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古人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我的书架上总有一些买来了总是不怎么读的书。但这些书中却有两本买了十余年,至今还崭新如初,没有怎么翻过的书,一本是1988年购的L·罗博特·哈恩著的《戴尼提》,一本好象是1993年买得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这两本书我曾几次欲翻读之,但是几次望而却步,最终束之高阁。说起来有意思,当时买此书时,可是看了有关的新书介绍,这书是怎样怎样的好的书,忙不迭地几次去书店,必想拥有而后快。买来以后,其内容遑论我赞成与否,单纯其晦涩的文字对于我来说就如天书一般。请担待我的愚鲁,以及鄙人实在没有没有办法也或者没有静下心来去读这些每个字都需要认真读懂的书(《戴尼提》扉页要求)。
持有,而非实用,或许就是当时购买此书的主要原因。因为我的心态是,既然别人说好的东西,那么我也一定要持有它。书架上如果没有它们就是不完整的,而不管其对自己是否有价值,以及是否读得懂。另外,自我感觉持有还能给自己带来些须愉悦,甚或就是虚荣心的满足,而其实用性自然就不去考虑了。
持有与收藏不同,收藏除了爱好以外,还有增殖的“实用”特点,而持有除了满足自己的所谓尊严、收入与安慰之外,唯一的一点可以“实用”的地方,或许就是回忆与憧憬。这种行为不过是一种虚荣的追求,属于人类普遍的弱点。
记得前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倒台以后,人们发现他的夫人伊梅尔达在总统府里有3000多双鞋子、尚未穿过的2000件舞会礼服、500副胸罩以及无数的世界知名香水等奢侈用品。马科斯采取敲诈商人、贪污公款、盗窃国库等等一切手段,得到了这些她一辈子都用不完的东西的原因,除了不敢使用以外,也就是我们说的怕“露富”以外,也只能用满足持有的愉悦来解释。我们经常看到国内一些贪官污吏,事发后翻出多少茅台、人头马]、金条等等,甚至还有的贪官夫妇不敢吃不敢穿,只敢半夜把那成捆成捆的钱翻出来数来数去。钱与物的持有,在他们手里仅仅成了一种心理的畸形满足。
其实,持有是一个“中性词”,除了这些“负面”的故事外,对于人们“持有”心理的开发,在商业上早就有了成熟的应用,譬如人们对于品牌的追求就是如此。如我们在商店里见到很多服装,其质地和样式都很好,但仅仅因为没有“牌子”,那么它的价格就要几倍甚至十几倍地低于那些著名品牌。因为这个社会的商家总在灌输着一个理念,品牌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所以商家总是在拼命地“创造品牌”。而说实在的,品牌与非品牌,如果在同质情况下,其实用性应该是一样的。“持有”与“实用”的对比,对商家来说到底怎么用的问题,就是一种差异化营销的问题。
如果从更深层的社会意义上看,“持有”是现代社会因为温饱满足之后,对于文化与精神的需求而导致的消费重心的转移,是人们自己制造了各种符号,并又由人们去购买他们。对于品牌的追求,对于别人有我也有的“持有”,都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下,要么用来缓解紧张的压力,要么用来彰显自己高人一头。这鲜明折射出现代社会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紧张,以及自己与自己的紧张。
因此,对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对林林总总的各类“持有”与“实用”的不同追求,如果想透了,对于个人来说,事情就会变得坦然,对于商家来说,可能有了更多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