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之仪式与艺术比较研究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为基本假设,西方戏剧的发生与酒神祭祀仪式有关;中国戏剧界近些年对中国民间宗教仪式性戏剧的研究表明,中国戏剧同样和祭祀仪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古希腊酒神神话与中国“傩”的字源学证明,酒神祭祀仪式与傩仪有着内在同一性,酒神祭祀仪式与傩仪的同一性为中西戏剧的发生提供了同一的仪式前提。如果以表演作为戏剧的本质特征,仪式与戏剧这两个概念出现了交叉甚至重叠。只有从情感的差异上才能看出仪式与戏剧的不同,这就是仪式的集体性情感与艺术的个体性情感。因此,仪式与戏剧的关系本质在于仪式与艺术的关系。
    仪式与艺术都是以客观形式表达主观情感,仪式是以概括性、整体性符号表达集体性情感,而艺术是以具体性、个别性符号表达个体性情感。艺术发生于仪式。对于戏剧的发生学研究来说,作为艺术的戏剧发生于作为仪式的戏剧。以表达个体性情感的艺术审美伦理内涵为戏剧艺术发生的标志,中西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的起点是宋元戏剧与古希腊戏剧。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转换体现为仪式“魔力”转变为艺术“魅力”、仪式“净化”转变为艺术“教化”,前者侧重客观形式,后者侧重主观情感。促使仪式向艺术转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巨变导致的集体性不安全感使知识阶层与民众阶层具有同样的“补偿需要”,当社会恢复稳定,集体性“补偿需要”不再存在,戏剧就成为表达个体“移情需要”的形式,从而完成了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  
    由于社会稳定后中国知识阶层从与民众阶层的互动转向与统治阶层的互动,作为艺术的中国戏剧具有功能上的仪式性。中国戏剧在完成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后并没有确立起独立的艺术形制,而是延续了“礼乐”传统,从而使得中国戏剧成为“戏曲”。由于中国戏曲在功能上的仪式化,西方戏剧彻底完成了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作为艺术的中西戏剧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