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纪行(组文)


  2002年12月寒冷的冬季来临了,天空总是阴沉沉的,我从山东的老家出发,直飞大西南。其后又辗转来到陕西和山西。本系列小文于2002年12月17日首发网络。

  1、从天府之国到高原春城
   
  经过长达19个小时的穿山越岭,我们终于从天府之国成都来到了高原春城昆明,在成都临行前朋友一再要求我们还是坐飞机吧,并且一再说明成昆铁路上有几处危险路段,曾经一年的雨季塌方把一段铁路埋了好长时间,文革嘛,哪里重视什么科学依据,以至于现在部分路段不得不改道。但是由于我对“成昆铁路“充满向往,这可能由于以前的灌输有极大关系,于是我毅然决定坐火车去体验当年的父辈们用血肉修筑的共和国的标志工程。

  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我亲身领略了古人的咏唱。当您的火车在群山之中穿行时,窗外是一条条湍急的河流,以及漫山遍野葱郁的山林,偶尔有一两只大雁翱翔在蜿蜒而行的火车的上空。忽尔火车呼啸着钻进一条的长长的隧洞,忽尔火车紧贴着陡峭的山腰,就这样火车一路不知疲倦地从盆地进入海拔一千八百九十四公尺的高原,天空也从阴郁的下午进入黑夜。

  一直认为昆明会比较冷,但是等到第二天早上进入昆明火车站时,却真正体验到了“春城”的滋味。在深秋的季节,从沿海来的我竟然没有必要添加衣服,这是我这样轻装的旅人平添一份得意。出了站门,转过两个弯,就是“红塔集团”的办公大厦,我就下榻在附近的一座宾馆里。

  2、云南石林与彝族少女导游

  朋友来了,问我累不累,我答道头有些晕,可能感冒了吧,朋友笑了笑说道,是不是有些高原反映?经朋友提醒,我才意识到这一点。

  春城昆明人口并不多,约三百五十余万。但由于其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却使其成为饮誉四海的旅游胜地。闻名全球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对美国的读者进行过一次调查,提出“美国旅游者最喜欢到中国的哪些风景名胜区观光旅游”这样一个问题。结果发现美国旅游者来中国,首先希望游览的是北京的长城、故宫和西安的兵马俑;其次就是昆明的石林和桂林的漓江风光。

  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本人只决定去两个地方,石林和世博园,而一直魂钱梦绕的漓江山水只能留到下次了。

  石林,位于路南彝族自治区,距昆明一百公里。但是一个小时的路却让我领略了昆明的道路的拥挤,多亏朋友驾车的技术还不错,在一辆辆的大货车中间见逢插针,大约走过一般的路程就进入石林境内,路边的红土地上,不时出现一片片奇形怪状的石头,问朋友是不是到了,朋友故作神秘,早着呢,这些石头根本没法和石林比,看来朋友有意掉足我的胃口,走到一座山前,朋友指着山上问我,您看到什么,我挣大眼睛但什么也没有看到。朋友这才笑一笑,得意地告诉我,看那就是法国人修得国内独一无二的窄轨铁路,直接通往越南的。我这才看到一条掩映在丛林中的小铁轨。

  终于到了石林。朋友执意要为我们聘个导游,坐在公园门口长椅上的一位彝族姑娘和我们打起招呼,她就是我们的导游。

  随着导游,我们进入了公园内,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

  远在明代,石林即已成名,并见诸文献记载。石林最早自30年代的一位县长开始开发的,以后的云南王龙云也来过此地,并且还留下墨迹,可惜我已忘记内容和地点。解放后的195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南时来到了彝族同胞的故乡,来到石林,在周恩来的关怀下石林开始了大规模的修整,从此这一上天的恩赐才真正成为彝族同胞的聚宝盆。

  石林面积广达三万多公顷,包括大石林、小石林,外石林、地下石林、狮子池、狮子山、莲花池、剑峰池、长湖、大叠水瀑布等旅游区。石林形成于第四纪初,是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形。这里有石灰岩形成的石峰、石柱、石芽、石钟乳、石笋、溶蚀洼地、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进入石林游览区,放眼望去,但见群峰壁立,千嶂叠翠,奇峰危石,千姿百态,一支支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拔地而起,直刺青天,远望犹如一片莽莽森林,蔚为壮观。

  这里处处是奇峰异石,怪山名泉,香烟上盒的石林景点,我亲临她的脚下,有的山石还被当地撒尼人民赋予美好的民间传说。如闻名的“阿诗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有一块巨石就象一位彝族姑娘在等着其心爱的“阿黑”。

  在我们游过一圈后,来到一个湖边,这就是2001年正大综艺的外景点,那一期恰恰我看过,现在亲临其境,背水面石,一派美丽而热闹的彝族青年男女的歌舞场面好象又映现在我的眼前。

  不到两个小时,我已和导游姑娘混熟了,还学了几句彝族话,现在只记得“扭胳膊(音)”可能是谢谢的意思,因为我一路总和导游说呢。

  看到彝族同胞的服装比较烦琐,就问她是不是每天穿衣很费力,导游笑一笑说,习惯了其实很简单的。接着她给我介绍了一下本民族的历史,彝族分黑彝、白彝、撒尼、阿细等分支,而黑彝在过去是彝族中的贵族,区分他们主要是服饰上的不同,如黑彝多用黑色。突然我看到她的帽顶的两个角,就问这有什么讲究,导游告诉我这是区分未婚和已婚彝族妇女的标志,两个角为未婚,一个为有未婚夫,没有的话就说明结婚了,然后导游告诉我如果哪个“阿黑”(男青年)看上一个女孩,就去摘下她的一个角,听着听着我装作顺手要摘的样子,导游小姐脸一红,轻轻地说,女孩帽子上的这两只角可不是随便可以乱摘的,听到这里我急忙缩手了。不过至今我还时不时想起那位彝族同胞导游。

  回来的路上,临近昆明时我们又一次经受了塞车的煎熬,一次竟然塞了不下十里路,看来昆明的路确实和旅游名城不相配奥。

  3、需要文化积淀的世博园
   
  从脑海里翻腾对于“世博园”的第一印象,确实2000年一位朋友送给我的一盆“跳舞草”,当时他介绍这是昆明世博会上展出的一个最新品种。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因为世博会召开时,本人还在国外,即使听说也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因为世博会而修建的世博园就呈现在我的眼前了,进得园来是一条长长的花园大道,虽然昨天去了石林感觉有些疲劳,但是当一派宽广的建筑、花卉、旗帜组成的群体呈现在我的眼前时,疲劳自然一扫而光。在我的印象里,云南应该属于江南的建筑风格的,小巧别致应该是其主流,但是现在面对园前宽阔的广场,我的印象改变了,在南方边陲的各族人民以其独特的审美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豪华的气氛,八十元的门票勾起我更加浓厚的兴趣,看来我肯定不虚此行了。

  世界园艺博览园,位于昆明东北郊的金殿风景名胜区旁,距昆明市区约6公里。经国际博览局(BIE)和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并正式注册为A1类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中国政府于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地举办。为此而兴建的世博园,占地面积约218公顷,建有5个室内展馆、6个专题园和由34个国内室外展园、3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室外展园以及9个企业室外展园组成的室外展区。并建有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

  世博园同周围的自然环境之山、水、林有机地融为一体,源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园内集中展示了中国各省区市和国际著名的园林园艺精品,各类园林园艺布局紧扣‘人与自然’的主题,依山就势,移步设景,亭、台楼、榭相映成趣,岸、堤、岛、桥聚散有致、园内共栽种植物2511种300多万株(丛),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植物33种,二类保护植物79种,珍稀观赏植物81种。植被覆盖率达76.7%,其中有120公顷灌木丛茂密的缓坡,水面占10%~15%。博览园主要有5个展馆、6个专题展园、34个国内展园和33个国际展园组成。

  花园大道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艘花船,在花团簇簇中迎风而立,大道上和两侧都极其精致地装点着各种花卉图案。远处几艘游动的花车来了,一招手,工作人员就停下车,你可以随便靠在花车边上照着像留着影。

  因为山东人的原因,当我走到山东展区时就攀登着石级进入展区,园名为“泉石园”,面积1029平方米。方案取山东泉城济南名泉“趵突泉”园林风格,以泉石、咏泉诗文和楹联、石刻艺术等为建园构思,建筑形式采用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卷棚歇山式(李清照纪念堂)。造泉池、溪亭,立泉碑、峰石或散置自然山石,选配植物油松 、竹类、银杏、五角枫、垂柳、草坪等,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但是看过展区后,我实际的感受与其描述有着不同,首先展区刻意人为的因素太浓厚了,以至于缺少一种神韵,或者说缺少一种文化内核吧。

  沿着小道北行路过一片竹林,因为昨夜微雨使得竹林散发着一股清香味,顺势在一个水车旁坐下,面对竹林遐想了好久好久……

  世博园单纯从造型上看确实美仑美央,独特的气候使其四季都呈现着当初设计建造者的梦想,但是我总感觉缺少一些历史的沉淀的东西,以至于越来越走马观花地敷衍了。回来的路上看到国际展区,几十个国家的代表景致集于一体,但是可能由于地方狭小使设计者没有充分表现的原因吧,总感觉很多国家的代表性的东西在这里并没有尽现。

  在国际展区有一个服务亭,一个中国姑娘和一个印度族青年在招呼着客人,看到此异国青年的熟练劲,我突然冒起了“与国际接规”的想法,并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世博园需要时间的考验和文化的积淀,希望多年以后,我再次光临世博园时,她不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世博园,而是充满了文化积韵和传奇青苔的历史之园。
 
  4、塞车断了我的“羊肉泡馍”美食梦
   
  古都西安是我多年来一直希望一睹的城市。

  咸阳机场下了飞机后,因为时间紧迫,紧接着就坐上了去西安的大巴,想去探询阿房宫的打算,又留给未来了。出了机场贴着咸阳城边往北而行,路的两边是一个个的建筑工地,和工地的脚手架上巨大的标语,使我嗅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浓浓味道。随着大巴的颠簸以及服务小姐有些罗嗦的话语,我的眼睛极力远眺,突然,一个个大土堆在远处的小山坡上凸现了,我极想知道那会不会就是古代的帝王安息的地方呢?或许在脑海里有了先入为主的念头,这时我看到任何事情都要加上许多历史的联想,一种强烈的神秘感笼罩着我的心头。

  到得城来,朋友接着我们后彼此寒暄,寒暄过后就办业务,业务过后,朋友要安排去兵马俑所在地看一看,一问路程太远,而我回程下午一点半的车票早已预定,也只得放弃了。好在看兵马俑的图片看得实在太多了,所以即使不看也没有什么遗憾。

  最后朋友说,趁现在有点时间,我们去吃“羊肉泡馍”吧!哈,好,爱好美食的我一听就爽快答应。

  绕过古城墙后,我们的车子就变成了蜗牛,因为朋友坚持要带我们到西安最标准的一家羊肉泡馍店,所以我们就加入了塞车队伍中。西安的街道是标准的古代经纬路,但是古代人可能想到只要马车跑得开就可以吧,哪里想到他们的后代把这么多汽车也填进来。经过朋友介绍才知道西安的塞车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了。就这样进也进不了,退也退不出,一条街道我们竟然走了近一个小时。

  好容易到得十字路口,拐过弯,走不多远有塞住了,看看时间不早,朋友抱歉地说道,前面钟楼的左边就是我们要去的店了,看了看路程,我眼巴巴遥望着远处的钟楼,恨恨咽下一口口水,就在路边随便填饱了肚皮。
 
  5、昆虫鸡脖吓倒法国人
   
  十月的天气,正是旅游的最佳季节,西安的大街小巷,你是经常看到外国人的,前几年,在西安有许多并不高档的小旅馆里,经常住一些外国人,曾经听过了解内幕的人士说,这些多半是文物贩子。如果是真,看来上个世纪初廉价买了敦煌价值连城财宝的后裔们又来找我们的当代“王道士”了。

  下午1:30是西安直达济南的特快火车,也巧了,我们正好与一对年轻的法国旅游夫妇共用一个软卧包厢。

  打过“Hello!招呼后,随着这对法国人有些紧张的心情放松,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我与这对已忘记他们名字的法国人攀谈上了。

  他们的孩子六个月了,已来中国十多天,准备在中国一个月,回国后他们就准备双双另觅工作了。

  首先,我与他们谈起美食来。我问中餐吃得习惯吗,两人都兴奋地点头称许,水饺、面条、各种炒菜都很好吃。说着,我感觉他们的口水也要流出来似的。不过男的接着摇摇头,中国菜好吃是好吃,但是有一些则不喜欢,譬如中国人喜欢吃的昆虫,他们就不敢吃,那个女的甚至有些遗憾地说,他们在西安要了盘炒鸡肉,上来一看,鸡脖子、鸡爪、鸡内脏里面全都有,吓得他们只闻香味,不敢动箸。看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中国不只是涉外饭店,其他饭店也要注意研究外国的饮食习惯的。

  随后,我热情地教这位有些孩子气又有些腼腆的法国人下中国象棋直至夜深。
 
  6、故人已去说大寨
   
  在二十一世纪到来之际,我来到了六、七年代中国人参观旅游的第一选择地山西昔阳大寨。

  “大寨真干净!”,这是我走阳泉过昔阳,颠簸陆离来到了父辈们向往的“学大寨、赶昔阳”的大寨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和我来时一路所看到的因为小煤窑的开采而掉落的满路都是黑黑的煤炭沫的公路不一样的是,一条直通虎头山的沥青路面雅静整洁,直通大寨。而大寨就坐落在著名的虎头山北面的一个漫坡上,越往前走,一个如今看起来象一个深藏的皇家园林,或者一个象文人墨客向往的世外桃源渐渐展现出来。

  一进大寨,寨门上两个红色的大字“大寨”欢迎八方客人的到来。过了寨门,路的西面是一个大寨的招待所和一个商场,外表看来并不豪华,还有些许过去人民公社时期一般乡镇招待所外表的样子,路的东面是一个二层(或许三层,已忘记)的办公楼,这就是面前有着一个广场的大寨的“首都”了,如今的郭凤莲、过去的“铁娘子”,正在带领受过了一场场大红大悲上下跌宕的政治磨难的大寨走向未来。

  当一次次大寨人不能左右的政治运动过后,郭凤莲终于得以重建大寨的集体经济,这时大势已去,乡镇企业已经遍地开花,任何产品都供大于求,留给大寨的空间不多了。大寨办了几个厂,现在都进入困境,媒体曾报道过的毛纺厂已经停产,衬衫厂还有,今年全国各地山西省打击小煤窑很凶,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许开,但是大寨的留下来了,据说是上面有特别的照顾在里面,写到这里我的心里一阵凄楚,据说前一段时间郭凤莲到处找合资,不知道怎么样了,我想会有商家看好“大寨”的牌子的。

  如今我的帖子放在阿里这一商家群雄聚集的地方,从心里希望毛主席他老人家心目中的典型,老实巴交中国农民的代表陈永贵的故乡,人民的公仆周恩来几次到过的农村深山沟---大寨,能够借往日的辉煌,再做一次让全国人民吃惊的事情。因为往日是靠力气、勤劳换来的风光,而今还要靠智慧和外力的才可以。说不定独具慧眼的商家会看上这一点,无论怎么说|“大寨”是一个品牌,其价值几何,或许永远算不透。

  “首都”前的广场,如今已变成一个旺盛的旅游纪念品市场,当地的村民利用其先天的优势,没有过多言语却熟练地售卖着他们自己制作或者生产的当地的手工虎头娃、当地的木梳子等工艺品,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政治纪念品,如十大元帅的小屏风了、毛泽东各个时期的像章了、石膏的主席像了等等,睹物思人,让人还是联想起那火红的狂热的六七十年代。

  在这个四周都是满山黄土的小镇的广场上,是人头济济天南海北的旅人,对于他们,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可能更多的不是来看什么风景,而是在偿还一个宿愿,一定要到这个一直留在自己童年记忆里的“朝圣”之地看一看、走一走、喝口大寨的水、吃口大寨的饭。在作家映泉书中的提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时,到大寨去,已是国内旅游的第一选择。人数最多的一年是1967年,共有370多万人,高峰期一天高达数万人。那时修通大寨虎头山的路上人流汹涌,万头攒动,接待站从早到晚有人吃饭。这个在六七十年代与井冈山、韶山、延安齐名的地方,如今又开始了枯木逢春的另一个生命时期,而这一切确是那个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当上国家领导人大字不识几个的陈永贵所创下的。

  沿着广场往南是一条通往山坡的路,里面是大寨的村落所在,另一条比较宽敞的路沿向右方,路口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大寨展览馆”几个字的指示牌。

  沿右边斜坡方向往里走,来到一个朝西的高门大院。门口买票后,正要进一个展览馆也就是过去大寨招待所的宽敞大院,一个中年妇女的热情的问候让我不由自主地扭过头去,经过攀谈,她自我介绍说她是大寨“铁扁担”的儿媳妇,言语里充满无限的自豪,“铁扁担”是曾经是大寨时期的一个著名劳模,至今他的儿媳妇还以他为自豪。

  只是如今的她,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连大寨的著名人物、中国一代农民的榜样的家人也摄裹进来了,我充满了崇敬的心情买了几双“铁扁担”的老夫人亲手做的手工拖鞋,回来留作纪念。

  “大寨展览馆”是一个L型的院落,青砖砌墙,显得整齐肃穆,只是房屋失修的样子,显示着她的荣耀已经过去了。院落四周全部都是一个个的房间,门口的标牌分别显示着,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几次来大寨住过的地方。

  站在这个大院的中央,我能想象得到,当年,就是在这个院落里大寨人是如何以无比的自豪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取经的人士,我更能想象得到,在去昔阳、去大寨的路上整日可以看到跋山涉水操着各地口音的一队队参观者。而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日的参观者已多半由小车和大巴代步了,参观的目的更多地是猎奇和休闲而不是学习和取经了。

  在正对大门朝西的一个房间就是江青的卧室,房间简单布置着一张床和一对沙发,里面有江青六十年代穿着军装、骑着大马的照片。由于房屋渗漏,放大的照片已发黄斑斑。

  出了展览馆向西拐一个弯就是陈永贵的故居,故居是标准的山西民居的样子(好象是窑洞),院落里是“叉爬犁子扬场锨”,一应农具具全,当年的陈书记可能就是用这些农具在狼窝掌、虎头山展现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的。

  在中国无论政治上是是非非,但是老百姓拧成一股绳为生存而斗争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些“铁扁担”、“铁娘子”的身上流传着中国的低层老百姓不屈服的血液,一旦有着喷发的机会,它的能量可是巨大的。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陈永贵故居附近的一个院落,这是一个家庭式的饭馆,在两间房子里分别按了两张餐桌,但是都被客人占住,于是我们就在其院落里搭了一张餐桌做下来。山西泡菜、肉炒南瓜、还有几个小菜,说实在的,其那个戴着眼镜的青年男主人炒菜的水平确实一般,但是我们还是有说有笑地吃完了,或许就是为了吃一下大寨饭、喝一口大寨水。

  虎头山在大寨的南面,这是大寨的象征,曾经有人说周恩来还为大寨当解说员了,说得额是几次周恩来陪外宾到大寨都亲自介绍大寨和虎头山的情况。陈永贵是一个在历史上极其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代农民的象征,同时又犯过极其严重的错误,但是大寨人却把他当成一个精神化身了,或许除了感情的一面外,利用其知名度搞搞经济也是大寨人的一个目的。要不在虎头山上矗立着陈永贵的半身塑像,他的骨灰也埋在虎头山上呢?真是故人已去,几多感慨啊。

  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在虎头山公园里只是到了陈永贵的塑像前看了看,就下山来了,沿着下山的路,我尽情地眺望了一番在山沟中的大寨全景。

  故人已去斯,谁解此中味,愿大寨在商海里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