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福建南音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郎君唱等,植根于闽南大地的南音,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千百来广泛流传于闽南语系地区,并远播港澳台和东亚采一带。研究南音音乐,不仅可以充实中国民族音乐的研究,而且对于促进海峡两岸及福建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都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认为若能借鉴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美学等多学科的方法,相信对福建南音本世纪的发展及其所体现的美学思想进行综合探讨能起到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南音百年发展史
     本世纪以来,南音经历了清朝、国民党统治和共产党领导三个阶段,由于领导政权的不同而使南音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解放前,南音发展得比前代更加规范化、体系化了。在传统的曲目基础上出现不少创作曲目。各大小城镇曲馆林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人。两部重要的南音指谱《泉南指谱重编》、《南音指谱》在此阶段形成。南音开始引起海外人士的注意。解放前,艺人生活贫困,很多南乐社团被迫解散。解放后至八十年代初,南音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各地纷纷组织南乐社和研究团体。古老的南音开始播扬新声。文革期间,南音遭受空前浩劫。很多南音艺术家遭到批斗,大批珍贵的资料被付之一炬。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南音注人了新的活力,使它开始和国际接轨。并真正起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作用,1981年开始举办的国际南音大会唱,为南音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南音不断登上国际国内的舞台,渐渐受到世界和中国人民瞩目。
     二、南音美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南音属于比较平和的音乐,它很少有动荡激烈的变化。笔者认为可试图从泉州的传统文化、人文地理。语音、乐器、宗教等方面去探究南音音乐风格形成原因。南音强调理与情的整合与反整合以及二者的统一。理与情是南音在传统社会中立足的两个文体支点。南音很重视“和”的观念,它追求天地人和、乐器和、声音和。南音“和”的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三、南音传播的契机
     本世纪南音传播得非常快。天然的地理环境为它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人口的流动和语言的一致性为它创造了传播的可能性。它通过自娱性传播、艺人、民俗、移民等传播方式走遍闽南、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在海外流传最广的民族音乐。
     四、闽南文化圈的阐述
     文化圈是人类学学科的概念。笔者借用它与南音相结合,认为“南音文化圈”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清代与民国时期闽南多次掀起移民高潮,南音被带到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它借助闽南话的共同性和地缘缴的认同性而存在着。该文化圈能起到团结圈内的闽南人,支援闽南的经济建设和南音事业的重大作用。