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在廷


浦在廷

鸦片战争后33年,云南宣威一位颇有名气的教书先生生下了第个四儿子。小儿子天资聪明,小小年纪已会作诗文。教书先生认为他的前程不可限量,但万万没想到小儿子长到十四岁,竟提出要去马帮入伙。教书先生听了如五雷轰顶。小儿子几次逃离家门,几次被抓回。最后老子拗不过儿子,只好任其自然。

百多年前的云南,长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马帮穿密林,跨大江,足迹遍布半个云南,出入于东南亚各国。小儿子胆识过人,几次发现强盗,都靠他而化险为夷。待他长成壮汉,就坐上了帮主的“交椅”。这位帮主就是浦在廷。

到此为止,不过是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不时演绎的弃文从武、俊杰豪侠故事。但这次造化给浦帮主安排了另外的使命。

20世纪初的一天,浦在廷在昆明第一次尝到牛肉罐头。“开洋荤”触发了这个年轻人的灵感,他看到罐头与家乡盛产的火腿间的不解之缘。宣统元年(1908),浦在廷组建“宣和火腿股份有限公司”。浦帮主毕竟不是草莽出身,他在申请书中指出:

“宣威地瘠民贫,穷于生计,惟有火腿一宗,为天然之特产,亦固有之利源。”

“窃维富民之策争竞以商,而商之集合必以公司为归宿。值此外潮日浸,若不及联团体,力求改良,未有不劣败者。”

“徒以旧制不加讲求,形式笨重,色味良莠,无一准的;加以商贩零星,受行店之垄勒,成本过重,腌法苟简,以致销路日阻,利益亦渐衰微,良可叹也。”

他看到了在“外潮日浸”的新形势下,竞争性的商业是“富民之策”,是克服“地瘠民贫,穷于生计”的出路;看到了商业需要“联团体”聚合起来,“而商之集合必以公司为归宿”;看到了以标准化克服“色味良莠,无一准的”的必要性;看到了建立营销网络以突破“行店之垄勒”的必要性。

“宣和公司”,收购鲜腿腌制加工宣威火腿或从市场购进优质宣威火腿,从事火腿贸易事业。同时派人入粤学习并尝试摸索了土法加工火腿罐头获得成功。1918年,浦在廷又派专人到日本、上海学习制造罐头技术,从美国购进机械设备开发生产罐头,日产300罐,年产10万罐。并于国内的北京、上海、汉口、沙市、香港等大码头和缅甸、越南、新加坡等国广设销售网点。1923年,在广东举办的全国地方名特产品赛会上,来自西部的火腿罐头获优质奖章,孙中山先生为此亲笔题词“饮和食德”。一时间,宣威火腿,蜚声国内外。

浦在廷首创了合伙、股份等融资方式,将分散的少量资本集中起来办大产业的模式;首创了引进技术设备,开发食品工业,并建立国内外营销网络的先例。整个20世纪,小农经济与现代化的矛盾是中国各种社会经济矛盾的根源,改造小农经济一则需要实现农业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农业需要巨大的市场,二则需要为从土地上转移出来的劳力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食品工业在这两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进的过程中,一般说来,食品工业出现较高速度的增长,成为强有力的一大支柱产业。资料显示: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产值一般比农业产值高出1--2倍;直到现在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也只相当于农业产值的30%

至此,我不得不相信:将近百年之前,浦在廷的见解和作为是造化给国人的“天启”。然而,20世纪的国人还不能真正理解这份“天启”。“宣和公司”因内忧外患而倒闭,“外患”无非是政府的管制及政策的多变,“内忧”则与今天许多民营企业的感受别无二致。浦在廷毕竟是条硬汉,写出了“罪己书”,独自承担了公司的债务,偿还了股东的股本,以全部家产重新组建“浦在廷兄弟食品罐头公司”。但政治腐败与战乱使浦在廷始终没能实现实业报国,也使浦在廷的子女一个一个放弃实业报国的梦想,走上造反救国的道路。

当子女们一个个置家产企业于不顾,参加革命党时,不知浦在廷是否体味到乃父浦春澜老先生当年的心情。值得浦在廷在天之灵欣慰的是,经过大半个世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的一个女婿重新为中国打开了实业报国的大门,这就是当年四川广安县的热血少年邓希贤,今天被尊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科学时报》20021030  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