国内外都非常知名的地区,有着很好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一直被政府所重视。在2003年年初,《中关村科技园区五年上台阶行动纲要》获得市政府正式批准。在《纲要》中,中关村科技园区明确提出将“五年上台阶”的目标锁定在“到2005年底技工贸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还提出在未来三年内,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搭建国际招商和对外投资促进平台,再吸引5到10家世界500强公司入驻园区等等目标。 目前已经过去一年多,实际情况似乎并不让人乐观。“在建设过程当中,今年确实是很关键的一年,明年整个园区上台阶,有很多努力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于军说。而许多市场人士认为,这同时需要政府等有关部门发展思路的统一和清晰,同时也要加强资源整合的能力。 ■ 供给和需求出现断层? 在《中关村商务硬环境的发展现状解析》中提到的数据显示,2003到2004年是中关村地区写字楼集中放量的时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将一直会持续到2006年,并且目前中关村写字楼的租价指数已经创近4年来的新低,同时售价指数也呈持续下跌的态势。可见,中关村地区写字楼的招商状况并不理想。事实也证明,如何将该地区的写字楼销售市场改观,是该地区各方面关注的重点。 而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高科技公司找不到合适的楼盘,有的甚至暂时到其它地区租楼。如北京住力电通公司总经理王蕴华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去年公司做了一个大规划,需要扩大办公面积,由于在中关村找不到合适的物业,虽然对中关村有很深的感情,最后还是选择了亦庄。不过她强调,只要中关村有合适的楼盘,公司还会选择搬回来。 当然,这些现象也许只是暂时的。负责开发西区的重点项目中关村金融中心的北京科技园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诸一军曾多次表示,西区目前的定位暂时来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长远来看是符合发展需求的。一些专家也分析认为,虽然目前中关村写字楼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但放眼于2010年,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是相对合理的,并且目前的开发也使中关村占了一个先机。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许多人士不约而同地提到“定位”问题。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科瑞集团副总裁田志强认为,只有中关村地区定位准确了,发展起来才不会产生混乱局面。 ■ 中关村的定位,谁来主导? 中关村地区写字楼到底该满足哪一类型公司的需求?在近日召开的一个小型研讨会上就出现了三种声音,一是中小规模的软件公司,二是已经成熟的大型科技企业,三是跨国大公司。中关村的定位与发展似乎面临着“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局面。中关村管委会的专职委员赵慕兰对此有着深刻的看法。 “出现这么多的声音,我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中关村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市场化的、从市场起步的地区,它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赵慕兰说。她分析,中关村是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而在市场经济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分散决策,每个人或机构有自己的信息渠道和需求,进而做出决策。 赵慕兰认为,目前政府在园区能做的是规划等事情,而今天那么多甲级写字楼又投入使用,实际上主要是各业主在起作用。每个项目的资金来源不同,他们对需求都有一个判断,然后再各自做各自的决策,房地产开发、企业入驻等都是一系列市场化行为。 “这实际就引申出谁给中关村定位的问题。是政府吗?其实不是。” 赵慕兰强调说。 赵慕兰认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最大的特点是先有企业,先有电子一条街后有科技园,始终是企业走在前边。而政府需看清楚企业发展的趋势,能够在这样一个发展趋势上,同方向使力气。 于军则认为,对于谁是主体的问题,现在由于是一个过渡阶段,目前还说不清楚,有的时候政府多出出头,有一些时候还得靠企业发挥作用。但他强调,不管怎么样,今天则到了需要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其中有政府的力量也有企业的力量来整体提升中关村地区综合形象和实力的时候了,也需要一起共同策划,整体做强“中关村”这个品牌。“政府需要配合或者是协调,或者是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组织企业家们一起为中关村的写字楼做广告,我觉得到这个时候了。”于军说。 ■ 如何定位? 于军认为,中关村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科技上,对于产业来说,创新则是灵魂。但是不同阶段创新形式和创新特点都不尽相同,掌握创新创业资源的主体也不同,需要有不同条件。“只要是对创新创业有利的各种要素都应该往这儿聚集。自己成长起来的企业需要提高它的生存空间,吸纳外面的企业也应该是创新的一个基础条件。”于军说,“吸纳大企业来也是需要的,与我们园区其它企业创新主体合作配合,共同提升我们这个园区的核心创新能力、创造能力。” 在这方面,一直在此成长的企业也有自己的想法。田志强认为,中关村的定位应该充分利用科技和教育这些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鼓励创新和创业,鼓励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而中关村硬环境的定位就应该适应这方面的需要。王蕴华说,清晰合适的定位将给在此成长和发展的企业提供一个长期的保障,并且“中关村”在世界上都非常知名,一定要用好这个优势。 赵慕兰指出,对中关村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浮躁,政府应该正确对待。她认为,目前政府仍然是按照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趋势在寻找它的作用点,现在政府非常注重不逆企业的发展趋势而动。于军强调,目前中关村还有很多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因此,他希望各界要对中关村的发展有耐心,并且也要有信心。 许多市场人士也是这么认为。北京锋华兴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应红一直比较关注中关村,他分析说,中关村的发展目前虽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仍然有许多潜在的资源优势等待挖掘和整合。如果能够达到政府等各方面原先预期的目标,引进国际大型企业入驻,这对中关村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件大好事。(文/王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